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新农人”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4-06-11孙文平于江戴惠
孙文平 于江 戴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在听取镇江市“新农人”代表魏巧的故事后明确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承载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的“新农人”究竟“新”在哪里?哪些人可以被称为“新农人”?哪些人又可能成为“新农人”?为回答好这些问题,中共镇江市委党校成立镇江“新农人”发展状况调研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深入镇江市“新农人”群体,就“新农人”的内涵特征、外延类型做出回答,并就如何支持“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新农人”的时代内涵及其鲜明特征
课题组以入选《镇江市选拔培养优秀“新农人”计划》的88名优秀“新农人”为主要调研对象,先后赴丹阳、句容、丹徒等地对优秀“新农人”代表及基层农业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发现,镇江的“新农人”是一群秉持现代农业理念,有农业情怀、有适度规模、有持续发展能力、有防风险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作为现代农业经营者和乡村致富带头人,“新农人”能够充分利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思维创新优势,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链条经济活动,并共同表现出如下鲜明特征。
思维认知新。“新农人”最重要的特征是“脑子新”,其思维观念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生态基因是“新农人”区别于传统农民的重要标识,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大多数“新农人”的选择。“新农人”更加注重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有机绿色农产品成为“新农人”擦亮自身品牌、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依傍。“新农人”发展壮大于农村电商热潮,互联网思维是刻在“新农人”骨子里的基因,无论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农业,还是以电商平台为载体的农商运营,互联网贯穿于“新农人”的日常全过程,以及生产、销售全链条。
生产工具新。高科技是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新农人”的突出特点。“新农人”充分运用现代机械装备与互联网信息产业最新发展成果,其从业工具不再是农业“冷兵器”。农用无人机、温控检测仪、微距摄像头、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系统等“硬核”科技工具的使用,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增加了农产品商品化率和附加值,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成为“新农人”津津乐道的发展秘诀。如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农人”魏巧创新探索大田数字化种植模式,不仅实现了2万亩大田种植全程机械化,而且研发出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创造了劳动力用工减少30%以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亩产提升9%、亩均效益增加28%的生产奇迹。丹阳市“新农人”汤磊成为2021年全国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的“减损之星”,其成功秘诀在于重视高科技生产。他的机库中有烘干机、拖拉机等大小农机具(含10台智能农机)60多台,总投资超过200万元,这些“数字化神器”能够完成单人半天4亩秧田的出色“战绩”。
营销方式新。农产品商品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趋势,如何精准对接市场、最大限度实现农产品的商业价值,是“新农人”主动思考的新课题。“新农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并从营销环节入手,打破传统农业被动、单一的销售模式,根据目标销售群体特点,将品质感、安全性、体验度融入高辨识度的品牌,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产值与认可度。“新农人”普遍具有现代传播意识,通常是微信、微博、短视频、电商等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红人”“直播达人”“带货牛人”,并走出了一条有态度、有情怀、有故事、有效益的分众营销路线。近年来,镇江市涌现出一批“新农人”农产品品牌。如丹阳市大南庄村的“四季南翔”水果,入驻了苏宁、天猫、拼多多等多家大型电商平台,仅2019年一年其电商业务就突破1000万元。丹阳市花园村的“新农人”张伟注册了“瑞田”稻米品牌,年销售达100多吨,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句容市“新农人”卢涛注册的“马里村夫”商标,为农产品销售擦亮了绿色健康的招牌。
经营业态新。农业农村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80%以上的“新农人”创办的都是农业产业融合类项目。一方面,“新农人”依靠消费升级、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环节塑造新业态,开展以林下经济、庭院经济为代表的循环农业和以规模种养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另一方面,“新农人”善于发挥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乘数效应”,以更多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休闲农庄、乡土观光、科普教育、康养旅游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如丹阳市“新农人”池润昊在传统火龙果采摘业态的基础上,开发出火龙果月饼、糕点、果干等深加工产品,每年获得的经济效益超过200万元。扬中市“新农人”吴昊的南湖农场主打乡村休闲游,农场的草莓、西瓜、火龙果不用上市销售,就被游客采摘一空,一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成为知名网红打卡点。句容市的“新农人”严伟不仅是承包900亩土地的种田大户,还是农机服务大户,大马力拖拉机、高速插秧机、全喂入和半喂入收割机及其配套农机一应俱全,每年仅农机作业机插秧“一条龙服务”的订单就稳定在400亩左右,机耕、机收服务订单在1000亩左右,年利润额达100万元。
组织方式新。与传统农民“单打独斗”相比,“新农人”更加突出团队意识。在生产方面,“新农人”通常选择法人化经营,并注册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等法人组织。在组织方面,“新农人”具有超强的身份自觉意识,乐于分享和交流,擅长抱团取暖,共同面对困局,共同解决问题。近年来,镇江各地成立了“新农人”联合会、农人会等“新农人”组织。如句容市“新农人”华梦丽自发组织成立助农服务队,服务队拥有10余项农技专利,其示范推广的草莓脱毒种苗质量优、社会评价高,已成为全国脱毒草莓种苗企业的一张名片。华梦丽团队不仅在“新农人”群体无私分享技术成果,而且将新技术带到全国16省、57地,为省内外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先后免费技术性扶持农户700余户,辐射土地面积达4.2万亩,累计为省内外农民增收1400万余元,带动农产品銷售273万斤。
示范效用新。“相比较父辈,我更加年轻。愿意带着大家一起闯,一起干。”这是课题组在调研中经常听到的话。“新农人”普遍有农业情结、乡土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农业的先行者和探路人。他们注重创新,敢于推广示范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给农村带来了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载体、新出路,极大地促进了“三农”发展和共同富裕。如丹阳市“新农人”汤磊不仅在自己的农场实现了由全程机械化向数字化的转型,还带动周边76户农户累计增收156万元。丹徒区“新农人”王陈斌把从多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大豆种植技术无私传授给周边农户和种植大户,辐射带动世业洲1000余亩种植面积,为近20户种植大户、散户每年带来20余万斤增产和70余万元增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王陈斌还积极带动30多名退役军人投身农业现代化,实现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
二、“新农人”的身份来源与职业定位
“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亟需有关部门重点关注、鼓励扶持的现代化农业关键从业群体。“新农人”来源广泛、背景多元,对其进行科学分型有助于支持“新农人”政策的研究制定。课题组结合相关调研与镇江实际,将“新农人”按照三个标准进行了梳理分类。
从身份来源看,“新农人”可分为四类。一是本土农民创业型。指一直没有离开农村的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教育水平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理念。二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型。指具有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的新生代返乡大学生,他们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技术快,是推动农业生产从“靠人力”转向“靠算力”、从“体力活”转向“技术活”的主要推手。三是外出返乡创业型。指具有在城市务工、生活或者参军等经历,从城市返回农村的农民,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从城市视角发现农村问题并积极改变农村。四是跨界创业型。既有工商界的佼佼者、城市白领,也有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家、互联网精英,他们普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现代化思维,具有农业行业之外的成功经验,善于把在其他行业积累的优势资源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能够为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创新提供有益经验。
从职业定位看,“新农人”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经营型。主要指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基本单元,充分依靠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办人。二是技术服务型。主要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以个体形式提供农业托管、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人员,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机手等。随着农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智能种养、无人机植保等新型社会化服务越来越受重视,这类“新农人”中涌现出很多智能机械操作员、专业植保飞手等。三是网络推手型。主要指依托抖音、快手等智能平台,应用智能终端和互联网技术,以乡村社会为实践场域,围绕“三农”主题进行短视频内容生产和“直播带货”,并以此展示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群体,主要包括“带货主播”“网红博主”以及具有连接城乡身份优势的新乡贤等。
从发展阶段看,“新农人”可分为三类。根据相关从业者的经验、技能、职业成就等评价指标并对应不同发展水平,可以将“新农人”分为初级“新农人”、中级“新农人”和高级“新农人”三类。初级“新农人”往往是指涉足现代农业实践时间较短、从业经验有限、规模效益不明显,尚处于摸索、试错阶段的入门级新人,他们既需要农业知识技能指导,又需要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支持,是最需要“扶上马、送一程”的“新手小白”。中级“新农人”是指有一定农业从业经验、具备一定产业规模且效益初显的“新农人”,他们通常具备一定的农业从业背景,具有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识和能力。高级“新农人”是指长期经营现代农业,具有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拥有相当产业规模并能够实现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农业从业者,他们往往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优质品牌,在所处领域扮演着引领者角色,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
三、以“新农人”发展推动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新农人”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是乡村振兴最值得期待的关键力量。课题组调研发现,“新农人”群体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对农业农村情况不熟悉导致的“水土不服”,土地资金资源有限导致的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的生产成本较高,支持政策供需错位导致的边际效益不高,等等。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建立“新农人”数据库,摸准“新农人”需求脉搏。一是加强选拔培养,建立市级“新农人”数据库。建议参照技术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分层、分批、分类进行培养,组织开展“新农人”评选,对达到“新农人”标准的纳入“新农人”数据库。同时,构建常态化信息采集及反馈机制,动态掌握“新农人”群体发展情况并给予精准政策支持,对“新农人”相关资格实行动态管理。二是重点聚焦“潜力人群”,做好服务引导工作。重点关注返乡下乡大学生、城市能人、退伍军人、在乡返乡创业乡贤、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农业从业群体,及时雪中送炭、排忧解难,促进“潜力股”成长为“绩优股”。
着眼人才成长全周期,实现“新农人”可持续发展。一是实施“新农人”培养计划。将“新农人”纳入各地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大财税优惠、创业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同时,加强产教融合,鼓励高校院所深入开展地方“三农”研究,并结合乡村产业特色为“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献计献策。二是实施“新农人”孵化计划。联合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试点建立“新农人”学校,为有志成为“新农人”的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提供相关培训服务。同时,鼓励“农二代”肯接班、接好班。三是实施“新农人”育苗计划。鼓励中小学开设农业类实践课程,培养青少年群体的农业思维与兴趣,为培育面向未来的农业现代化人才播下“種子”。
聚焦关键资源,破除要素供给瓶颈。一是多管齐下,满足“新农人”用地需求。加强载体建设,帮助“新农人”项目进入各类农业产业园区;有效利用闲置及存量用地,发展符合政策规定的产业融合项目。二是勇于创新,破解“新农人”融资难题。用好各级各类财政金融工具,进一步探索面向“新农人”的金融产品,提高“新农人”抗风险能力。
立足服务保障,提升公共产品供给。一是加强现代农业技术与信息服务供给。既要加强“新农人”与涉农高校院所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供需交流,鼓励农业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帮助“新农人”做大做强产业;也要用好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新农人”的信息获取和反馈渠道。二是加强政治关爱,提升行政服务供给效率。既要提升“新农人”在各类荣誉评选中的占比,进一步选树“新农人”优秀典型,不断提升“新农人”的职业荣誉感;也要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孙文平:中共镇江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于江:中共镇江市委党校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戴惠:中共镇江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讲师)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