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术教育与审美情趣培养研究
2024-06-11聂慎行
聂慎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聚焦到美术领域也是如此。河北省深州市实验小学深入分析和探索美术教育,努力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教学实践的参考。
美术教育与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伴随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新一轮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得到相应的完善,美术在五育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绘画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绘画、设计、雕塑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美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理解和欣赏能力,强调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美术教育和美育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美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美术教育的培养,学生可以获得美感和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同时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可以提升人文素养,从而理解、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此,美术教育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考核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美术课程不足,个别学校的美术教具及硬件设施等不够完善,无法确保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大大降低;美术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有些地区存在缺少美术教师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想象力,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美术感知力的提升,为培养和强化审美意识夯实基础。学校也要有计划地培训美术教师。
美术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处在审美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应让美术教育形式化,应该落在实处。
其一,塑造审美观念。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其二,培养审美情感。美术作品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辨别生活中的丑恶和美好,从而净化心灵。其三,提升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绘画、雕塑、手工等技能,不仅可以提升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其四,提升创造实践能力。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的艺术创造,通过让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
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审美情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审美领域获得全面发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教学的具体发展路径。如何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審美情趣是指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人们在艺术领域中对于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丰富的艺术素材和文化背景的支持,同时需要有自我感性的发掘和练习。只有具备相对敏锐的审美情趣,才能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评判艺术作品,从而提升艺术水平。艺术表达能力是指通过不同媒介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观点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加持,同时需要有自身的创意和想象力。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将情感、思想和理念通过艺术形式传达给观众,产生共鸣和影响力。美术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美学方面和技能方面获得双向发展,从而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
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教师应树立“艺术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从学生日常点滴出发,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在“千姿百态的帽子”课程中,帽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颜色、大小、造型、材料等方面是多变的,非常适合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创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相应的设计元素,帮助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文化建筑等,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利用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欣赏,在课堂上向学生详细介绍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促使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审美眼界;开展实践性的艺术创作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举办艺术家故事分享会,讲述世界各地知名艺术家的故事,并分析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理念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训练创意思维,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见解,学会用美术的形式表达情感和信息。
其次,让美术教育与时代相结合。美术教育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让学生对当代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数码艺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数字创作和艺术设计,培养他们在数字时代的审美力和创造力,比如,在“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电脑“画图”中的铅笔、橡皮、喷枪等工具的功能,运用“画图”中图像菜单中的“反色”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创作出仿版画效果的有趣图画,感受鼠标作画带来的快乐,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借助艺术表达的方式传递对社会的关注和态度,积极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时事的思考;将美术教育与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在“废旧物的新生命”课程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发现生活中可再次利用的物品,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从而感受美、创造美,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后,打造跨学科融合与个性化发展的新路径。美术教育跨学科融合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美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例如科学、文学、音乐等。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更为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同时,跨学科的融合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美术教育个性化发展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每个学生在审美、技能和兴趣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其在艺术领域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针对某些学生在绘画技巧、色彩运用或者创意方面的特长进行特殊培养,可以让他们在这些方面更为突出并获得更好的成长。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艺术与科学的交叉领域,通过实验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做到艺术与人文相结合,比如语文、历史等,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历史文化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创作背景。例如,“古建筑的保护”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探索的目光追寻古建筑背后的文化与生活,唤起他们对古建筑的保护与鉴赏,可以从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着手,引导学生分别从结构、造型特点以及装饰色彩等方面,感受建筑的美,展示古建筑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其更加爱护古建筑。教师还可以将艺术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调适、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艺术创作、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增强美术课堂的实效性。通过跨学科融合和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总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深入理解美育的内容及要求,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将理念及要求渗透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新时代美术教育教学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