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农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2024-06-11潘永圣

唯实 2024年5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院校

潘永圣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职业教育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既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重大發展机遇。农林职业院校要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与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职业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具有规模大、特色强、接地气等特征,承担着服务人才培育、服务乡村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等重要职责,是助力“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职教育规模较大,有力支撑乡村人才振兴。一方面,农职院校数量可观。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有158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其中涉农高等职业院校(指开设农牧渔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294所,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18.6%。39所涉农高职院校入选“双高计划”,占比19.80%。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01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名单中,共有55所高职院校入选,占比达到54%。另一方面,农职院校在实用性人才培养上同样具有广泛规模。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农业职业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更高。且农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紧盯基层急需,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扎实、适应性强、创新精神突出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后直接到农业农村一线工作比例高,毕业生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据统计,2022年全国涉农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第一产业就业11.23万人,开展社会培训574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90.33万人次。农业职业院校培育的人才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农职科研应用性强,有效助推农业科技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家多次出台政策推动,从职教集团到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都是强调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农业职业教育同样如此,很多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农村生产实践、基层基地、农业企业等联系十分紧密,推动适应性技术集成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农业职业院校加强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强化了应用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坚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攻坚“卡脖子”技术,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粮食安全等领域,为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农业安全贡献力量。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涉农高等职业院校科研事业收入79656.70万元、技术产权交易收入8970.8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27652件。

农职专业特色鲜明,充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专业特色强,不力求大而全,而是侧重于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上有特色,这些特色往往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农职院校同样如此,紧密结合地方农业产业需求,每个农职院校都有与所在区域高度匹配的特色产业。从江苏省内来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丘陵山区富民产业发展上特色鲜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畜禽养殖上特色鲜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园林花卉上特色鲜明,从全国情况来看,各个农业职业院校也各有特色,比如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都市农业发展上特色鲜明,等等。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动,农业职业院校的这些特色往往也是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他们与农业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形成了长期紧密的联系,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开展应用研究、科技推广,为村民送上需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将更多农民“武装”成知识、技能、素养兼备的“田秀才”“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技能支持和智力支撑。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长期以来,农职院校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事业开展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全国10所“双高”A类学校之一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发挥全国农业职业院校领军学校的优势,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始终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强国建设作为使命担当,始终坚持农林特色,努力探索破解高质量推进农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为农业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突出定制式培养,培育农村“留得住”的人才。近年来,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总量不可谓不少,但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少之又少。人才培养上要通过创新培养机制和培养路径,解决“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问题。在这方面学院开展了一些尝试探索,主要包括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个性化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和产学结合等,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通过“定制村干”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在与太仓等地方政府合作试点开展农科人才定制培养的基础上,得到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等支持,全省开展“定制村干”试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唯一试点院校,实行“政府买单、共同招生、定向就业”培养模式,学生寒暑假由生源地组织部门安排到村里实践锻炼,在校期间安排乡村治理和现代农业相关课程。毕业生98%以上都留在村“两委”工作,而且流失率很低。二是通过创新创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新禾”创业示范园,采取“零成本、后结算,目标管理、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孵化了一大批“新农人”典型。如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华梦丽,全国创业英才奖获得者吴中平等。三是通过育训并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专门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优化乡村振兴课程体系建设,个性化开发系统化培训模块,采用菜单式、体验式等培训方式,推广一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的农业新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梳理新农人培育经验,传承弘扬学院校友、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精神,推动省市县与学院共建“亚夫新农人学院”,针对“新农干”“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等不同类型新农人,打造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

突出应用性导向,推广农业“用得上”的成果。农业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上,最大的特点是直接面向生产一线,最根本的生命力在于推广的技术受农民欢迎、农业生产用得上。学院始终重视农业实用性技术的创新集成和推广应用,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科研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有组织科研,力争走出一条职业院校科研的新路子。一是聚焦特色产业开展研究,形成了“一粒种子强农业,一棵小草富农民,一片叶子美农村”三张名片。紧紧围绕草莓、草坪、茶叶、葡萄等丘陵山区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应用技术研发与集成。比如在草莓生产上,研究集成了超高垄生产技术、夜冷低温处理技术等,让农民种草莓直起了腰杆(不要弯腰),让草莓上市提前了一个月,深受农民欢迎。比如草坪5G无人工厂技术,让草坪生产不再需要占用耕地。近些年进一步深化“三张名片”内涵,推广应用了一批实用技术,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聚焦产业升级开展研究。注重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对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建成江苏省首个数字茶园和茶产业大数据中心。承担种业等“揭榜挂帅”项目,推进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应用。建成一批虚拟仿真资源,既为产业研究服务,也为培训提供支撑。三是聚焦科研建样板。驻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与学院共建了江苏茶博园和江苏农博园两个实训基地,我们在两个基地上建成了一批技术应用的样板,成为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典范。同时,对接地方政府,助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亿元特色村等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与学院所在地政府建立了长远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更好地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产业升级和富民增收。

突出零距离服务,打造农民“离不开”的团队。深入基层,直接面对农民开展服务,既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直接体现,也是推进农业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服务中不断增强本领,提升水平。学院在实践中主动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参与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科技镇长团,组建亚夫科技服务团,推进专家教师走出校门,下基层、入农户,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一是打造科技服务团队。围绕农、林、牧、渔、装备、信息等产业领域,组建以领军人才为核心,学术骨干、青年人才为支撑的科研服务团队;构建“首席专家+推广专家+示范基地主任”递进式“三级推广”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每年安排20个左右的亚夫科技服务团,直接深入20个左右的村开展服务。二是打造和美乡村规划服务团队。学院综合风景园林、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方面技术力量,组建乡村振兴规划研究院,与射阳、仪征、句容、丹阳等不少地方对接,开展美丽乡村、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规划,提供了智力支撑。三是打造政策文化服务团队。发挥学院马院、文化旅游、园林设计力量优势,组建服务团到乡村开展政策宣讲、墙绘制作、文化创作、电商服务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乡风文明建设。

高质量推进农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在支持“三农”发展上持续强化涉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力度。然而,从农村发展现实需要、农职教育发展现状、社会实际情况等来看,推进农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诸如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与实际不匹配、涉农学科和人才“离农”趋势明显、针对返乡人员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面向未来,农业职业教育应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三农”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如何更好地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科技的需求,推动更高层次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照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不足和挑战,需要深入总结农职院校办学治校和服务发展的做法和成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通堵点难点,推动政策支持、院校努力、社会参与等综合发力,更好地发挥好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

建立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大幅提高农科学生面向三农的就业质量和意愿。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面临农村人才紧缺和农科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双重难题。具体表现在:虽然近年来也培育了不少典型,但从乡村人才振兴的面上需求来看,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就业环境艰苦、个人发展通道不畅。农村各项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工作条件等,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意愿不强。

针对以上情况,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探索建立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将农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难题前置,从招生录取起点就开始下功夫,在培养培训过程中提升质量,在实习毕业时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大幅提高农科学生面向三农就业质量。一方面,更大范围开展定制培养。在做好现有“定制村干”基础上,与大型国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合作开办校企订单班,实行校地、校企、校行双主体育人。另一方面,更大力度地深化校企合作。建好用好职教集团、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行业企业进校园,农业职业院校访企拓岗,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工作。

在农业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和供给质量的同时,建议党委政府健全农科人才到三农一线工作的配套支持。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人才振兴意见提出五类人才,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些政策大多对体制内或准体制内人才比较有效,比如农村定向医学生、定向师范生等培养,国家“三支一扶”等政策,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体制内。而农村最短缺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才,也就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农业企业家)往往比较短缺。在各种农业院校毕业生中,最有意愿、最有可能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新型主体的,就是农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但现实的问题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尽管想去创业,但缺少创业资源的有效信息,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創业风险大,往往是想创业但难以实现。针对农科人才到农村就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可按照“新农人”的不同类型,分类制定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措施。对于农职院校毕业的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首先要有组织地提供必要信息,让学生知道哪里有规模农地等信息,到哪里可以创业。同时,在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他们在创业之初多得到一些帮扶,减少一些风险和困难。对于定制村干等治理类人才,进一步打通上升通道,对于在基层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可以在选调生招录、公务员招录、学历提升、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评聘、荣誉评比时予以侧重,打破发展的“天花板”。积极扩大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深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高效推动校地、校企双向奔赴、合作共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2022年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客观上,从农业自身特点来看,按照一般意义的要求来推进产教融合,相较于理工、财经、医药等类型院校,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农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推进产教融合需要与农村一线生产实践对接,服务的对象往往直接面向农民,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不能简单地按照与企业对接的思路进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效益低,与制造业等行业相比,农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龙头企业不多、以民营的小微企业居多,很难真正拿出资金和基地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农职院校希望开展深度产教融合,但是自身推进手段不多,依然存在“一头热”的现象。针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推进农业产教融合上要采取针对性政策支持。比如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地方政府和部门在产教融合上打造更好的平台,把农业产教融合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在打造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支持农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孵化更多的“新农人”;在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上,要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基础性、长周期、低效益等特点,不能把企业投入资金、园区经济总量等作为排序指标,最好单列指标,制定相应标准,单独形成方案;比如引导更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引导或约束更多企业深度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重视校企科技攻关,校企合作开办订单班,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共建基地和资源。

顶层构建农职院校“下接地气、上接天线”的科研体系,更好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延链补链强链。集成应用性技术是农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很多农职院校在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从服务乡村振兴实际来看,要提高服务水平,不仅要下“接地气”,还要上“接天线”,如果不能了解本行业最新的科研方向和重要进展,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应用技术。近年来,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国家“双高计划”等政策推动下,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队伍,建立了聚焦产业、服务产业的一批双师型、创新型师资团队,搭建了具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征的一批实验实训平台。尽管如此,对于国家农业重大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参与度很低,很多项目都被排除在外,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

农职院校应与国家“双一流”大学、重点科研院所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协同发展,主动融入国家重点项目研发链条,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和示范推广工作。建议国家在制定有关农业重大项目时,把农业职业院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主要参与重大项目的应用性技术集成和技术服务等环节,设立农职院校参与重大项目“专门通道”,让农职院校的科研能够接上“天线”,更好地把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

尽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农职教育的体制机制,形成双重管理和指导支持合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基础性、行业性、复杂性、长期性、全局性特点,农业职业教育跨越三农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需要农业行业管理部门的谋划与引导。目前,江苏省行业部门对农职院校指导支持力度较大,办学成效明显,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主管的三所农职院校全部进入“双高”建设单位,但从全国来看,大部分农职院校是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地市级人民政府管理,行业部门在办学情况摸底、专业设置、课程标准、产教融合等方面介入程度和手段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涉农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钩等问题,难以匹配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農业行业部门的权责协同、业务对接需进一步提升。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具有参与、指导、支持或者开展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建议尽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农职教育的体制机制,通过双重管理和指导支持,推动行业部门全方位参与政策设计、监督考核、专业设置、产教融合等工作。

(作者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