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6-11许金新
许金新
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山东东营 257091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畜牧业的农业不健全,发达畜牧业可更好推动农业发展[1]。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膳食结构变化,人们餐桌上优质、安全肉蛋奶等畜产品成为必不可少食物,而目前农业产业结构无法满足该需求。为解决供需矛盾,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将显著变化。草牧业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产生发展。本文研究草牧业内涵及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1 草牧业的概念
我国从古至今都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对草牧业认识和重视程度相对发达国家滞后。任继周院士在1981年提出,草地农业是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结合。方精云等于2014年9月向国务院提交《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发展新模式》咨询报告,正式提出“草牧业”发展理念,从复合系统出发强调草牧业和生态功能的匹配与协调[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3]。在该背景下,“草牧业”的概念产生了。
草牧业,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草业”和“畜牧业”结合而简化的合成词,但它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实际上其内涵有更深的层次拓展。2018年方精云等将草牧业定义为一种利用天然草地资源和人工种草方式,科学有效加工调制,获取优质的饲草料资源,开展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的生产体系,包括种草、制草、养畜、畜产品加工四个生产过程[4]。草牧业概念的精髓在于草畜结合、草畜协调、草畜互为依存、不可分割。它更加强调生产和生态的有机统一,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与传统的畜牧业相比,草牧业更具科学性、生态性和先进性。草牧业是时代发展中催生的特色新产业,既包含草原生态保护、草产业、草食畜牧业,又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草畜生产、加工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兼顾了生产与生态、种植与养殖、牧区与农区、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具有巨大活力的产业[5]。
2 发展草牧业的意义
2.1 发展草牧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耕地农业不再适应我国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已成必然。农业结构在调整变化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草牧业发展模式恰恰适应这种需求。发展粮草兼顾的草地农业是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系统,为农业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空间。要建立大食物观,改变传统的粮食概念。充分认识“粮食危机”是指饲料粮的危机。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可以替代饲料中一部分粮食,可有效优化饲草料品质,改善动物的胃肠道功能,使畜禽更健康,进而获得更好品质的畜产品。同时,发展“草地农业”可引草入田,实行粮草轮作,在时间、空间上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实现粮食增产与饲草发展共赢[6]。
2.2 发展草牧业有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调整,使市场上流通销售的农产品数量、种类和品质能够满足消费者要求,真正实现了农品供给合理有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膳食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肉蛋奶已是餐桌的必备品。人们对畜产品需求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对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市场供给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品质也不够优良,无法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力措施就是发展草牧业,种好草、养好畜、产好奶和肉,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畜产品需求,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目标。
2.3 发展草牧业有助于农牧业增效
草牧业是牧区、农牧交错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发展草牧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转变了养殖方式,拓宽了生产发展空间,实现生态和效益双赢。草牧业的产业类型丰富,包含种草、制作草产品、养畜、畜产品加工以及服务业,打破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传统观念,充分挖掘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潜力,实现产业链条有效延深,能有效提高农牧业产值,实现产业多元化、收入多渠道,带动农牧民收入增多。
2.4 发展草牧业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天然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无序开发利用,导致我国天然草原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尽管国家近些年也采取了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奖补等各项保护政策,但我国天然草原尚处在敏感和脆弱状态,还需要大力气修复。大力发展草牧业,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建立优质牧草生产带,生产优质高产牧草,保障草食家畜的牧草供给,减少对天然草原的索取。将大部分天然草原保护起来,恢复其生态保护功能。利用草牧业理念,在牧区开展人工种草实践,实现生产和生态双赢。
3 草牧业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3.1 发展概况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草地面积约2.91亿km2,是世界草地资源大国之一,我国草食家畜存栏量居世界首位。我国是草牧业大国,但尚不属于草牧业强国。一是我国草地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仅为0.33 hm2,还达不到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一半。二是我国草食畜产品消费水平偏低,牛肉、奶类人均消费量4.6 kg、27.3 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8.9%、25.5%。三是从对草食家畜产值贡献值上看,牛肉、羊肉和奶类三项产值仅占其肉蛋奶总产值的18.2%,而美国、德国等草牧业发达国家约占55%[7],我国草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3.2 存在问题
3.2.1 优质草畜品种缺乏
种质资源是筛选、培育优良新品种的素材和基因源,要培育优良新品种,必须做好牧草、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和利用。虽然我国在种质资源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技术落后、资金投入有限,牧草、畜禽种质资源挖掘不充分,可利用基因有限,创新力不够,自主培育优质草畜品种少。我国自有牧草和畜禽良种广泛推广有限。如我国重要的人工牧草种植品种之一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在所有人工种植牧草中所占比例最多,而我国自主拥有畜牧品种有限,目前生产中使用苜蓿种子很大部分依赖进口。畜禽育种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多,国外的畜禽优良品种主导我国种畜禽产业。畜牧生产中,生猪良种杜洛克、长白、大约克, 肉牛良种西门塔尔,肉鸡AA、罗斯,蛋鸡罗曼均不是我国自有品种。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畜禽精液、胚胎等种质资源。种业发展慢,成为制约草牧业的重要因素。
3.2.2 产业发展基础弱
牧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优质人工牧草基地数量较少、面积较小。牧草品种单一,主要是苜蓿和羊草。牧草品质较差,受收贮技术、机械设备影响,我国自产牧草大部分品质达不到一级水平。牧草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品牌不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相对实力弱、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另外,在饲养管理上还存在什么饲草饲料便宜就饲喂什么的现象,不注重家畜营养需要,屠宰和肉制品也比较分散,集中度低,龙头企业肉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极低。名、特、优、新的畜产品品牌少,经济效益附加值不高。草畜结合松散,草牧业产业链短。
3.2.3 产业支持政策不足
一是政策支持较少。牧草种植前期投入较大,机械化程度高,天气变化对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同时,草食家畜相对其他畜禽繁殖周期长、单胎产仔少。这些因素决定了草牧业周期长、投资高、见效慢,需政策扶持。但近年国家政策在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株玉米青贮、良种引进方面较多,但在牧草、草食畜良种保护和选育、优质饲草种植和加工、牛羊肉加工方面政策支持较少。二是牧草保险领域还是空白。许多农户对牧草生产知识了解比粮食少,增加牧草生产风险。牧草销售又受到草畜畜产品市场直接影响,加重牧草市场风险。保险作为牧草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在我国尚没有推行[8]。三是金融贷款难。牧草种植户和养殖场(户)获得金融支持较难,贷款额度相对其他领域较低,并且贷款程序繁琐,大部分都需要担保抵押,而大部分农户因抵押物评估金额不高,造成贷款难度。草牧业发展后劲不足,潜力受阻。
4 推进草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培训,充分认识发展草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草牧业相对传统种植业、畜牧业,对种养场(户)是全新的概念和产业。人们对它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业部门应通过多渠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制作播放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使种养殖场(户)充分认识发展草牧业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增强牧草种植、收贮、制作、牧草品控、牧草饲喂等实用技术普及。同时,加强科研试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现场观摩形式,引导种养殖场(户)主动参与草牧业发展,提高发展草牧业热情和知识技能储备,激发发展潜能。
4.2 重视种质资源,加快草畜良种的选育
产业发展,种业先行。优质草畜良种是草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物质基础。一是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效机制。制定种质资源保护、繁育、草畜良种选育工作长期规划,给予种质资源工作人力、财力、物资充足保障。有计划收集种质资源,对已收集种质资源积极研究,开发利用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基因资源和种质资源,培育适宜本土的高品质品种。二是构建与目前发展相适应的草畜良种繁育体系。根据气候条件规划牧草特色良种繁育区;根据地方品种种畜禽生产区,建立规模化畜禽良种繁育区。充分利用先进育种技术,结合传统育种选种技术和方法,实现外来技术本土化、本土技术现代化,使良种选育和品种遗传改良工作走上快车道。
4.3 科学统筹谋划,深化草牧业产业化程度
一是科学规划牧草种植区和牲畜养殖区。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水源、土壤等资源条件,结合牧草生长特性和牲畜生活习性,科学调研论证,统筹规划牧草种植带和牲畜养殖区,如苜蓿种植带、青贮玉米种植带、燕麦种植带、奶牛养殖带等。“因地适种”“因地适养”,获取高品质牧草和畜产品。二是丰富草牧业发展领域。促使草牧业发展重心由饲草、畜产品生产向牛羊肉、牛奶深加工产品转移。探索草牧业发展新模式,提升价值链,赋予草牧业更丰富内涵。三是培育草牧业生产经营主体。以规范小的、提升强的为总体思路,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档升级,实现生产经营模式多元化发展,使生产经营主体能适应现代草牧业需要,对草牧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助力草牧业发展。同时,注重培育最广泛、最基层的生产经营者,为草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组织和人才支撑[9]。
4.4 强化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草牧业创新发展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传统草牧业到现代草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催化剂。要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牧草育种、种畜禽育种、牧草机械创造、重大疾病防控、肉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应作为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推广重大科研成果要,让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再用生产获得经济效益助推科研投入,实现科技和生产双促进。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政策,鼓励牧草、草食畜良种保护和繁育工作;支持优质饲草种植和加工,以及牛羊肉加工提档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刺激,推动草牧业发展。三是实现草牧业数据化和信息化。建立草牧业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草牧业交易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便捷互通条件,实现种草-制草-养畜-产品加工等多环节数据联通共享,提升销售方和需求方信息最大限度匹配度。好的牧草可卖好的价钱,牧场可获得充足优质牧草,同时提供高品质畜产品,满足各方需求,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