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数字素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培育路径
2024-06-11刘卓燃沈萍霞
刘卓燃 沈萍霞
基金项目: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行为模式的重构研究(课题编号:2019Q009).
作者简介:
1刘卓燃,女,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2沈萍霞,女,青海海东人,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史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西安 710062)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亟待提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具有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变革、打造个性化创新智慧课堂、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等多重价值。然而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过程中,面临着教师数字基础薄弱、数字能力不高、数字特质式微等现实困境。为应对教师数字素养面临的现实挑战,要从三方面着力供能。首先,应从外部供给有效资源,提升教师数字化基础。其次,深度融合数字教学,助推教师共同体发展。最后,内部赋能主体意愿,塑造教师数字化特质。
关键词:教师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数字基础;数字能力;数字特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3002407
数字化最初以革新性技术的样态出现在全球视野之中,致力于推进社会数据化、个体信息化,打造智慧高效的社会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前景,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2022年《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2]绘制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教师是教育变革的中坚力量,培养教师数字素养是提升新时代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环节。关于胜任力,Spencer在1993年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3],随后Richard Boyatzis又提出熟知的“洋葱模型”[4]。基于胜任力理论相关模型,综合我国《教师数字素养》对教师数字素养结构的划分,本文将从教师数字基础、数字能力和数字特质三方面来探讨培养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实发展状况。在深入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教师如何扎实增强数字知识与技能,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提升数字安全意识与规范已然成为新时代教师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向。
一、教师数字素养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数字化教育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顺应时代变革,助推数字教育“新”发展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落地落实,必须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特征和数据关键要素,聚焦教学核心场域进行科学谋划”。[5]伴随移动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终端技术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内渗透日益加深,培育教师数字素养对于促进教育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这不仅催生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而且提升了以应用为核心、服务为导向的数字教学发展理念。在面临知识图谱、类脑计算等AI前沿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教师需超越传统角色定位,在认识并掌握这些功能性技术的基础上更要致力于其在实际场景下的有效整合运用。拥有数字素养的教师群体和管理者可利用数字技术全面采集并处理涵盖指导、治理、评估及研究教育教学各层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借助深度学习等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描述各种教学元素间的关联模型,从而实现对教育领域内各类现象的逻辑阐释、规律性探究以及未来需求之预见,并全面协调和推动包括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治理结构以及支持系统在内的多个方面向数字化转型迈进。只有当数字智能与人类智能相辅相成,方可实现双方协同效果最大化。培养教师数字素养是适应数字教育时代,支撑教育数字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6]的重要举措。教师作为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核心推动者,需要统筹系统地推进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为教育数字化创新驱动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持。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创新教学体验,打造智慧教學“新”课堂
培育教师数字素养对深化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培育教师数字素养能够赋能教师有效筛选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多元交互平台实现师生高效畅通交流,借助数字技术监测与分析学生实时数据,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并进行针对性反馈,实现智慧性教学课堂,具身性学习体验的创设构建。首先,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是数字技术与学习融合所构建的虚拟式教学空间。智慧课堂不是数字技术的简单植入,而是物理与精神、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学习空间,既包括虚拟化的人和物,也包括基于虚拟现实开展的创造性实践。其次,智慧课堂的有效运作需要具备数字素养教师的操作实施。教师在智慧课堂中发挥教育属性的同时,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打破固定性课堂边界,构造虚拟式教学空间,创设沉浸式教学体验。这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了高水平要求。最后,教师数字素养对于优化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不同领域的数据壁垒,扩展师生感知范围,优化课堂知识传授的平台,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教师还可基于数字终端提供的精准化数据对学生情感倾向进行判断,适时与学生进行非设定性交流,实现师生在智慧课堂中的情感互构。教师可以依托智能终端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将学生带入充满感性色彩的沉浸式、情景化实践场域,让学生享受到突破时空局限的具身体验。
(三)优化理念认知,营造数字社会“新”生态
数字化变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关键趋势,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不仅旨在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新,更意味着增强其对信息安全的认知与责任感,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对于构建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一方面,数字素养助推教师提升网络安全与信息识别能力。随着数字教育的发展,学校系统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各种软件平台进行日常运作,因此增强教师网络安全意识是首要任务。教师可保护自己和学生不受到恶意软件威胁,并且掌握数据隐私保护知识。当下网络数字空间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线平台的信息泛滥可能引发信息误用甚至滥用的问题。因此,培育教师数字素养有助于教师辨别信息真伪,识别资源优劣,筛选高质量内容和網络资源供自身教学和学生使用,并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所接收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培育教师数字素养有助于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在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同时,又能够有效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风险,确保教育从业者坚守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长期、持续且需不断动态调整的革新,需要教师在培养前瞻性思维和快速适应新技术变革能力的同时,保持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度警觉。教师通过身体力行秉持在线道德准则,下载或分享合法规范内容,传播正向价值观念,传递良好的数字网络习惯给学生,引导他们合理管理在线时间, 避开不良内容,从而净化网络空间,塑造秩序井然的数字空间文化氛围, 营造公正开放的数字教育生态。
二、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赋能教师素养符合未来教育对教师专业素质的高要求,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加之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在教师思维中根深蒂固,在关注教师数字素养带来的价值机遇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仍然面临一定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质量教育队伍建设。
(一)数字基础薄弱,表层数字素养不足
数字基础是包括教师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数字资源开发能力在内的教师数字素养的表层特质,是进一步提升教师数字能力,培育教师数字特质的前提。然而现实中教师数字基础知识有待强化,数字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改善和优化。
一方面,教师数字本体性知识薄弱,数字方法性知识欠缺。教师数字本体性知识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媒体等在内的概念原理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教师需要理解掌握一些常见数字技术的内涵原理。方法性知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掌握的数字软件、设备等的选择原则、操作方法等。了解并掌握常用数字办公软件、学科软件、通用设备等是数字化时代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达成学习效果、优化教学课堂、推动学生自主化探究、实践与创新的基础。然而现阶段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数字化设备多由学校统一配置,版本大多得不到及时更新。同时学校针对教师数字教学的培训多集中于假期,且持续时间较短,缺乏对教师日常数字教学的规培。在数字硬件设备使用上,一旦出现网络设备故障,教师难以迅速娴熟地进行故障排查和设备调试,影响教学进程的顺利推进。同时,伴随线上教学的普及,教育软件纷繁上线,很多教师缺乏对在线数字软件功能特点的了解,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软件助力教育教学工作。一项针对中小学教师数字技术使用能力的实证调查显示,教师在数字技术使用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对于社交媒体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最高,但是“数字教学软件使用能力”一项的得分最低,[7]这表面数字基本知识技能依旧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认知区域的短板,还不能够熟练掌握数字教学软件来改进、优化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教师数字资源开发力不高,资源品质可靠性堪忧。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更是服务教师开展数字教学,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要素。数字教育资源的筛选、应用、管理、开发是当前大部分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资源筛选上,教师难以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导致教学资源的品质和适用性受到限制。关于资源应用,教师选择的数字教育资源质量如何,是否契合自己育人工作的开展,如何将选择的优质课程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数字资源开发面临的现实困境。很多教师难以在现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探索,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形成特色的新型教育资源,无法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学习资源,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学习状态、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养成不能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容易导致教、育分离形成“教育资源多而无用”[8]的情况。教师数字资源开发和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很多教师没有娴熟掌握数字资源开发的基本技能,例如如何使用数字工具和平台进行资源的采集、编辑、整合和发布等,无法有效地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教学资源开发中,未能有效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存储和备份等,对数字教学资源的品质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二)数字能力低阶,教育数字融合不深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是体验式、智能化、融合式的,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走向知识协同者,由课程执行者转向课程研发者,由课堂主导者迈向课堂组织者,由作业监管者转向学习引领者。
[9]教师数字能力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灵活有效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当前我国所开展进行的数字化教学更多是教学设备智能化,教学方式数字化,但并未真正实现教学效果智慧化。数字化教学缺乏智能性,呈现出一种低效能、机械化的状态,教师难以做到真正的数字化因材施教。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施和数字化协同育人等存在一定不足,桎梏教师数字能力提升,影响教育数字的深度融合。
第一,教师数字化教学实施水平不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是衡量新时代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能力指标。理想的数字化教学是教师发挥自身数字素养,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管理与评价,通过图像、声音等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呈现,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帮助学生达成深度高效学习,实现数字与教学的融合共生。课堂数字化是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关键,教师数字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数字化的关键表征。数字化教学课堂是否能够发挥出理想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数字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但是当下教师数字化教学主要存在“替代式”和“拼盘式”两大误区。所谓“替代式”即在数字化环境中,应用数字资源技术代替部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拼盘式”即将焦点过度集中于“技术应用和技术丰富度,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混合而混合。”[10]上述两种虽然一定程度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师教学与学习之中,但并未发挥数字技术的灵活与便利的优势,本质上仍然是传统“先知后行”模式的延续。
第二,教师数字化协同育人能力不足。数字化协同育人是教师将数字技术资源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之中,打造个性化、终身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教育体系。数字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但现实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部分教师缺乏数字化协同育人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没有掌握数字化协同育人的技能和工具,不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来开拓德育途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难以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拓宽资源渠道。这会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与其他教師、家长、社会等进行数字化协同,影响了数字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数字特质式微,内源动力属性不强
教师数字特质包含对数字教育的内在认知和动机意识、教师角色定位以及数字安全规范意识。数字特质是教师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深层次部分,通常难以观察和测量,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然而现实中,教师对于数字教育的价值认知、角色观念的转变以及自身对于数字安全规范的敏感度有待改进和提高,这影响教师数字教育的自我内驱力,关系到教师数字特质能否形成。
第一,教师数字教育价值认知不足,学习动机意识不强。意识是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很多教师对数字技术资源带给教育教学的机遇价值存有认识盲区和认知偏差。在数字化手段是否能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高学生实训效率方面,有359%和602%的教师认为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同时,在数字化手段是否有利于提升其他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有45.8%的教师持否定态度。[11]“没什么用”“没有必要”是当前很多教师对教育数字化的态度。个别教师甚至对数字化教学存有抵触心理。很多中老年教师作为数字时代的“移民”,相比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网络教学平台,数字资源的应用接受较为缓慢。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理念变迁和技术进步并不必然触发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主动参与,很多教师不愿接受数字教育的新理念。一项调查研究显示,40岁以下教师,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对数字化教学理念认同性较高,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较强;40至50岁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整体一般,个别教师具备数字化教学能力;50岁以上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较弱。[12]
第二,教师观念角色转变脱节,技术依赖程度过甚。教师与数字技术彼此相互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课堂中的教学角色和地位等相应都会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数字技术可以被教师所“驯服”,但教师也存在被“技术化”的可能。教师在享受数字带给教学种种优势便利的同时,也愈发离不开数字技术,对其产生依赖。因此,数字技术犹如课堂中的“隐形第三者”[13],在课堂中无限扩大数字边界,使得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被弱化。师生之间无论是情感互动、思维碰撞还是价值交流都逐渐被数字技术的虚拟性所替代。从表面来看,数字技术的加持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加自主的教学和学习空间,然而“唯技术性”会挤压师生思维的广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削弱言语交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生态中的人格影响力。数字技术可以助力“经师”的养成却无法取代教师“人师”的地位,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师生人际关系的失衡和课堂教学生态的失和。
第三,教师数字安全意识淡薄,数字责任规范不足。近年来因数字化、网络化而引发的数据安全、社会伦理等问题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缺乏数字安全意识,容易造成学生个人信息泄露,导致学生隐私受到侵犯。同时他们可能会成为黑客攻击和网络犯罪的目标。黑客会利用教师缺乏安全意识的弱点,通过钓鱼邮件、恶意软件等方式攻击教师的电脑,进而攻击学校网络,造成严重的网络故障和数据损失。其次,教师保护数字设备的意识欠缺,很多教师缺乏密码管理和身份验证的常识,容易导致个人信息和学校账号被盗用,可能会造成学校重要教学资源的损失。例如,教学课件、研究资料等重要文件可能会被误删或被盗取。最后,教师缺乏数字规范意识,无意中传播不良内容。例如,在课堂或在线教学平台上,错误地分享含有恶意软件或敏感信息的文件,造成不良影响。
三、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
培育教师数字素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措并举,从数字资源平台的外部供给到数字教学的精准培训再到数字特质的内部赋能,从为教师数字素养强基固本到教师自身的观念升级,层层深入递进,探究全方位培养教师数字素养新路径。
(一)强基固本:外部供给有效资源,提升教师数字化基础
“强基固本”是中国教育领域的政策理念和行动口号,其含义是强化基础教育、巩固基础知识和能力,强调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培养具备扎实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育教师数字素养同样需要先从外部施力为教师数字基础的形成提供适配的养成平台,巩固教师数字基础作为提升其数字素养的坚实支撑。
第一,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校园建设,优化智慧校园环境。首先,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数字教育的主要支撑。智慧校园是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智能技术为手段,创设数字虚拟空间和现实物理空间互联互通的深度混合校园环境。它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实现数字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次,秉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建设智慧校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教育数字人才的需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于为培养教育数字化人才提供支撑和服务,其建设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着眼于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最后,加强软硬件设备日常维护。智慧校园离不开数字硬件设备的定期维护更新和软件设备的日常化升级。学校要针对常用的数字教学软件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对教师开展日常化指导培训,让数字设备成为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日常助手而非障碍。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相辅相成,智慧校园离不开教师参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最终需要回归现实数字场景中。
第二,优化教育数字资源组织管理,打造数字资源新样态。首先,加强教师数字资源供给侧改革。充分调研教师端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资源库,为教师提供高质量、层次化、多元多样的数字教育资源。借助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实际,建立完善共建共享的资源运行机制,使教师有更多接触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机会,如电子书籍、教学软件、在线课程等,“建成全过程支持的、动态更新的、需求导向型的高质量数字资源体系。”[14]其次,指导教师开发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具备开发和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学课件、录制教学视频、设计在线学习模块等。学校要组建专门团队,指导教师设计包括课程大纲、课件、学习活动等在内的在线课程内容,让教师了解各种数字化资源的创建和编辑工具,并为教师提供模板和工具,以帮助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资源的个性化组织和管理。最后,强化教师数字资源开发奖励机制。对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给予表彰和推广,激发教师开发更多创新型教学资源的动力。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分享会,教师分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协作,便于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精准培训:深度融合数字教学,助推教师共同体发展
教师数字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研习培训。通过精准化数字培训,构建数字学习共同体来推动教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师从数字教学到数字育人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开展针对性培训和系统化研修。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不能仅停留在“我知道”“我会用”的表面层次,而要强化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深刻理解。教师要先接受数字化教育,进而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升数字素养。首先,设计个性化、层次性、兼顾个体成长与专业发展、数字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数字素养课程。其次,组织教师进行典型案例学习,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借助校内外名师工作室等研修平台,有效开展教师数字教育研修活动,让教师学习将数字技能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最后,坚持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的研修机制,通过对教师开展精准化数字培训,持续性、常态化落实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任务,打破数字与教学“两张皮”的割裂状态,真正实现数字教学的深度融合,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数字本领恐慌,保障教师在数字时代“成为数字化教学的行家里手”[15],实现教师线上线下教学由经验驱动的范式转变为数据驱动的范式。
第二,构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化学习共同体。首先,创建在线社交平台。通过创建专业论坛、社交媒体群组和虚拟社区等平台,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建立联系。通过组建跨年龄层次的学习小组,使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能够一起探讨特定数字化学习主题、合作解决数字教学问题,促进知识传承与创新。其次,创建跨地域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提供课程、资源和培训。通过定期组织跨地域的网络研讨会、在线交流等,以便教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专题讨论、分享项目和研究成果。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域教师间的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参与跨学校和跨地域的合作项目和小组学习活动。此外,利用数字技术评估共同体学习效果。要收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域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来跟踪教师的学习进展和评估共同体的效果,以调整和改进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利用教师共同体实现教师数字素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逐渐形成交互共生的“学习型”成长生态,实现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发展,数字资源共享互补。
第三,加强教师数字化协同育人能力。首先,制定协同育人规划战略。通过协同育人规划保证协同育人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步调一致,让协同育人适应数字新环境,实现育人工作的与时俱进。其次,加强数字化协同育人价值宣传。让教师更加深入地认识数字技术融入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教师参与到数字化协同育人的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短板,让数字化协同育人有高度,更有温度。再次,建立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依托数字技术不断丰富育人场景,为数字时代协同育人提供优质土壤,关注数字场景中的人文关怀,让技术为育人服务。最后,开展数字化协同育人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数字化协同育人的技能和工具,提高教师的数字化协同育人能力。
(三)观念升级:内部赋能主体意愿,塑造教师数字化特质
教师数字素养形成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内部数字特质的形成,因此,打造教师数字教育主观意愿、提升教师数字教育主体能动、营造良好的数字文化氛围是打破教育的传统惯性和数字教育的时代前瞻性所造成的“文化时差”,稳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保障举措。
第一,科学考评教师数字素养,催生内源性数字教育意愿。一方面,构建维度多层次、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机制,建立教师数字能力成长档案,关注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经历,做好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化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奖励机制,表彰在数字教育领域做出创新贡献的教师。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荣誉证书、优秀典型宣传等非物质奖励。通过对教师数字素养的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从而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效果,让教师从自身内部衍生对于数字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认同。
第二,鼓励教师数字教育创新,培养能动性数字教学主体。首先,定期组织数字教育研讨会,邀请数字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向教师介绍最新的数字教育技术和理论,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其次,支持教师开展数字教育科研项目,鼓励教师针对数字教育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科研项目,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再次,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請企业向教师介绍最新的数字教育产品和技术,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应用。这种合作可以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数字教育的快速发展。最后,设立数字教育实验室,为教师提供专门的研究环境和设施。在实验室中,教师可以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验,探索数字教育的最新领域和技术。
第三,组织加强数字规范宣传,营造良性化数字生态文化。建设良性数字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加强对数字教育文化宣传的投入、引导和监管,有助于为数字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学校可以制定数字安全规范和流程,包括如何处理数字安全事件、如何备份重要数据等。这些规范和流程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在数字安全事件发生时应该如何采取适当的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其次,加强对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的防范,教师需要了解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的特征和危害,以便在数字教育过程中避免受到攻击。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源,帮助教师识别和防范这些威胁。最后,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个人数字安全习惯,例如定期更改密码、谨慎对待陌生邮件或消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等。这些习惯的建立有助于保护教师自己的数字资产,并为学生树立榜样。
[BT4]参考文献:[HT5”XH][STXFZ][WTXFZ]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2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3]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3.
[4]Boyatzis, Richard.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83, 16(4):110308.
[5]刘邦奇.数据驱动教学数字化转型:机理、场域及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9):1626.
[6]教育部關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7]仝曼曼.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2.
[8]仝曼曼,刘宝存.数字素养: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J].中国教育学刊,2023(08):8691.
[9]印贤文.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中小学校长,2023(08):2326+44.
[10]冯晓英,郭婉瑢,黄洛颖.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1(11):18+76.
[11]唐治敏.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学校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的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27):4346.
[12]张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13]黄琴.社会新转型影响下的课堂生态省思——以后情感主义、后物质主义、技术依赖为视角[J].高教探索,2018(08):5054.
[14]周刘波,张梦瑶,张成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98105.
[15]周良发,张梦雪.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现状与培育路径[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2,32(04):16.
The Value Connotation, Realistic Dilemma, and Cultivation Path of Digital Literacy for Teachers
Liu Zhuoran1,Shen Pingxia2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urgently needs to be improved. Improv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has multiple values, such as adapt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era, creating personalized and innovative smart classrooms, and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staff.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they fac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weak digital foundation, low digital abilities, and declining digital characteristics. To address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faced by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vide energy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effective resources should be provided externally to enhance the digital foundation of teachers. Secondly, deeply integrating digital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teacher community. Finally, internally empowering the subject's willingness to shape the digit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Keywords: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Digital Fundamentals; Digital capabilities; Digital Traits
(责任编校:冯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