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打开乡镇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2024-06-11曲珍齐美拉姆雷彬郁
曲珍 齐美拉姆 雷彬郁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基层治理在有效实施“三治融合”机制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基层治理和多主体共同治理为理论支撑,分析“三治融合”在乡镇基层治理中的实践应用,探讨自治、法治和德治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四川省B县为研究对象,B县是民族地区和国家重点帮扶地區,于2020年2月成功脱贫。虽然B县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方面卓有成效,但在将“三治融合”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效融合。因此,文章立足于B县的实际情况,将“三治融合”与当地基层治理相结合,以期构建具有B县特色的治理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自2013年开始,浙江桐乡就在全国率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随后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全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品牌,并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入选全国党员学习案例范畴、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然而,简单复制浙江桐乡的“三治融合”的成功经验是不可行的。“三治融合”作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有必要对其在民族地区的普适度进行研究。文章以“三治融合”为切入点,以四川省B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三治融合”在B县基层治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对B县的村规民约制定、网格化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等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基于“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现状
B县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位于川滇藏的交界处。2020年2月,B县高质量实现了全县2 107户9 860人脱贫、61个村和县退出贫困序列的目标,彻底摆脱了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困境,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作为民族地区和国家重点帮扶地区,B县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借鉴“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和实施“三治融合”模式。
基层自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根本就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主要表现形式为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在“三治融合”中,自治是基础。在大数据时代,加强基层治理既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也要发挥群众的自治作用。
B县运用多中心治理的网络型结构,采用“全域并集”的策略打造网格队伍,推行网格“1+1+4+N”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分片负责、邻里抱团的方式,划分出5个网格,推选出5名联户长,他们肩负着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社会监督、政策宣传、事务代办、困难帮扶的“六大职责”。这一举措有利于矛盾在基层得到全面化解,真正架起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此外,2018年以来,B县各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民主制定章程,开展坝坝会、廉政党课等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将新的村规民约传达给每一位村民,还深化了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认识和理解。
基层法治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是实现良政善治的坚强保障。各地基层组织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推动基层法治建设,提高公民法治素质。通过深入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为基层治理织牢法治防护网。
B县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与虫草采挖。因此,B县在春耕大忙和虫草采挖前期,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司法工作。B县各大乡镇开展了矛盾纠纷大排查、扫黑除恶宣传、警示教育片播放等活动,旨在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B县通过组织懂双语的干警宣讲员深入各行政村开展面对面的法律宣讲活动,确保了宣传内容的有效传递和普及。
基层德治
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历来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我国古代德治思想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县在“三治融合”的探索中,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乡风文明评选等活动,将传统德育文化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新时代文明乡镇。
B县精心谋划部署,严密组织实施,由新时代志愿服务总队牵头,24支志愿服务分队协助,在社区、街道、乡镇开展文明手册发放、志愿者招募、反诈知识宣传等活动。B县还持续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校园、十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甘孜好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
“三治融合”实践
“三治融合”并不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达到“1+1+1>3”的效果。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是B县在基层治理中探索“三治融合”路径的重要体现。B县制定村规民约时坚持“因俗而治”“因法而治”“因德而治”的原则,有效推动了“三治融合”。村规民约作为全体村民共同意志、利益和价值观的体现,可以教育、引导、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有力地保障了村民自治的顺利实施。作为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形式,村规民约是一种存在于乡土社会,介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具有一定权威的民间规范,约束和规范着村民的行为。B县乡镇纪委积极履行职责,注重引导村干部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并将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融入村规民约等管理制度中,确保村规民约的合理性和延续性。
基层治理在“三治融合”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基层自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精英人才大量外流,减少了可用于建设和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和基层治理必需的人才。这导致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匮乏,严重阻碍了基层自治工作的开展。
B县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识淡薄。一方面,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大多数群众对基层自治缺乏了解,不清楚自己的权利范围与行使权利的方式。还有部分群众在参与基层治理时,习惯被动地接受各种决议,这导致基层群众自治流于形式,严重阻碍了基层自治的推进。
基层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地区,许多村民法治意识薄弱,对法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当面临需要法律手段介入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因为法律程序烦琐、法律条文晦涩难懂以及缺乏可信賴的法律咨询支持而感到困惑和无奈,导致乡村中的矛盾纠纷逐渐累积。
基层德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乡村地区以道德模范和乡贤为主导的德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社会道德的约束力逐渐减弱。在基层治理中,现有的道德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德治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三治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B县在推进“三治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职责重叠、交叉的问题,再加上部门间沟通不畅,信息不透明,导致工作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其次,各部门可能因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矛盾,再加上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难以形成集中优势,导致工作难以同步推进。
基层治理的发展路径
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
人民村民在“三治融合”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
首先,基层组织应加大对基层自治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帮助村民认识到自治的价值以及行使自治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村民真正参与到自治中,避免基层自治形式化。
其次,在信息化时代,媒体在推进基层治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关媒体要加强宣传教育,激发村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提升村民对基层自治的参与度。
坚持依法治理
B县在构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村民法治意识淡薄。
首先,地方党组织和党员要以身作则,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自身言行,自觉接受监督,引导村民遵纪守法。
其次,坚持依法治理,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基层组织要丰富法律法规的宣传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最后,确保每个村庄都配备警察和法律顾问,以便村民能够及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识,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规范基层德治
在新时代,建立符合乡风民俗和社会规范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和奖惩制度,有助于凝聚崇德向善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德治的推行必须依托完善的规则体系。完善的规则体系不仅包括正向激励机制,还包括惩罚机制,二者相辅相成。
如今,“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方式正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应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奖励和表彰遵守乡规民约的群众,以树立正面典型,引领社会风尚。与此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惩罚机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破坏基层治理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优化“三治融合”治理机制
“三治融合”体现了多主体在基层治理中的互动与协作。构建“三治融合”治理机制有利于基层群众积极行使权利,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今,为进一步提升“三治融合”治理效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应在建设基层治理网格平台的基础上,增加“智治”智慧网络服务,从而形成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新模式。
优化“三治融合”治理机制要以党建为引领,引导群众参与自治,将治理重心下移,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问题。同时,以法治为保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维护“五治融合”的合法性。此外,通过建设基层治理网格平台的基础上,增加“智治”智慧网络服务,可以启动新的信息化治理方案,形成“五治融合”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最终实现“1+1+1+1+1>5”的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推进“三治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文章以四川省B县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对民族地区乡镇的“三治融合”进行研究。通过对B县“三治融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如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德治流于形式、部门职责不清等,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B县“三治融合”治理机制有效运行,进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