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土流失治理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2024-06-11王先锋
王先锋
(安徽省寿县水利局,安徽 淮南 232200)
1 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分布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地形、土壤类型等。影响水力侵蚀最主要和直接的因素是降雨,其中的关键因素是降雨强度、降雨量以及前期降雨等,特别是暴雨和持续降雨,容易引发土壤侵蚀。影响风力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风速和风向。地形也对水土流失起着重要影响,山地、丘陵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1],地形因子主要有坡度、坡长、坡形、坡向和沟道密度(地面破碎程度)等,其中以地面坡度和沟道密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较大。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地面坡度越大,水力梯度和重力梯度越大,土壤侵蚀量越大;在一定区域内沟壑密度越大,土壤侵蚀越严重。土壤作为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其本身的各种性质对土壤侵蚀会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土壤抗蚀性、抗冲性和透水性是影响土壤抵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性质,其性能越强,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越强。植被对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体现在一方面可直接有效抵御或削减土壤侵蚀的外营力(水力和风力等),另一方面可改良土壤和固结土体,提高土壤的抗蚀性、抗冲性和透水性及其抵抗侵蚀的能力。
人为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活动、城市化进程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大面积的森林砍伐、滥伐等,会破坏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农业活动中,不合理的耕种方式、缺乏植被覆盖的裸露土地,容易导致土壤流失。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建设中(如采矿、修路、建房等)缺乏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会造成新的土壤侵蚀。在现代侵蚀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已居主导地位。
2 典型地区水土流失的分布特征与对土壤和水质的影响
2.1 典型地区水土流失的分布特征
水土流失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但在一些特定地区尤为严重。典型地区包括中国的黄土高原、美国的中西部地区、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带等。这些地区通常具有高降雨量和易侵蚀的土壤,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以中国的黄土高原为例,该地区降雨不均,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土壤多为黄土,易于侵蚀。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和大规模的植被砍伐,导致土壤的大规模流失,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2.2 水土流失对土壤和水质的影响
水土流失对土壤和水质产生直接而严重的影响。首先,水土流失会剥夺土壤的肥沃层,侵蚀破坏土地的结构,降低土地的肥力,让土地难以支撑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需要;其次,流失的土壤会随降雨被冲刷到河流、湖泊和水库中,污染水质,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生态平衡,流失的泥沙会淤积在河床和水库中,增加水库的淤积速度,降低水库的容量,进一步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水土流失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土壤肥沃度,还严重污染水质,造成水利工程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发生,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影响,恶化生态环境,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及其效果
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能够发挥良好的缓洪滞洪、蓄水拦沙、抗灾减灾效益,它们直接影响着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 水土保持技术和方法
1)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一项关键措施。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可以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了裸露土地的侵蚀风险。树木的根系和草本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固土壤,降低土壤侵蚀的速度[3]。
2)农业管理的改进也是水土保持的重要途径。采取梯田种植、合理施肥、耕地轮作等措施,可以降低农业活动对土壤的侵蚀影响。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可以减少土壤的流失,提高土地的肥力。
3)工程措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修建防洪堤坝、建设沟渠排水系统等可以防止降雨引发的泥石流和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
3.2 治理对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在改善土壤和水质方面表现出色。寿县烟店小流域通过对古塘水库、新庄大塘、庙岗大塘及周边沟渠等区域进行修整,采用生态护坡、乔灌木栽植方式,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对水质的污染。这些项目的长期效益也得到了实际的验证。
农业管理的改进在寿县烟店小流域等地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合理的农田管理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减少了土壤流失[4]。寿县烟店小流域采用登高耕作,在坡面上沿登高方向实施耕犁、栽培作业,增强水分入渗与保蓄能力,调控径流,减少土壤侵蚀,保持水土。
然而,治理对策的实施效果也存在局限性。部分地区由于资金有限、技术水平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治理措施难以有效实施。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对治理效果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
3.3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降低土壤肥力流失,还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流入河流、湖泊和水库,改善水质。流失的泥沙在水体中淤积,降低了水库和河流的容量,导致水资源的浪费[5]。水土流失治理可以减少水库、河流和湖泊的泥沙淤积,保障水资源储备能力。
综合来看,水土流失治理是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和持续的实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质。然而,治理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实施,发挥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剖析水土流失现象及其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揭示了土壤侵蚀与水质恶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强调了实施有效水土流失治理策略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保障其可持续利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对策,包括水土保持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调整以及生态恢复力度的持续加强等。然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推进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匮乏、技术应用瓶颈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这些因素均需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与实践活动中予以充分考虑。总体而言,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不仅关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是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