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文化意蕴
2024-06-11李永乐林坚
李永乐 林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新境界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199
习近平经济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理念、政治保障、根本立场、基本制度、主题主线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突出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导向、高质量发展问题导向、现代化问题导向,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强调七个坚持:第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三,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第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礙;第五,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第六,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第七,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洞察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优势,以及深层矛盾、主要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独特规律,为中国经济发展揭示原理、指明方向、提供方法。对于经济和文化以及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都“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2]4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3]“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33这就从方法论上阐明了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
进入新时代,推动发展与共享,保护生产力被提升到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等重要的高度。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1]37—38,“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4]。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革故鼎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5]70。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体现了发展的节奏,是持续健康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个领域的发展,走自己的发展道路。”[6]17“强调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6]20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协调共进。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7]绿色发展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增长新亮点,而且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产业。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开放是更加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使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开放是更加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8]81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是发展的目标。共享发展就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促进整体、全面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4]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要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价值实现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75。“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0]。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经济成就的享用者也是人民。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蕴含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重视经济与文化、人文的结合
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视经济与文化、人文的结合。2005年8月12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化是灵魂》一文,形容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1]232。
任何经济活动中都有文化的含量,需要文化的引导和驱动,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11]149,强调“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11]149。经济不是由冷冰冰的数字来体现的,而具有人文关怀。经济模式的差异体现了文化的不同。要解释经济模式出现差异性的原因,有时更多地需要从文化方面着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12]5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支撑、人文价值关怀等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質平台。”[11]149文化需要经济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经济规定并制约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随着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的历史性展开,文化除了意识形态属性外,同样也具有商品属性和经济价值。
习近平经济思想探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把经济发展与人文底蕴、文化特色紧密结合,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了广泛社会共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人文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建立一种区别于以物为中心的、代之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和经济发展观,试图将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它的任务是研究如何以人为本,挖掘经济发展的动力、潜力和价值、作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注重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彼此生发。文化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催化剂”,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不仅实现自身繁荣,也带动经济、社会等整体繁荣,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人文经济实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亮点,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重要作用。
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和发展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国语境中的经济学,始终承载着经世济民的使命和福济苍生、实现大同的终极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中华传统经典著述中的内容,如“经世致用”“天人合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注重从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孕育的优秀经济思想、丰富治国理政经验中汲取营养,分析解释当前的经济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3]57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乐民、富民厚生、义利兼顾、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躬行实践、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等思想,使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在新时代发挥培本固元、守正创新、激发活力等作用。
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经济思想与文明体系紧密相连。思想就是文化、文明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13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5]22,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人类活动在物质生活领域中表现为经济建设,其成果积淀和升华为物质文明。物质文明主要体现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建设人类文明的经济路径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在精神生活领域中表现为文化建设,其成果积淀和升华为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显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理性、智慧、宽容,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建设人类文明的文化路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价值导引。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103。“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6]153。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创新发展增强文明发展的动力,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先进性;以协调发展寻求文明发展的均衡,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性;以绿色发展夯实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性;以开放发展推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包容性;以共享发展提升文明发展的价值追求,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优越性。
深入挖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文化意蕴,全面贯彻经济与文化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思想,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将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重要作用。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4.
[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
[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7]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8]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2]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21LLMLA008);复旦大学—金光集团思想库2024年度研究课题“新时代人文经济实践推进高质量发展研究”(JGSXK2414)〕
(李永乐: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