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学科德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4-06-11杨冬连
杨冬连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要求,并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课标》明确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高中阶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高中学生处于青年初期,是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必须在学习、生活和交流过程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英语作为人文类语言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多模态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就已提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工作要求,把“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看作各学段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
学科德育主要指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所学内容的大观念或大概念,并逐步内化为具有学科特征的道德与品质。它具有自然性、个体性和超越性等基本特征。
学科德育的内容以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科能力的习得为基础,在学生内化学习内容后,升华为具有统领性和可迁移性的学习结果。学科德育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学生会依据学习内容有感而发。由于受到已有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德育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个体差异。学科德育的生成路径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德育被界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指教育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或阶层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以系统的影响,使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言素材提供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主题语境,包含了丰富的话题,如体育健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这些话题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学科德育资源。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等,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科德育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资料十分丰富,德育实践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学科德育的落实以“渗透”为主,学科德育也更贴合时代要求,体现出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依据《意见》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以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德育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要求,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我们初步探索了高中英语学科德育实施策略。
教師深度挖掘高中英语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阵地作用,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内容细化分解到学科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作业设计等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下面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8 Green Living为例,基于课堂教学实施探索高中英语学科德育实施策略。
挖掘教材价值观内容,确立德育目标。教师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大小观念,建构单元结构框架,并确立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如思维品质与语言能力融合的目标、文化意识目标等。教师有意识地将德育目标融入单元整体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组织,建构绿色生活理念并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做好德育活动设计。《课标》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倡导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且指向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设计了具有关联性、层层递进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单元学习主题,梳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学生在获得陈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价值性知识。同时,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后,再尝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融合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完善学科德育作用。在不同层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英语学科语言知识讲授,以及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培养,找准学科德育的契合点,将学科知识与德育有机融合。语言知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德育知识通常附着在语言知识之上,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
如讲授Unit 8 Green Living之前,教师将单元知识与技能进行结构化设计。围绕“绿色生活”话题建构词汇语义网,带领学生学习说明文语篇结构及特点、访谈的结构与提问方式等;引领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对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从而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关注课堂实时评价与反馈,活用课堂生成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多元的、建构的和动态的,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生成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从能力发展角度来看,生成是认知能力的提升;从思维发展角度而言,生成是思维认知从感性转向理性的飞跃。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如教师在讲授Unit 8 Lesson 1之初,通过设问“What is green living?”,引发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绿色生活”方式。之后,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环保做法,鼓励学生保持绿色生活方式,并继续追问“Have you ever found some problems in our school which are not eco-friendly?”。教师通过实时反馈与学生交流“绿色生活”的方式有哪些,引导学生关注校园里不环保的现象,为更好地理解just-me-ism(唯我独尊)做好铺垫。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全过程,“育人”于润物无声。德育渗透源于“隐性教育”,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方法把带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在‘非教育的其他活动之中,使其在进行必需的生命活动时,无压力、无反感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进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德育渗透的内容是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文本、教学资源的研究分析,从中发现有德育价值的学科元素,对这些学科元素的德育内涵进行充分发掘,并进行符合逻辑的适度拓展与延伸,进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然呈现。
教师将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相融合,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just-me-ism的意思及不良影响,理解“根与芽”环保组织的作用和意义。教师亦将德育方法隐藏于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小组讨论、结对采访等活动,引领学生逐步了解文本深层次含义,培养“绿色生活”理念。
高中英语学科德育是始终贯穿于英语课程教与学的重要内涵,是新时代全人培养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态度、吃苦耐劳的人格品质、健康的生活理念等。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内容,挖掘学科德育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自身德育素质,引导学生实现品格与道德发展,助力学生落实核心素养,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