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沉浸式研学旅游问题研究

2024-06-11李昊泽李云阳画至焜

商展经济 2024年8期
关键词:文旅研学河南省

李昊泽 李云阳 画至焜

(河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3)

1 选题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1]。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定为十大战略之一,提出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形象品牌。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也明确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强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2]。

1.1 文旅融合与沉浸式研学的关系

沉浸式研学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巧妙地将文化、旅游和教育有机地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体验平台[3]。在国家推动文旅融合的宏观大背景下,沉浸式研学得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沉浸式研学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将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欣赏自然风光和互动体验、实践操作等方式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还促进了跨界融合的文旅产业发展。研学旅游是文旅融合下的旅游产品,代表旅游发展的某种未来形态[4]。因此,文旅融合的宏观背景为研学旅游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实施条件,沉浸式研学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呈现形式,也在推动文旅产业跨界融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研学的价值

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研学旅游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育人途径,沉浸式研学旅游在提高青少年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通过参与沉浸式研学活动,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其全面素养和实践能力。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下,沉浸式研学旅游变得更为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互动,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性的学习体验。

2 研究意义

2.1 对沉浸式研学旅游理论创新的意义

在文旅融合的框架下,沉浸式研学旅游得以充分利用文旅融合的资源和内容。通过设计和发展富有教育意义和体验价值的研学旅游产品,沉浸式研学旅游在促进文旅融合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及提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一过程不仅有望为文旅融合提供新的理论支持,还能为沉浸式研学的理论发展带来新的视角与思路。

2.2 对沉浸式研学旅游实践推广的意义

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沉浸式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对沉浸式研学旅游的实践和推广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助于在河南省推动沉浸式研学旅游实践和推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深入了解河南省的沉浸式研学旅游实践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促进类似的研学旅游活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分享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也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启示,帮助其更好地发展和推广沉浸式研学旅游,进一步推动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3 国内外相关研究

3.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文献对研学旅游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点:研学旅游实施的成果、研学旅游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研学旅游在各国家实施的差异与共性。首先,研学旅游实施的成果方面,Beate等(2023)基于对北欧国家研学旅游的发展研究,明确了近年来北欧各国在研学旅游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了原因[6]。其次,研学旅游实施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Chachaya等(2023)采用了实证调研法,明确了影响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旅游动机和制约因素[7]。最后,关于研学旅游在各国家实施的差异与共性方面,Andkir(2012)通过文化比较分析和构型分析模型,对比了新西兰与丹麦户外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各国的研学旅游形式及内容深受本国文化和传统的影响[8]。Pitman等(2011)对欧美研学旅行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参与研学旅游的群体通常是受过良好教育和相对富裕的中产阶级,在社会上同质性更强[9]。

综合来看,国外关于研学旅游的研究在研究层次、研究性质及研究方法上都较为成熟完善,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足之处。首先,一些研究过于侧重特定地区或文化背景,导致研究结论的泛化性受到一定限制。其次,一些研究方法过于依赖问卷调查或案例研究,缺乏多样性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手段。最后,国外对研学旅游的长期影响和可持续性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2 国内相关研究

研学旅游在我国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1月31日,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CNK)数据库以“研学旅游”和“研学旅行”为主题进行中文文献检索,发现相关学术期刊、会议和报纸文献分别为1618篇和6234篇。分析检索到的中文文献,段捷频(1998)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关于“研学旅游”的学术期刊文章《发展植物园旅游业,促进院校产、学、研、游一体化》。截至2013年1月前,仅有数十篇相关文献,研学旅游领域的研究投入较少。

然而,自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10],首次提出了“研学旅游”一词之后,我国研学旅游领域相关中文文献数量显著增加。2015年8月后,国内相关文献数量再次迅速增长,源于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支持研学旅游的发展,并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此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研学旅游的政策指引,促使该领域在国内迅速发展,相关文献数量也明显增加。

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研学旅游”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从研究层次、研究性质和研究方法三方面来看,我国的研学旅游研究以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定性研究文献数量多于定量研究文献,且集中在研学旅游历史发展及现状问题的研究分析上。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采用描述性方法,少数采用实证性研究法。

在当前国内研学旅游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主要集中探讨了三个主要方向:研学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研学旅游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研学旅游人才研究。首先,在研学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方面,谌春玲(2020)明确了我国研学旅游发展的优势,深入分析了市场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措施以促进研学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11];黎萍(2019)通过深入调研南京市研学旅游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促使南京市研学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12]。其次,在研学旅游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吴颖惠等(2021)系统阐述了研学旅游的课程性质和教育价值,明确了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路径,并就深化研学旅游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议[13];杨德军与王禹苏(2019)以北京市中小学为基础,指出了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14]。最后,在研学旅游人才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关注研究培养人才的类型及方式。赵丽丽(2023)通过对我国研学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该领域的人才需求[15];王红等(2021)通过研究源自美国的“微认证”教育实践工作单项胜任能力评估方法,试图构建研学旅游导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推动研学旅游导师队伍的建设[16]。

综上所述,我国在研究研学旅游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研究数量的快速增长、政策的积极引领、研究层次的多元化及专家学者的深刻贡献。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国内相关研究的深度相对有限,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深入挖掘有待加强;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有待提高,以更全面地理解研学旅游的各个方面。此外,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脱节,需要更好地协调,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4 评述

4.1 河南省研学旅游市场的问题和需求

4.1.1 河南省研学旅游市场的问题

(1)资源开发不足,制约市场发展

程杰晟(2022)的研究指出,河南省研学旅游市场存在一系列不充分的情况。首先,由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河南省未将研学旅游视为重点发展领域,相关市场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其次,河南省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的设计不够多样化、吸引人,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对市场吸引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最后,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和宣传推广力度的不足同样影响了潜在游客对河南省研学旅游的了解和兴趣,从而制约了市场的充分发展,使得河南省研学旅游面临市场开发、产品创新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挑战[17]。

(2)市场需求旺盛,人才供给较低

王少华等(2023)认为,研学市场的高需求和人才质量的低供给成为制约河南省研学旅行发展的一大瓶颈[18]。首先,河南省研学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人才质量不足问题。研学市场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而目前河南省在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导致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市场需求的期望水平。其次,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研学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复杂性大幅提高,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从业人才来适应这一趋势。然而,河南省在培养和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方面存在滞后,导致市场供给方面的人才质量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形成研学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

(3)教育特色平淡,内容形式单一

贾伟伟(2023)指出,河南省研学过程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9]。首先,研学活动的教育特色不够突出,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当前研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分注重游玩而忽略了教育目标的情况,导致活动的教育性受到挑战。其次,研学过程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相对单一的趋势,可能存在过度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种单一性可能导致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学习体验不足,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4)研学机构干扰,交流合作不足

郑克真(2022)指出了河南省研学旅游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研学机构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介入过多的普遍现象,呈现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其以牺牲教育性和专业性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这一情况导致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混乱局面,同时削弱了活动的教育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河南省研学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各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合作存在不畅和不足的情况,制约了整个研学旅游领域的良性发展[20]。

4.1.2 河南省研学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

(1)需求多样化

河南省研学旅游的需求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文化、自然、红色等主题,还涉及了文字、诗词、陶瓷、茶文化、美食、中国功夫等特色领域,因此河南省研学旅游的发展应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河南省研学旅游的需求也不应局限于教育机构和学生群体,还应包括社会团体和个人,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研学旅游市场需求。

(2)需求个性化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定制适合自己的研学旅游方案成为研学学生的需求之一。因此,河南省研学旅游的需求不仅追求研学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还注重研学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与个性化。河南省研学旅游的未来发展不仅要关注满足研学旅游的基本功能,还需加强个性化方面的设计与开发,使学生能够通过研学旅游实现自我提升和价值实现,体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3)需求品质化

研学学生对河南省研学旅游的需求不仅关注研学旅游的价格和效益,还重视研学旅游的品质和体验,希望享受高品质的研学旅游服务和设施,获得优质的研学旅游内容和效果。此外,学生对河南省研学旅游还追求其内在意义,希望通过研学旅游感受河南的文化魅力,传承河南的文化精神。

4.2 对策和建议

4.2.1 加强深度研究

加强深度研究的必要性是深入挖掘研学旅游领域,聚焦长期发展趋势和深层次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河南省可考虑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集聚教育学、旅游管理、社会学、地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深度参与研学旅游领域的研究,这一团队结构有助于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研学旅游的各个方面。同时,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促进学者间的深度讨论和经验分享,可以更好地推动对河南省研学旅游领域长期发展趋势和深层次问题的深刻认识。

4.2.2 提升研究方法多样性

提升研究方法多样性旨在确保对研学旅游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首先,建议河南省推动建立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合作机制,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形成紧密的协作网络,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跨领域整合;其次,鼓励采用各种实证性研究方法,如社会学的访谈调查,通过深入了解参与者的观点和体验,为研究提供深刻的社会层面洞察。同时,引入地理学的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地理环境对研学旅游的影响,为研究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数据;最后,结合统计学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解读,深化对河南省研学旅游的定量研究,从而全面把握各个方面的特征和趋势。

4.2.3 推动政策与实践衔接

加强政策与实践的衔接关键是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之间的紧密协调。首先,建议河南省定期组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与挑战。通过直接与从业人员互动,了解其在研学旅游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全面掌握行业状况,为制定可行的政策提供实际参考;其次,建议建立政策执行的监测体系,通过设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政策执行情况。这一监测体系可以涵盖关键绩效指标、实际成效评估及问题反馈机制,以确保政策得以真正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鼓励与从业者和相关利益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其对政策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政策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实际需求。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缩小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之间的鸿沟,确保政策更符合实际情况,真正推动河南省研学旅游的健康发展。

4.2.4 加强长期效果研究

加强长期效果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研学旅游活动的长期影响和可持续性。首先,建议河南省设立长期跟踪研究项目,以深入研究研学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和变化。通过长期跟踪,研究者可以观察到研学旅游对参与者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长期影响,进一步了解其对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其次,鼓励学者进行纵向研究,跨足多个阶段,对研学旅游的影响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研学旅游对参与者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影响,为更全面地了解其长期效果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支持。同时,建议加强对社会层面的长期效果研究,深入了解河南省研学旅游对地方经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影响。

猜你喜欢

文旅研学河南省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