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实践运用中可行性与可预见困局的问题研究
2024-06-12深圳市罗湖区星园学校何文飚
文/深圳市罗湖区星园学校 何文飚
如今, 信息技术贯穿于义务教育各个阶段,涵盖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反馈等各个方面,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主体带来深刻影响: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展现出较高的接受度, 家长则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了同学校、 特别是授课老师的联系。由此可见,以信息技术为框架所搭建的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发达城市小学阶段的普遍教学机制。然而,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可行性以及预期可能遇见的问题鲜少得到关注和论证。与普通教学环境不同,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普遍难以达到普通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和运用度。 这证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的实际运用当中势必会遇到认知困难、 操作困难、 情绪困难等问题。 尽管如此, 信息技术运用仍是不可逆转的机制革新,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事业提供实践经验。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实践的发展概述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者的结合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过程, 也是推动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 使教育更与时代接轨的必然需求。 回顾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实践的发展历程, 不同时期的技术发展对于特殊教育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研究显示,2002~2006 年,辅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主流, 此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发挥不同的信息技术优势针对不同的特殊教育学生进行不同的缺陷弥补,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特殊教育信息技术的个性化服务;2007~2011 年,语音识别技术、 数字化技术以及移动学习是主流, 这一阶段主要是与信息技术资源与移动终端相结合,利用移动设备、 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兴趣;2012~2015 年, 在线互动、云技术、智慧教育、人机交互技术成为主流,信息技术进入智能化、智慧化时代, 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智慧化服务的探索时期;2016年至今,信息技术进入大数据时代,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成为关键词, 在此基础上利用AR、VR 技术能够使特殊教育人群待遇真实性和连续性情景, 是迈进实现无障碍的一大步。
信息技术对于特殊教育的促进呈现出精细化分工的趋势。 从发展阶段来说, 信息技术体现出关注基础建设,到关注缺陷弥补,再到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移动服务, 最终发展到进入大数据、 云计算、 智慧化阶段。 从服务对象来说, 由关注特殊群体到区分听障、 视障、 智障和自闭, 由于各类特殊人群所需要的缺陷弥补各有不同, 发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手段。 显然, 精细化分工是信息技术对于特殊教育正向促进的结果。结合实际教学背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信息技术运用于自闭症儿童教育实践中所遇问题和解决的可行路径。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实践的可行性与独特性
(一)学生兴趣浓厚,容易形成接入点
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化授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反感甚至对抗,信息技术的加入无疑为教育流程注入活力——学生对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的课程展现出更大的兴趣以及耐心。 这一点在特殊教育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四年级的晨晨,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 平日的晨晨动作灵活,但其口头表达能力不足,所以常因别人无法理解、无法帮助他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大发脾气。 接触平板电脑后, 在信息技术老师的引导下,他掌握了简单的操作规则,只需要通过点击屏幕这一个动作就能利用图片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自行满足自己的需求,情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技术前景广阔,未来应用上限高
随着智能信息、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 背靠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拥有无限的发展潜能。 在教育领域,从刚开始简单的在PC 端上利用 “图画”“Word”“Power Point” 等软件进行基础电脑操作的授课, 到如今,PE 端上层出不穷的设计精美、互动性强、运行稳定的各类教育APP、打卡小程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仅改变了教学领域现状, 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也会引发新一轮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各人群对于信息技术、 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移动终端的不断增长的依赖性。 对于教学领域来说,这不仅意味着老师、家长、学生被动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受影响方,同时也意味着电脑、手机、平板等信息技术载体的基本操作和运用应当成为教学内容之中的一部分。由于对信息技术运用刚需的存在,针对教学领域的技术研究有了广阔的市场, 吸引众多企业研发与教育相关的软硬件以及配套设施, 由此形成“需求——研发”的良性链条,保证了教学领域信息技术未来应用的高上限。
(三)信息技术优势独特,符合特殊教育需求
考虑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殊性, 普通学生们日常使用的电脑、平板、手机并不便于特殊学校学生的操作,这种现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均有体现。 但这恰好体现了信息技术运用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项优势——补偿特殊学生的缺陷: 让特殊学校的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的同时适当锻炼了基本的身体机能。 受限于身体条件, 普通教学中的身体素质教学并不适用于特殊教育的学生,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特殊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电子产品、配合游戏,在教师的看护下得到适量的身体活动量。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已有实例证明:小手,特殊教育三年级学生, 在刚接触平板电脑时,无法操纵单只手指,在平板电脑进行拼图游戏需要拖拽拼图时,无法顺利拖动;在需要打字输入时,无法控制手腕抬离平板电脑, 只能枕在平板电脑上,导致误触。在信息技术老师一段时间的陪同训练后,目前小手已经可以控制手指与手腕,进行简单的拖拽、 输入等操作。 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于此,如前所述,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是未来进入社会的必备技能, 这项技能对于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说同样是必不可缺的。 在特殊教育中, 要使学生获得生涯发展, 资源作为知识形态的技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其建设绝不亚于搭建环境。 1 从目前设置的特殊教育规划来看, 特殊教育的学生客观上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 而其中具备一定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学生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因此, 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必要的。
(四)另辟表达蹊径,提供观察新思路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的运用不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层面, 还可以挖掘出其他更多的作用。 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往往存在沟通困难的问题,有需求但不懂表达。 家长、老师有心帮助但无从理解, 导致学生因为正常需求未被满足而引发情绪失控。这就需要家长、老师通过各种方法尽可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除了通过言语交流, 细致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够为理解学生提供帮助。小海,特殊教育学校初中三年级学生, 每周的信息技术课都是他最期待的课程, 而其中他最喜欢的环节就是平板电脑操作教学。 小海的信息老师观察到, 小海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次使用平板电脑时,他总会点开同一个购物软件, 输入同一款商品进行浏览, 并将商品信息大声朗读出来。 课程老师观察到,每一次课堂小海都会重复这样的操作。在进一步的了解后,老师发现小海不仅在课堂上有这样的表现,在日常上下学的路途中, 小海也会拿出手机搜索商品并且朗读。 但值得注意的是, 小海在看似无意义的重复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是狂躁、失控,而是快乐。显然,在此案例中, 他在不断重复之中得到了心里的纾解, 而作为学校和家长也可以将此现象作为切入口, 尝试进一步与学生进行沟通, 询问其行为的含义, 以期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学生的需求。
(五)挖掘交往潜能,帮助完善与外界交流能力
针对自闭儿症童缺少与外界正常交流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很好地拓宽表达渠道, 并且在日常使用当中逐步培养其正常交流的习惯。有研究表明,一些能够满足自闭症儿童感官需求的游戏中, 儿童的积极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这正是帮助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的良好时机。 运用能够提供一定小队合作或竞争模式的游戏能够为自闭症儿童营造一个良好交流的环境,在潜移默化当中为应对同一个真实、复杂、 多变的情境或者困难时通过与同伴互动发展完成挑战。 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完成挑战的情绪刺激之下会收获更好的效果。凭借虚拟交互媒介的介入,自闭症儿童完全可以实现人际互动发展。 此外, 虚拟游戏中的人际互动形式也将以口语为主的传统沟通方式转变为以动作、图示、符号为主的互动交流方式, 规避了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技能缺失的问题。 总体而言, 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交往能力、 激发人际交往潜能具有良好效果, 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途径, 并且丰富了交往场景、 夯实了同伴情感联系的基础, 使自闭症儿童对情感情绪有了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