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2024-06-12张发勤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视域就业指导

张发勤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三全育人”强调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育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问题引发讨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如何化解难题并探索路径成为重中之重。

一、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迎来的机遇

“三全育人”的落脚点在于“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皆围绕“育人”这一基本点展开。高校育人实践工作要求高校教育者培育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则直接反映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成效。“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迎来良好机遇:就宏观角度而言,国家在战略层面上的宏观指导与政府在政策方向上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大学生把握就业方向、了解就业动态,获得就业机会;就微观角度而言,高校在育人体系上的不断完善与大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自我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理想。

(一) 国家在战略层面上的宏观指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从根本上指引了“三全育人”的工作方向,奠定了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基调。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22年印发的《关于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的若干措施》,旨在推动高校、共青团全面融入“三全育人”格局,健全“大思政”体系制度机制。文件重点强调了高校思政工作的“三全育人”原则,表明国家在战略部署上对高校推进思政工作、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坚定决心。

(二) 政府在政策方向上的大力支持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既为高校将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全方位建构“大思政”系统工程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高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打造共同推进思政工作的大格局,这是对“三全育人”指导原则的积极响应,有利于高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借助思政工作提升学生素质。此外,政府有力支持地区及学校的改革示范活动,通过建设示范区与示范校总结改革经验,为其他高校探索适宜的育人路径。

(三) 高校在育人体系上的不断完善

为了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主要精神,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高校纷纷在“三全育人”原则指导下开展思政工作,不断完善育人体制,力求形成全过程、全学科、全方位的育人新局面。对此,高校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积极统筹各个部门完善育人机制,在整体规划中制订明确的育人目标,重视课程教育在育人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思政育人管理模式,纠正重智轻德的偏差,鼓励教师深入学习思政课程,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先进的教育模式,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 大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自我提升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高校大学生逐渐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就业时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此思想认识指引下,大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实践培训,开阔眼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此外,高校与社会各界在“三全育人”原则指导下对教育理念形成全新认识,不再遵循“唯成绩论”的评价标准,开始在就业创业方面为学生提供引导支持,给予学生更为宽松自由的创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存在的问题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人才需求有限,就业竞争激烈、高校统筹规划不足,就业平台受限、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欠缺、大学生综合能力差,就业能力有限等。而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问题的清醒认识之后才能充分发挥“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优势。

(一) 市场人才需求有限,就业竞争激烈

当前,中国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对就业造成严重冲击。当前,中国正处于结构性转型期,经济发展增速减缓,产业调整导致就业岗位发生变动,部分就业人员因无法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而失业,加之就业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其二,高校毕业生规模较大,就业供求严重不平衡。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据有关数据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约达到1 07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待就业人数意味着需要有足够的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但受疫情影响,诸多小微企业自身仍在艰难求生,大企业则由于具备相对稳定的招聘计划,难以在短期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导致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加大。整体来看,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加之当前高校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才之间的匹配度不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是“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 高校统筹规划不足,就业平台受限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完成育人为本任务的最好检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应全力调动校内校外的可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对完备的就业指导服务。例如,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就业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动态,提早规划职业发展;对高年级学生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与优势,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或创业实践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战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的统筹功能未得以充分发挥。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部分高校未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培育体系,仅采用大班制通识课形式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门就业指导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社会实践与创业实践相关支持方面,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使得诸多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因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与适宜的创业平台而难以得到锻炼,逐渐打消创业念头。此外,高校有关部门在推动校企联合、政校合作进程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企业与政府难以依托高校支持协同培养人才,学生则缺乏相对安全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欠缺

时任西南联大校长的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全面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极为恶劣,但因有一批大师级学者教授参与教学,使得该校为新中国建设保存了科研力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可见,教师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缺乏、整体教学水平有限。部分高校即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并未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多数由毕业班级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临时担任。该方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流动性大,使得教学课程体系不连贯、指导内容不够合理贴切,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其二,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不扎实,缺乏就业指导实战经验,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育的开展,对就业市场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在解决学生就业困惑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如此一来,学生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既缺乏基本的就业基础知识,也不了解就业政策和专业就业市场动态,难以获得企业青睐,制约着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四) 大学生综合能力较差,就业能力有限

综合能力较差也是制约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因素。其一,部分大学生结束紧张规律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后,思想懈怠,错误地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及格便可,既不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也不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自身综合能力不仅未得到有效提高,甚至出现倒退。其二,部分学生虽然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程任务与考核测试,但是在知识面的广博程度方面有所欠缺。其三,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工作期间所面临的环境明显不同,在校期间是以学生的身份进行学习提高,工作期间是以劳动者的身份进行生产活动。工作性质决定劳动者既要具备与团队协作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要具备交流沟通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校园中难以得到有效锻炼,使得学生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

三、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当前,在国家、政府、高校的多方支持与努力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但受市场环境不乐观、高校育人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存在诸多问题。对此,要想在机遇与困难中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应从政府合理调控,稳定就业市场、高校宏观统筹,搭建就业平台、充实师资力量,实施精准指导、加强自我提升,提高就业能力等方面展开路径探索。

(一) 政府合理调控,稳定就业市场

为稳定就业市场,促进高校学生有序就业,政府可采取以下两方面举措:其一,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保障就业稳定。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面临严峻挑战,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例如,对积极招纳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实行贴补政策,并继续执行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其二,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应继续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以合理分流高校毕业生。同时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大在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 高校宏观统筹,搭建就业平台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应不断改进教育策略与教育模式,深入学习新时代教育理念,为高校学生营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同时为了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高校应在就业服务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其一,高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就业联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稳定就业有利于社会安定。对此,高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竭力争取政府部门对高校就业培养方面的建设支持,切实提升高校就业教育水平和质量,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其二,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培养联动。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对此,高校应在了解行业实际用人需求的基础上,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从而提升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其三,高校应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合作,搭建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实践于一体的就业综合信息平台。高校内部各部门应积极深入交流就业问题,信息部门可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综合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政策与信息指导,以“三全育人”为基点实施就业实践模拟训练,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 充实师资力量,实施精准指导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此,高校应进一步充实师资力量,改善就业指导不足的现状。其一,引进具备较强思政教育素质的就业指导优秀教师,弥补人才不足。“三全育人”视域下,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与高超的就业指导能力,高校积极引进此类人才可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人才支持。其二,加大对就业指导教师学习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强就业指导效果。除了引进校外优秀人才之外,高校应着力筛选本校骨干青年加以培养,鼓励其参与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培训,增强教师就业指导能力与市场观察力,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发展储备优秀的师资力量。其三,合理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并提供精准指导。科学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与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师应科学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个性需求对学生加以指导,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提高就业指导实际效果,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助力。

(四) 加强自我提升,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除了依托客观条件的改进与支持外,自身能力提升也是一大关键。其一,学生应努力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有效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因此,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基本要求。其二,学生应主动了解市场就业动态,尽早明确就业方向。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努力,但因不了解市场就业动态,在求职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部分学生一味闷头苦读,未提前明确职业方向,导致耽误就业最佳时机。因此,大学生应在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调整职业规划与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其三,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学习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大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变通性、灵活性稍显不足,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对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弥补不足,提升人际交往与协同合作能力,从而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若高校能充分认清现状,在推进“三全育人”进程中有效加强高校育人体系建设,定能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视域就业指导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