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24-06-11陈润
陈润
党中央在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概念,2021年3月,“城市更新”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这标志着城市更新正式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自上而下系统考虑和长期推进的一项新的社会工程。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2023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伟大历史征程上,一以贯之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构建“人民城市”的坚定政治决心和长远战略安排。
一、以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从而实现房屋使用、市政设施、公建配套等全面完善,推动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全面提升。以战略性、长期性的城市更新工作,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把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性的高度反复强调: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城市留给人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民生导向下的城市更新工作,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包容性和生长性,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这标志着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下半场”已拉开帷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通过科学高效的城市更新工作,推动城市从粗放型外延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发展转变,真正将城市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美好家园、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彰显更强的城市力量。
提升公共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城市安全治理是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方面,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题中之义。因此,聚焦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全面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城市在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防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是推进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忠诚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全国范围内城市更新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党中央将城市更新列入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我国从国家、省、市等各个层面,开展了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基层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
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密集出台了支持、指导城市更新行动的文件累计十余个。继国务院于2020年11月、2021年3月发布《支持城市更新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城市标准化行动方案》。
从地方微观层面看,围绕城市更新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各地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如江苏率先发布省级行动指引《江苏省城市更新行动指引(2023版)》,南京出台了《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成都出台了《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等。
全国各地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仅2023年,全国共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约6.6万个,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加装电梯3.2万部,增设停车位74.6万个,增设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1.4万个,改造城市燃气等各类管道约10万公里。
全国各地结合地方实际,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如北京首钢园区借助“冬奥会”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广东“三旧”改造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福建省龙岩“紫金山模式”让废弃矿山变绿水青山,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城市更新的上海模式、广州模式、深圳模式等,在全国形成了一批新范例、新样板、新地标。
与此同时,当前城市更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围绕城市更新行动政策层和执行层,全国尚未统一出台系统的指导意见;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政策、技术、资金、体制机制等堵点难点,制约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对城市更新重视程度不一,认识深度和推动力度不均衡,城市更新盈利模式还不清晰、可持续性还不强;城市更新工作的共治共享体系还不健全,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动力合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三、进一步提升城市更新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加强法治供给。要对前期全国各地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的法治困境和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研究,加快制定覆盖城市更新规划用地政策、经费财税政策、社会治理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标准,在明确政策法規刚性约束基础上,给予基层更大的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空间;要着眼城市更新全系统、全流程、全周期,建立国家立法指引下的地区立法内容、体系和逻辑框架,下大力气解决各地立法程度、水平不一问题;要科学指导各地出台法治引领下的城市更新行动方案,明确城市更新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让城市更新行动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
进一步加强高位协调。针对城市更新涉及部门较多的情况,建立国家、省、市层面,包括住建、发改、财政、民政等部门的联席协同制度,形成各部门共同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整体合力;围绕城市更新所需地理信息数据、规划用地数据、公安民政数据等,进行高位协调,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城市更新所需信息数据产品定制工作;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城市更新先行先试,形成城市更新工作敢闯敢试敢首创的浓郁氛围,开展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城市更新典范模式推广工作,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更新均衡化发展。
进一步加强规划支撑。应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城市更新相关规划和实施全过程,建立总规划为引领的城市更新规划管控体系,有序推进有机更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结合城市发展阶段和总体空间布局要求,识别更新对象,强化规划刚性约束;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更新实施的特点,面向规划管理需求,将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管控要求、引导措施和城市更新规划目标,通过“更新规划单元”和“更新实施单元”两个层面分层落实到详细规划中。专项规划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适应城市更新各类专项规划,应充分考虑既有建成环境条件和土地资源情况,在城市更新中综合运用集约复合、多措并举的适用性方式,因地制宜地满足各专项系统的建设要求;要通过集成组合运用规划编制、土地配置、规划许可和不动产登记等事项,有效推动城市更新全过程的顺利实施。
进一步助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其中产业空间是真正创造物质价值、产生经济效益、支撑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产业迭代升级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因此,应通过城市空间调整、技术进步、资本撬动、人才集聚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等,使产业升级成为彰显城市更新成效的重要方面,使城市更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根本力量。具体应通过城市更新促进腾笼换鸟,为新兴产业布局、落地等提供差别化的规划政策、土地政策、空间复合利用政策、搬迁政策等,不断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及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系统改善和产业质效的不断提高。
进一步提升宜居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功能规划、配套设施等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匹配的情况愈加突出。因此,要通过城市更新工作,解决老旧小区建设时间长、市政配套设施自然老化、城中村人居环境较差、公共服务缺项等问题;要以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目标,重点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重点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重点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保障生命安全通道畅通,合理解决停车难问题,同步开展风貌和环境整治,切实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进一步强化历史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风貌为目标,以体现城市发展历史的连续性为原则,全面梳理和保护利用更新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科学论证确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一般地段保护范围,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突出业态规划和植入,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
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当前,伴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深刻变化,流动人口多、高层建筑密集、经济产业集聚等特征越来越明显,城市安全新旧风险交织叠加的情况日益突出。因此,要通过城市更新工作,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聚焦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安全生产、城市“生命线”等领域,持续提升風险隐患排查、监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救援等能力水平;要坚持既有建筑结构改造不得降低原有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标准,明确超高层建筑单位应建立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制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防控方案等。
进一步增进多方共治。城市更新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要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体系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在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满足居民实际需求、服务保障社区稳定、提高社区发展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要以社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组织成为组织带领多方力量,共同破解城市更新过程中各类政策、技术、资金、人员等困难问题的强大力量;要注重吸引社会资本、市场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实施建设运营工作,通过完善财政税收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撬动经营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
(作者系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监察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