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数字素养》标准阐释与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2024-06-11李燕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提升策略

摘要

数字化转型时期,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分析《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构建维度、价值意蕴、构建特点的基础上,尝试从自主他主推动教师内化数字化意识、层级式助力教师习得数字化知识与技能、以数字化教学设计为引擎保障教师应用能力、多层面保障数字化伦理与安全、多主体评价驱推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五方面,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关键词教师数字素养;构建维度;价值意蕴;构建特点;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2001704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建设创新、全纳、可持续、绿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任,

其个人数字化素养水平关乎我国“数字公民”的培养,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效,更关涉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应重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数字化发展,强调多渠道开发、多模态汇集优质数字化资源,让更多教师共享开放、优质研修资源,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数字化转型时期,面对自带数字基因的学生,中小学教师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面对的专业发展问题。

一、数字素养与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框架最早由以色列学者约拉姆·埃谢特阿尔卡莱(Yoram EshetAlkalai)提出,他将数字素养框架分为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和社会情感素养。在2023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数字素养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将其定义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的界定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不同学者关注角度不同,其定义也各不相同。就数字素养标准对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第一,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在于教师将教学与技术进行融会贯通;第二,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具有跨越横向幅度和纵向层级的特点;第三,教师数字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维度阐释与价值意蕴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中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掣肘未来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败。数字素养标准从数字化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方面构建了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维度并对其进行界定阐释。

(一)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维度阐释

1.数字化意识

数字素养标准将数字化意识定义为教师对现实情境中的数字化活动的能动反映,是促使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持续发展的首要步骤。数字化意识作为内生变量,其发展是一个嵌套式、层层深入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是互利共生的价值共同体,教师要有将数字技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认知,在面对不同教学环境和内容时均能妥善调度数字资源、使用数字技术。其次,教师要有将数字技术主动应用于数字化教学活动的强烈意愿,探索数字化与课堂教学的更多可能性,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最后,教师要在开展数字化活动中具备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既要巧妙灵活利用数字化教学,也要防止使用数字技术产生的数据偏见与异化。

2.数字化知识与技能

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是指教师掌握有关数字化知识和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教学知识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的进一步要求。从该标准可以看出,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模块要求教师了解5G、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ChatGPT等数字技术的内涵与具体特征。此外,教师要根据自身课堂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软件设备并且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学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一般功能和应用,以助力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3.数字化应用

数字素养标准将数字化应用界定为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数字化教学、开展教学评价和数字化协同育人的能力。在教育新生态下,师生身处智能多元的教学环境、拥有更加开放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应用数字技术時,应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身心发展特征为学生制定精准、个性化的学习改进策略,利用电子档案和成长画像等报告进行专业分析和理性判断。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多渠道收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据此选择、整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依据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创设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互动融合的教学环境;二是要突破传统教育讲授法的窠臼,利用数字设备、借助数字平台有序组织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流程,将教学悦趣化;三是合理选择和运用数据采集工具收集学生多模态学业数据,针对学业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学生予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四是要利用智能导师、智能伙伴等数字化技术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能力,拓宽德育路径。

4.数字社会责任

数字素养标准要求教师具备数据安全意识、承担数字社会责任。第一,教师在数字化活动中应具备存储教学数据、管理和妥善处理各项数据的能力;在日常引导中,要强化学生数据安全保护意识,提高其应对数据风险与挑战的能力,提升其甄别、防范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信息骗取等风险行为的能力。第二,教师要遵守数字化相关法律法规,自觉规范上网行为,遵守网络传播秩序,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信息。

5.专业发展

数字素养标准将数字化专业发展划分为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两方面内容。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要求,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是指个体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实现包括学科、教学法、技术知识的学习,并能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实现对教学的反思。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旨在拓展学习与研修的深度、广度,将数字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整理,具体是指教师个体在对教学方法、过程、模式等元素进行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教学各要素进行改革,进而改善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构建的价值意蕴

首先,数字素养标准为有关利益者增强数字素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本价值遵循。我们所面临的世界,日趋数字化与智能化,但并不意味着生长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个体自然具备正确有效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该标准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作出了规范性解释和陈述性说明,并基于教师基本素养、职业特点,建立了不同主体多方参与机制,将具体任务驱动、专家探讨与一线调研相结合,最终形成实用度高、应用范围广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为教师培训者、一线教师、相關领域专家、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优质理论依据和丰富操作经验,为教育者在纷杂繁复的世界中担当教育使命提供实践关照。其次,数字素养标准为统筹建立联动式、层级式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提供了参照遵循。数字素养标准基于不同能力维度列举出教师应遵循的细化准则,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数字素养标准遵循教师个体发展的心理认知规律,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建立由点及面、分层分类联动的全景敞视框架,有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

三、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构建特点

数字素养标准既横向幅度拆解、又纵向类属划分,呈现了一个多向度丰富立体的框架。数字素养标准是国内专家学者构建的较为权威的框架,自发布以来获得较高认可。该标准将数字技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始终,凸显教师素养提升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鲜明特点。

(一)生态性

数字素养标准强调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从而形成有机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呈现多样化生态趋势,其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资源开发始终。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建设,首先须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和整体观来考察资源的建设、应用和服务问题,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要以数字化教学环境为载体,以组织者和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以数字教育资源耦合为着力点,其生态化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需要教育内多组织、多系统的积极响应。

(二)创新性

数字素养标准创新性专业发展作为培养教育者批判性思维的器皿,强调教育者对数字技术的创新性使用。从标准中可看出,通过细化数字应用能力帮助教师聚焦专项、重点突破的意味十分明显。一方面,明确了教师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数字课程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应用评价中注重教师选择、应用数据采集工具和数据模型的意识,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形式,丰富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充盈评价素养。此外,数字素养标准尤其强调要聚焦不同个体的个性化学习,使其成为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的基本路向,让个体在与数字化技术的配合中实现对数字资源的控制权和自我发展权。

(三)长效性与灵活性

数字素养标准的构建从社会经济的总体布局出发,凸显其长效性。该标准将教育者数字素养的培育与社会发展程度紧密相连,并且将数字化战略与绿色战略进行深度融合,将教育者数字化视为绿色转型的重要设计和抓手。数字素养框架体系的受众分类设计全面,系统严谨、多元开放地考虑到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不同立场与特点,实现了框架构建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四、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面对学习者数字化依赖或需求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情况,中小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优化已有知识结构,以适应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整体观之,今后要从内化数字化意识、完善教育数字化应用保障、优化教师绩效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为中小学教师提升数字素养“保驾护航”。

(一)自主、他主推动教师内化数字化意识

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环境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数字化转型意识薄弱,许多教师对于将教学活动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仍持观望态度,尚未充分认识到数字素养对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些教师认为数字素养培训既费力又耗时,因此,接受相关培训的意愿并不高。从理论层面究其原因,田小红等认为,当前仍然存在教师自我发展模式封闭落后的情况,应努力提高教师学习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以“他主”式的专业发展代替“自主”式的自我成长,由是观之,必须推进中小学教师从“他主”意识转化为“自主”意识,将“自主”意识转化为行动。中小学教师要在学习、工作中有意甚至刻意使用数字技术,将使用数字软件、整合数字资源内化于心,要真诚地接受教育数字化新理念,主动适应数字技术不断更新和变革的趋势,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自身数字素养。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应自主学习、持续学习,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或通过尝试使用新的教育软件和培训工具,实现时间自由、地点自由的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集体培训,在“他者”组织里寻求数字化适应性发展和进阶型发展。数字化教学意识只有深植于教师教育理念这片沃土当中,形成系统完善的数字化教学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出拥有数字素养的创新人才,促进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层级式助力教师习得数字化知识与技能

第一,开发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完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课程。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可以为中小学教师丰富数字化认知、提升数字化教学实践素养提供平台或资源,实现供需精准适配。教师可利用现有“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教师研修板块”与城乡、区域、校际的教师进行泛在化交流,并组建研修共同体,协作完成相关研修任务。第二,鼓励高校师范院校开设数字技术软件训练营。通过调查中小学教师使用软件工具的情况,为中小学教师开发或筛选高效、优质教学软件。骨干教师先在训练营学习,再让骨干教师逐级培训全校教师,形成数字技术软件培训的“扇形结构”,这种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可促进中小学教师对数字软件的优效学习。

(三)以数字化教学设计为引擎保障教师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数字化应用要以数字化教学设计、评价及协同育人为着力点。首先,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数字素养的本体构件,其根本目标在于利用数字化资源系统、有序提升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可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学习名师数字化教学设计;通过“三个课堂”“在线协同备课、研修”等方式,开展跨地区、跨学校的同步教学教研。学校可邀请当地数字化教学设计的教学能手或在数字化教学方面颇有心得的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以促进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其次,中小学教师数字化实施也是保障教师数字化应用的重要构元。相关主体应注重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智能辅助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为切入点,培养教师数字技术实施应用的能力。例如,某中学因实验设备不足,理化生实验操作课程被口头讲述代替,针对此问题,学科教师利用教育云平台,搜集实验视频及各类MOOC平台的共享视频,指导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实验本质。最后,中小学教师的数字应用能力也体现在教师评价能力上。政府和学校层面可联合开发教学自评工具,如“教师数字素养成长记录表”,教师可在指南指导下自行上传相关数字素养的佐证材料和有关成就,再由专家进行审核评估。可尝试将教师数字素养类目拆分为“初任教师入职档案”和“教师入职发展档案”,以便教师对自身数字素养进行可视化分析,补足短板。学校层面要细化对教师数字教学素养的管理,做到“管理人人,人人提高”,敦促其个人数字能力的发展和进步。数字化协同育人通过校内、家庭、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破除时空、条块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阻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多层面保障数字化伦理与安全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目前网络上违背伦理道德损害人员身心健康的事件频发。由此观之,首先,教师要主动提升数字伦理与安全意识,警惕“数据偏见与异化”,坚决杜绝散播网络谣言、霸凌等行为,尤其重視教学活动中相关数据和学生信息的加密、存储和维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中小学生参与数字化活动筑牢安全防线。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数字安全相关讲座,加强防范警觉度,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数字化平台进行检测和维护,并对相关利益者进行数字安全培训。最后,国家应制定、颁布公民数字网络保护法规,制定明确的处罚标准,为教师乃至全体公民构建一个安全纯净的数字网络空间。强调培养教师数字伦理和安全意识,不仅能助推教师成为数字社会的合格公民,也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培养合格数字公民的问题。

(五)多主体评价驱推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

考核评估能有效解决中小学教师能动性、积极性的难题,促成教师数字素养的持续提升。第一,深化建设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体制机制,把数字素养作为中小学教师综合考核的一部分,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智能管理机制,实现教师评价数字化。在教师数字素养自我评估的基础上,还要收集其同事、学生等多方面的评价信息,并将评估结果按照年龄、教龄、性别等进行划分,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教师数字素养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将评分结果与职称晋升挂钩,以此更好地激发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专业自觉。第二,引入社会外部考核机制。通过邀请社会各界专家或教师数字素养研究人员介入智能教学活动,为提升中小学智能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由于数字素养提升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其效果的彰显也具有迟缓性和隐匿性,因此,要实施问责追责这一实现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有力之举,通过制度督促教师将数字素养提升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实现教师数字素养的有力提升,实现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

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是长期、动态、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持续推进,不仅要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参加培训、自学等方式提升自身数字素养,还要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总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主体、多方力量同轨发力,携手并进。

(李燕,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参考文献: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2023052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ESHETALKALAI Y.Digital Literac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2004(1):93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202211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杨文正,徐杰,李慧慧.生态学视角下数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94102.

张靖,郭炯.农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策略探析.电化教育研究,2023(8):122128.

田小红,季益龙,周跃良.教师能力结构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91100.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提升策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