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根铸魂促成长,立德树人守初心

2024-06-11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德育学校教育

王维真,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化学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批“草原英才”,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本刊记者 陈兰枝 刘源

20世纪80年代,王维真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回到自己的母校——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担任化学教师。从初谙世事的初中生到怀抱教育理想的教师,再到统领学校发展大局的书记、校长,王维真与这所学校结下40余年的深厚教育情缘。为人梯,育英才,几十年初心不改,她甘之如饴。作为名校发展的引领者,王维真勇于创新育人方式和教学模式,敢于承担推动地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甘愿做学校创新发展路上的“摆渡人”。

教师教育论坛: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呼市二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内蒙古自治区高中优质教育的窗口学校。您能否介绍一下学校的“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呼市二中是“全国德育科研名校”,请您谈谈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有何特色和亮点?

王维真:呼市二中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于1942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陕坝创办,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高,在自治区颇具影响力的优质高中。建校82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奋斗、奉献、协作、创新”的二中精神,为实现创办“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国家一流学校”而努力奋斗。呼市二中一直坚定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之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每位教师坚持“育人”而非“育分”,旨在培养既有丰富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校践行“奋斗”的校训,不断丰富育人目标的内涵,构建德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学校德育的主要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逐步明确育人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普通高中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基础教育人才,成就学生多彩人生的教育使命。因此,学校将基本育人目标确定为培养“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全面发展、个性优良”的优秀人才,这个目标朴实而具体,重在坚持和循序渐进。例如呼市二中为不同年级设定了不同的德育目标:高一年级做合格的二中人,重在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适应高中生活;高二年级做成熟的二中人,重在提升学生自律性,厚植家国情怀,科学规划人生;高三年级做优秀的二中人,重在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同国家需要相结合,成就国之栋梁。随着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更多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社会、服务国家,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实现伟大祖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追梦者和完成民族复兴大任的践行者。呼市二中一直和着时代的节拍成长,按照国家需要培育人才,办好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校8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6万多优秀学生,这些学生投身祖国建设各行各业,绝大多数已经成为行业翘楚,正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构建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又兼具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在完成国家规定德育教育内容之外,学校制定德育教育三年工作规划,推动德育课程化、体系化建设。逐步形成适应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系列、学生社团系列、公民素养系列课程。全面融入国防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内容,使得学校的德育文化进一步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中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该课程肩负着学生职业人生启蒙的重任。为了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和北京大学朱红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生涯访谈项目,构建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过去的2023年,学校累计举办高校生涯讲座30余场,家长生涯讲座55场,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引了方向。

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倡导学生知行合一。2023—2024学年,学校共组织40次国旗下演讲,举办了开学典礼、心理剧大赛、志愿者活动、成人礼、新年大合唱、高三动员大会、毕业典礼等一系列德育活动,不断强化“活动育人”理念。同时,我们与内蒙古博物院、乌兰夫纪念馆、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美术馆、伊利、蒙草、蒙牛、新华发行集团等11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面向高一高二年级5000多名学生开展10余次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動。调动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擦亮德育品牌。将德育目标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自主行为。

教师教育论坛:呼市二中被7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学活动,您认为这种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何益处?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王维真:截至2023年12月,已有国内外78所知名高校授予我校“优质生源基地”,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在学校建立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等学校为我校学生开设夏令营,培养学生科技素养,能够被这么多高校青睐,是高校对我们输送学生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高度肯定。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紧密联系,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学实践资源。以上学期为例,高校教授、专家为呼市二中在校学生提供40多场专题讲座,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

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主要特色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坚持不懈推进实施。这方面的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全力推进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六个百分百”计划。该项计划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如下:(1)100%学生志愿服务100学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志愿服务,因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设定了100学时的志愿服务要求,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100%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我们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这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无论是篮球、足球、羽毛球还是游泳,我们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3)100%学生掌握两项艺术特长。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还是合唱表演,学校通过必修课程开设,培养全体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素养。通过培养艺术特长,我们希望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4)100%学生参与完成科研小课题。科研小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参与完成科研小课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小课题,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5)100%学生通过汉听写等级测试。以高中教材为基础,学校建立高中学生汉字听写数据库,通过等级测试方式,提高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的积淀。目前我校学生在市和自治区的汉听大赛中表现优异,多次获得冠军。(6)100%学生完成学校必读书目。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必读书目,其中包含许多经典著作和优秀作品,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目,拓宽视野、提升思维,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我校研学实践活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高一高二全体学生参与“家乡文化之行”和“走进家乡企业之行”的活动。活动中,教师会结合学生的课内知识和研学内容,制定研学手册,让学生带着知识和问题走近大自然、走进博物馆、走进家乡企业,开展研究性学习。上学期,我们组织高一、高二全体学生走进内蒙古自治区知名企业——蒙草(蒙草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学生带着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深入了解蒙草在环境修复和保护方面的措施,并通过自身的体验感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生态安全屏障的任务及其具体内涵,强化了自身的生态意识。选修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参与,多在寒暑假组织。例如:2023—2024年寒假,我校高二年级的106位学生化身“小奶酪”赴南京、杭州、上海、延安、西安等地研学,不仅领略了江南、西北的人文风光,而且走进各大知名高校,深度感受各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了解其特色专业和办学历史。

教师教育论坛: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始进行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请您谈谈呼市二中在这一背景下采取了哪些应对策略?

王维真:学校同时面向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的改革,面临较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呼市二中通过多种途径,革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教学和评价机制的改变。同时避免形式主义,将各项策略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收到成效。

第一,提前进行准备和谋划。内蒙古是第5批进入新高考改革的地区,学校充分学习和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规避误区,保持前瞻性,积极应对挑战。我们提前对教师和管理层进行全面培训,革新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在选课走班、大单元教学等关键环节,我们迅速应对,有效解决了众多问题,这得益于我们教师团队出色的教学能力与适应能力。此外,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室资源和设施设备,这些硬件条件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丰富课程选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选择性的增强。多元化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和支持。为此,学校将课程分为三级:基础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完成国家教材;拓展课程面向全体,走班教学。 “六个百分百”就属于这类课程,涵盖所有学生,提供近40种选择,学生可依据特长自由选择;对于在某些方面有潜质的学生,我们进行项目式学习和个别辅导,以挖掘其潜能。

第三,推进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学校根据“三新”变革要求,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新高考改革旨在以高考的评价方式转变来推进育人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实际上,這也意味着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层面,也需要通过改革构建与之适应的激励和评价方式。

总体来说,因为准备充分,应对得力,学校目前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困难,相信我们能够顺利迎接新高考的挑战。

教师教育论坛:学校的教育水平与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紧密相关。呼市二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方面有哪些举措?这对于学校创新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维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学校的教师队伍具备积极上进,爱岗敬业的精神特质。优秀的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又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名校与名师是相互成就。值得关注的是学校两种类型的教师,一是20世纪50—60年代,从南方来的一批高素质的支边教师。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内蒙古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支持和奉献精神激励了当地教育工作者,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声誉的提升。值得关注的另一种类型的教师是得益于国家“免费师范生”(2011年改为“公费师范生”)政策,学校引进的一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优秀师范毕业生。他们专业功底深厚,职业认同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强。目前他们已经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推动学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通过外部规划、激励和教师自主提升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方面,学校通过外部规划和校本研修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路径。学校通过实施“369工程”培养年轻教师,并制定了《呼市二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关注教师的全教程专业成长。这一规划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3年、6年、9年及9年以上的不同阶段,引导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并达到既定的水平,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同时学校大力推进校本教研,让教师基于教学和高考变革实际需要开展研修,为教师提供教学比赛、论文评比等成长机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习动力。这样的成长平台也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另一方面,学校着力营造民主氛围,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在呼市二中,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层之间可以民主平等地交流,学校鼓励教师通过互相交流和研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此外,学校引入智能研修平台,引导教师通过视频和系统的评价功能对课堂进行跟踪和分析,反思教学行为,评价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这种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的机制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论坛:您曾经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寻,但不变的,是我们的“奋斗”精神!学校建校80多年来,从第一任校长傅作义到您,历任校长呕心沥血,锐意进取,以各自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引领学校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您觉得您作为呼市二中现任校长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在您看来,理想的、高品质的高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王维真:学校建校80多年来,历任校长们都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引领学校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呼市二中建校至今历经15任书记与17任校长。办学初期,傅作义先生提出“校长八训”和“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办学理念;拨乱反正时期,王金石校长“在稳定、调整中,调动教师积极性,恢复教学”。从刘国仁校长的“民主治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到吕殿文校长“办中学生最向往、家长最放心、社会最满意的学校”;从乔守玮校长“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二中人”,到郭炳胜校长“创办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国家一流学校”,再到王文梅校长提出的学校六大发展战略,以及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六个百分百”。80多年来,历任校长不改“奋斗”底色, 厚植深厚教育情怀,秉持科学办学理念,推动呼市二中不断攀登新的发展高峰。回顾学校的办学历史,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我们的办学经验:“正确的办学方向让学校走得正”,“先进的办学理念让学校走在前”,“优秀的师资队伍让学校走得稳”,“开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走得远”。

自1978年考入呼市二中做学生至今46年,我与这所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情缘。1988年,我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从教,开始了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从普通化学教师到教学副校长、校长,我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发展,也亲身参与了学校的许多重大变革和创新。2022年上任以来,面临建校80周年校庆、如意校区扩建、呼伦如意两校区同步招生、“三新”教育改革等,每一次的重大变革,都是对学校的领导团队、教师团队的重大考验,身处教育变革时期,深感责任重大。在内蒙古,呼市二中社会声誉好,关注度也非常高,我们必须时刻自省,保持危机意识,才能保持优质优势。

我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在和谐的成长环境下,要实现学生有奔头,教师有干劲,校长有情怀,学校有愿景的全方位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这需要注重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尽管呼市二中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学校仍然努力探寻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规律,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于学校未来,我认为学校首先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承担应有的责任,促进教育均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另外,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做表率,引领其他学校应对“三新”时代的挑战,推动内蒙古的基础教育走向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刘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基金项目:2022年杭州市基教教研课题“数据驱动的中小学智慧课堂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编号:L2022133)。

猜你喜欢

德育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