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突破重点领域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2024-06-11王树华朱菊萍关枢张慧利

唯实 2024年4期
关键词:动能要素培育

王树华 朱菊萍 关枢 张慧利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面临高端制造业领域被“卡脖子”、低端制造业领域产业外流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通过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动能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江苏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历史使命和“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任务,迫切需要厘清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逻辑理路,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为全国做出示范、提供经验。

一、培育壯大发展新动能的逻辑理路

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壮大,关系到高质量发展能否拥有强劲的动力支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而动力变革才是关键,是实现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性,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培育壮大新动能,不能局限于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而且要关注传统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也就是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不只在“新”,更在“动”。这既有赖于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也需要高质量发展导向的目标引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支撑。

强化管理机制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通过创新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要素配置潜能。一方面,加快管理机制创新,加快集聚知识、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推动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充分释放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和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组织创新和管理变革,以工业互联网应用为重点,促进创新协同化、产品定制化、生产网络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延伸和拓展产业价值链,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培育新动能的新型组织生态。

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目标。在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过程中,要坚持增量和存量并举,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要立足“扩大增量”,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紧盯新领域新赛道关键环节,促进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涌现、深度应用,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立足“调优存量”,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焕发新活力,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新动能发展环境。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保障。围绕新动能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需要着力破解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同时,以“四敢精神”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最大化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积极作用,有效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从而孕育更多新动能。

二、聚焦企业创新和创新平台建设,

夯实新动能的动力支撑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多项科技创新重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2023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为3.2%,与全球研发投入强度排位前十的德国、丹麦大致相当,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左右,区域和产业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全国前列。但与此同时,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江苏创新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此,需要更好地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创新平台作为产学研桥梁纽带作用,打破各种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夯实新动能的动力支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研发创新网络。企业创新发展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资源和研发人员向企业聚集,推动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发,提升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布局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机构,提升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的中坚作用。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不仅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支持基础产业强基工程项目,如航空航天、深海工程所需“卡脖子”基础零部件铸锻件、新能源汽车车身一体化铝合金压铸成形等,为高端装备产业需要的基础产业提供支撑,确保国家重大产业的供应链安全。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能,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实现质的跃升,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突破产业技术瓶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不断提升发展安全性。江苏要勇担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编制支柱产业创新图谱,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开辟数字发展新领域。加强创新合作和交流,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推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经验,打造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着力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研发+孵化+投资”三位一体产业技术攻关与研发转化体系,有效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强化创新载体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载体建设是集聚创新动能的有效途径,应着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创建国家重大科研设施,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充分发挥江苏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策源地作用,高标准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及“双一流”大学建设,链接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形成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产业生态优势。精准制定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实施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行动,大力挖掘、培育科技创新领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行政、司法、海关等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持续优化创新环境。

三、聚焦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发展新动能的产业支撑

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其中制造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江苏坚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势和能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均位居全国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到41.3%和49.9%,省内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但与此同时,在产业发展领域仍存在着一些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从传统产业看,虽然江苏制造业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但缺乏在全球行业领域具有话语权和引领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导致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控制力不强,“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新兴产业看,产业集群上下游的链式联动效应发挥不足,集群内技术、人才、平台、服务有机融合程度不够,部分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较高。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高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推进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夯实新动能的产业支撑。

强化数字应用,通过技术升级与服务提升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之后提出的重要要求。实践表明,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实体经济有机融合,能够赋予传统产业新发展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对江苏传统产业发展而言,一方面,要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实现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另一方面,要强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推动江苏传统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夯实基础能力,通过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推动优势产业“强链”。集中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能够拓展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链条的全面发展和升级,也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最终推动整个经济增长。在实践层面,要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导向,快速整合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龙头企业对全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从而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打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锚定前沿领域,通过超前布局和产业培育推动新兴产业“建链”。发展新兴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新兴产业代表新业态、新模式与新增长点,找准新兴产业的定位和重点,往往可以带动产业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范式转换。要充分发挥江苏科教资源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提前布局元宇宙、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上下游关联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具有綜合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以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超前部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领域项目,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四、聚焦空间布局优化,夯实新动能的空间支撑

在区域布局上,江苏具有苏南、苏中、苏北的梯度发展差异,为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了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南北合作等重要举措,区域发展更趋协调。2022年,苏南与苏北人均GDP差距从2012年的2.48倍收窄到2倍以下;苏中与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43.1%,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仍存在一些制约新动能培育壮大的问题,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为此,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以高水平国土空间布局支撑新动能的培育壮大,夯实新动能的空间支撑。

科学布局,动态管控,集约高效规划新动能空间载体。空间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蓝图和布局指南。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深挖区域优势潜能,以高水平国土空间布局支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集约开发为原则,准确把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存量、挖潜增量,在控制线划定过程中注重底数、底图、底线,以达到“资源整合、特色主导、中心崛起、城乡统筹”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存量清查及变化监测,统筹安排新动能项目与耕地保护,绘好新动能产业和载体规划“一张图”。

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跨江融合。区域要素禀赋的空间格局和区域间关系,影响着社会总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财富的生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因此,江苏必须实现以区域竞争式发展为主向区域协同式发展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优化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进一步加强长江过江通道建设,统筹构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推动沿江地区协同发展和全面提升,推动跨江“一盘棋”格局加快形成;准确把握跨江对接的“机与谋”、融合发展的“行与策”,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跨江交通“加速”推动南北融合“提速”;通过产业培育和项目投资深化跨江合作,奋力打造汇聚要素资源的“强磁场”。

跨域合作,优势互补,深入探索区域协作新机制。跨域合作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促进资源跨域流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构建跨域合作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资源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腹地的江苏,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壁垒界限,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1+3”主体功能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创新区域合作的组织保障、规划衔接、利益协调等机制,通过深入推进产业跨区域转移、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推动省内各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区域协作;另一方面,要以跨区域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载体,建立健全跨区域集群提级协调机制,统筹推动产业集群内部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质、恶性竞争以及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五、聚焦资源要素优化,夯实新动能的要素支撑

江苏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于2021年5月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分类提出完善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全省要素领域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资源要素集约高效利用、绿色低碳发展的瓶颈问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不高,资源要素对新动能发展的保障能力不足,数据要素市场尚未成熟。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新动能领域集聚,以加快低碳化改造推动绿色发展,以加快培育数字要素市场提升实体经济发展动能,夯实新动能的要素支撑。

健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提升新动能领域的要素集聚度。立足“扩增量、优存量”发展思路,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产業、项目、企业集聚。在扩大增量上,着力增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和平台对省内外一流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促进资源要素有机融合,扩大有利于新动能发展壮大的创新成果产出。在优化存量上,依法依规加快盘活各类低效闲置资源,制定投资促进、消费引导等支持政策,推动闲置资源要素向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集聚,提高闲置资产的经济效益。

推动资源要素绿色低碳化改造,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发展能够打破资源要素供给瓶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从而缓解绿色发展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要加快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化改造,着力提升江苏钢铁、石化、机械、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以零碳工厂、零碳园区为切入点,在若干领域和若干行业探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加强绿色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加快推进资源要素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特色化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

健全要素市场规则,推动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制度体系建设是推动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的基础和前提。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市场化流通应用有利于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激发经济增长潜能。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结构和制度体系建设,从省级层面统筹建设面向场景的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规则体系,打造立足江苏、服务全国的数据交易所,加快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变。此外,还要加快发展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区域间、城乡间高效流通,优化配置。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23年度重点课题“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点领域及对策”的阶段性成果〕

(王树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朱菊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泰州分院经济所所长、副研究员;关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慧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动能要素培育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