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对孤独症幼儿离座行为干预的策略
2024-06-12广州市越秀区泰康路幼儿园苏静怡
文/广州市越秀区泰康路幼儿园 苏静怡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 常伴有社交沟通障碍、 刻板行为和兴趣限制。 离座行为是其常见问题之一。 积极行为支持(PBS)是一种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干预策略。本研究旨在探讨PBS 对ASD 幼儿离座行为的干预效果, 并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因素。
一、积极行为支持对孤独症幼儿离座行为干预的个案背景
本研究选取了一位5 岁4 个月的女幼儿小F,入园时有吮吸手指、挖鼻子、对名字无反应、躲在角落的表现。系统干预后,行为问题减少但假期后再次出现,主要为频繁离座。
研究和评估个案功能的主要访谈对象是班级教师。通过《离座行为发生背景及功能访谈表》 和个案母亲提供的视频资料,以及《家庭访谈表》的资料得出结论。
首先,个案属于童年孤独症,其认知水平和互动语言较好, 但在学习新技能时多会排斥。 当从事喜欢的活动时会坐得较久。
其次, 家中没有行为规范的教育。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有些时候儿童在看书时,会边吃东西边进行,而且在完成阅读后, 儿童就处于无目的自己玩的状态, 家长没有去引导她应该怎么做。 老师感觉个案在园的自由空间少, 个案每天都跟随集体的时间流程进行一日生活, 对于个案来说约束了她的自由空间。
再者, 班级环境分为教学活动区和睡室两大块,教学功能区因为要展示幼儿园生态艺术特色和满足学前儿童五大领域的学习体验,整个教室布置非常温馨同时刺激众多,个案每次都能得到离座后的报偿。
最后,通过ABC 行为观察记录表,结合现场背景和整体分析,班级教师和主教教师讨论后认为, 个案的离座行为可认为主要是为了获得实物和自我刺激。
二、积极行为支持对孤独症幼儿离座行为干预的策略
1.生态环境改善策略
改善生态环境聚焦在家庭和课堂,旨在改善个案的社交关系。与母亲沟通,与教师举行讨论会,创造积极家庭氛围。在家中,鼓励母亲给予适当约束, 规定玩具和独立作业的行为规则。学校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准备多种强化物, 给予个案更多自主活动时间,创造积极学习环境。
2.前事控制策略
建议调整座位,让主教教师在个案附近,以便观察其动向,减少逃跑机会。个训教师进行一对一观察和干预,降低课堂干扰。调整教室环境,拉开个案座位与睡室距离,控制活动范围。 引入正向行为提示卡,讲解课堂规则,提高规则意识。 增加规则讲解环节,提高理解和遵守程度。 创造多次帮助机会,实时评价表现,通过正向鼓励和奖励,促进积极转变。
3.反应中断策略
反应中断策略分为引导刺激转换和动手阻止。引导刺激转换需教师警觉,及时刺激转换,如夸张表情或正向提示卡。动手阻止则是阻止离座行为的进行,避免拉扯和过多关注。
4.行为教导策略
(1)行为契约。通过行为契约代币板, 教师与学生共同约定安坐目标,集齐五个代币图片即获奖励。教师实时奖励学生, 每30 秒鼓励一次, 奖励一块代币。 个案的安坐时长设定在1 分钟内, 可根据表现调整奖励频率,但不超过平均时长。
(2)行为提示卡。 在课堂上,辅助教师观察学生状态, 出现离座行为时立即出示行为提示卡, 提示学生坐好或注意。
(3)家庭作业。家长与研究者确定行为路径图,强调正向行为,告知负向行为后果。 每天晚上和早晨向孩子讲解,个训课上也同样操作,个案复述后获得奖励。
三、积极行为支持对孤独症幼儿离座行为干预的分析总结
本研究对儿童离座行为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离座行为的次数和累积时长两个角度出发。 在基线期A1 阶段,研究对象的离座行为次数最高可达20 次,30 分钟内的离座时长甚至超过15 分钟,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困扰。进入干预期B1 阶段后,个案的离座行为在次数和时长上都明显下降,成功降低了离座行为。 在基线期A2 的短期观察中,个案的离座行为次数和时长出现了回升,暗示着撤销积极行为支持计划可能导致离座行为的自然恢复。 随后,研究者对个案进行了干预期B2 的介入, 发现离座行为的次数和时长再次出现下降。
幼儿的离座行为在干预期间普遍呈现下降趋势, 表明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对幼儿离座行为的改善效果立竿见影。同时,个案在家长的引导下社交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有所提高, 班内同伴也展现出对该幼儿的友好关心。
家长对PBS 干预的满意度较高,认为PBS 方案有效缓解孩子的离座行为,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 教师和家长都认为积极行为支持计划的实施对幼儿离座行为的改善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