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创新创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06-11陈志良

唯实 2024年5期
关键词:常州高质量文化

陈志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也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江苏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承载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殷切期望,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精神推动力、文化凝聚力,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做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

深刻认识“重要支点”的丰富内涵,

增强“走在前列”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研究和把握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互动规律。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参加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必须牢牢把握文化这个重要支点,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文化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人类选择发展道路、制定发展目标的价值准则,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反作用。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正确的发展理念、合理的发展模式、有效的发展策略,引导经济发展遵循客观规律、符合人民利益、适应时代要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文化是人类创新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够培养和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供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促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江苏人历来敢为善为、创新创造,有创新的基因。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地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特质和精神动力充分释放出来,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观念上引导群众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从行动上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从制度上优化创新发展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

文化建設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二者互为表征,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且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023年以来,各类文旅“出圈”热点不断,“文博热”火爆全年,“国潮”文化产品持续得到年轻人追捧,“村超”“村BA”等现象级文化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高质量发展是涵盖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全领域全方位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探索“创新创造”的实践路径,

激发“走在前列”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创造性转化,就是要适应时代特点,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创新现代表达形式,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两个结合”,在传承发展中提升价值引导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新征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南。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2023年,常州挖掘人文始祖季子“谦让、诚信、守礼、仁义”等人文精神,开展“守信如常、尚德在常、习礼为常”系列活动,既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又助力了良好营商环境的营造。在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新实践中,要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注入马克思主义,坚守固有的精神命脉,铸造新的发展动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价值引导。

坚持“二为”方向,在守正创新中提升精神推动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2023年,常州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推出可听可视版广播剧《彩虹路上》,讲述苏皖交界处的彩云村与虹桥村,三十年来携手致富、携手小康、携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故事,在学习强国、央视频、中国之声、喜马拉雅等全媒体平台播出后,累计收听收看超百万人次,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新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要求,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文化创造与创新的衡量标尺,不断创造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使文化产品的质量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一致;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坚持“双百”方针,在开放包容中提升文化凝聚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遵循。只有形成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才能成就文化理想、实现文化价值。只有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才能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交流互鉴,推动题材、形式、手段创新发展,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2023年,常州成功举办锡剧发展大会,集聚锡剧八大流派,广邀华东三大剧种的名家大师,发布《锡剧发展常州共识》,为锡剧艺术疏源浚流,使江南文脉与古为新,在弘扬锡剧文化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新实践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辩证态度对待各种文化资源,以兼收并蓄的襟怀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要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用先进技术手段赋能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拓展载体空间、延伸工作触角,贡献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成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聚焦聚力“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

彰显“走在前列”的文化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7月,总书记又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光荣使命。常州自古人文昌盛、经济发达,有责任、有能力,也有底气扛起这一时代责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积极培育现代文明,为“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以文载道,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和文化的支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常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走出了一条体现创新理念、符合常州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万亿之城再出发,是人的再出发,是精神的再出发。新征程上,我们将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健全常态化学习机制,加强理论学习指导和内容供给,策划推出一批适合传播、群众易于接受的理论宣传产品,广泛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持续打造“江南燕”理论宣传工作品牌。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优化工作专班机制,建优新闻素材库,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全面展示常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常州新实践”等重大主题,结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溧阳市实践调研基地建设,努力挖掘提炼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常州经验”和“常州模式”。

以文塑城,打造城市文化新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拥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鲜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季子文化、吴文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造就了常州人崇文重教、崇德向善、崇实敢创的人文特质。在新征程上,我们将持续盘活丰厚的文化家底,高标准推进寺墩、三星村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高效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着力打造“春江花月夜”文化IP、“中吴风雅颂”文旅品牌、大运河工业遗产文化名片,进一步擦亮“季子故里”“东坡我里”“江南美食之都”、中国“锡剧之乡”“三杰故里、红色名城”等文化标识,放大“高晓声”文学、“恽南田”美术、“赵元任”音乐等名人文化影响,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强大生命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内涵,让人文与经济相得益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辅相成。

以文化人,提升社会文明新高度。文化具有多种功能,但是从根本上说,化人也就是育人功能是文化的本体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我们深挖“常州三杰”等红色资源,推出了电影《觅渡》、锡剧《烛光在前》等一大批文艺精品,荣获中国文华大奖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共有14件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在新征程上,我们将聚焦群众需求,精心开展“讴歌新时代”主题创作,打造更多具有鲜明常州标识的现象级文艺精品;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艺服务基层“五大行动”,持续开展“秋白读书节”“龙城淘书节”等主题阅读活动,全面构筑城乡一体、全域覆盖,资源共享、优质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发展道德讲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进人的现代化与城的现代化。

以文兴业,锻造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领域内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应有之义。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不断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近年来,常州抢抓文化数字化战略机遇,前瞻布局数字文化产业,打造了常州创意产业园、常州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园、常州大数据产業园等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园,集聚了视觉中国等一批文化数字化产业集群。在新征程上,我们将着力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领域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展览展陈等优势文化产业,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等新兴业态,在产业形态、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全国引领效应。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持续开展数字伙伴链式招商,招引培育数字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新兴数字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新业态新赛道领军型企业,加快形成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常州经验、常州力量。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常州高质量文化
常州的早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谁远谁近?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