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特征及创作运用

2024-06-10秦钟羚

大观 2024年3期

秦钟羚

摘 要:“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形态之一,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等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三道弯”这一舞蹈形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所以其在如今的傣族舞蹈中得以广泛运用。然而,现在许多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已经因为当今审美的需求而出现无限放大、变形、夸张的情况。简述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特征,探究当今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运用与发展,结合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在创作中的运用,以期在创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道弯”这一傣族舞蹈重要动作形态。

关键词:“三道弯”;傣族舞蹈;民族舞蹈创作

注:本文系武汉音乐学院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在舞台创作中的探索研究”(2022xjkt11)研究成果。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名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傣族舞蹈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广大人民喜爱的民族舞蹈之一。傣族舞蹈风格具有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等特点,典型的动作形态是以手、脚、身体形成的“三道弯”,结合特有舞蹈律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傣族舞蹈的创作与发展呈现出多方位、多元化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被人们放大、变形、夸张地运用,无论是形态、韵律还是节奏上的处理,都呈现现代化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在我国民族舞蹈的创作中,不但需要注意其中的本体意识,还需要就其审美价值取向在群众中的传承和传播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傣族舞蹈中,要正确地对待“三道弯”,并且在之后的创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道弯”这一傣族舞蹈的重要形态特征。

一、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形态特征简述

“三道弯”这一形态特征存在于许多民族舞蹈中,一般指的是在舞蹈表演的动作中,舞蹈演员利用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从广义上来说,“三道弯”是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同时,“三道弯”这一特征也是傣族舞蹈中常见的舞蹈基本形态。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常将“三道弯”这一舞蹈动作形态与各种步伐以及带有含义的手形组合,塑造出各种自然景象和栩栩如生的神态,如孔雀“泉边嬉水”“竹林漫舞”“雨林追逐”等。“三道弯”这一形态特征的形成还与傣族人民生活的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有一定关联。在傣族传统服饰上,姑娘们的服饰多数为长筒裙搭配略紧身的上衣。孔雀的姿势、服饰的特点等都可用傣族舞蹈的“三道弯”来体现。

在傣族舞蹈的形成特征中,除了人们常说的“三道弯”,还有与“三道弯”密切相关的形态特征——“一边顺”。这两种舞姿造型都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区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随着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形成的。由于该地区适合孔雀生长和繁殖,所以傣族人民才能够仔细观察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作。孔雀崇拜促进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经典的“三道弯”。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孔雀形象,无论是在舞蹈中,还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多是“三道弯”的形象。

二、当今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运用和发展

现今,傣族舞蹈已经广为人知,在几代傣族舞蹈表演家、教育家和编导的共同努力下,傣族舞蹈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民间舞种,同时涌现出的大量优秀的傣族舞蹈作品,被人们广泛喜爱和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今审美需求的变化,傣族舞蹈呈现出多方位、多元化的创作模式,傣族舞蹈作品风格各异、变幻不断、绚烂多姿。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道弯”这一形态特征频繁出现。但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些被称为傣族舞蹈的舞蹈作品只是披了一件傣族舞蹈的外衣,而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都已有所偏离。正是因为这样,傣族舞蹈作品中“三道弯”的形态特征开始被不断夸张放大,同时在节奏上的处理也开始有所变化。

说到新时代的傣族舞蹈,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著名的傣族舞蹈《雀之灵》。《雀之灵》这一作品可以说是傣族舞蹈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突破,也是杨丽萍对傣族舞蹈的一个颠覆、一个创新,甚至只要人们说到孔雀舞、傣族舞,就会想起杨丽萍,想起《雀之灵》。《雀之灵》作为创新的傣族舞蹈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并且为傣族舞蹈的传承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盲目地崇拜,舞蹈《雀之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传统的傣族舞蹈,其只是借用孔雀这一傣族文化中的灵鸟作为表现对象,而在舞蹈动态感和韵律还有“三道弯”的呈现上都与传统傣族舞蹈有所不同。这个作品中的“三道弯”更多的是融入了现代舞的元素。在《雀之灵》这一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杨丽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个舞蹈,塑造出一个把真、善、美集于一身的美丽而崭新的舞蹈形象,毋庸置疑的是,杨丽萍的《雀之灵》为傣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在当下,还有许多跟随《雀之灵》的脚步编创出来的傣族舞蹈,这些舞蹈相比传统的傣族舞蹈有着更大的差别。它们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大量地吸收现代舞的一些元素,例如部分傣族舞蹈新作品把“三道弯”这一形态特征进行夸张表现,还加入了一些机械的、节奏强烈的“三道弯”舞蹈动作。而这一编创手法只是为了让观众受到一定的视觉冲击,为了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给人带来一种强有力的动作质感,这是现代机械化、信息视觉化和西方舞蹈影响的结果。这样的傣族舞蹈作品的确契合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奋斗和冲刺的生活状态,但忽略了傣族舞蹈乃至民族舞蹈动作本质的必然要求,忽略了傣族舞蹈中“三道弯”体态是傣族人们对孔雀的崇拜和模仿,是在生态环境和生活劳作中所形成的,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忽略了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一味秉持“拿来主义”,把傣族舞蹈中的经典体态与不属于其文化背景的动作形式相结合,只能导致傣族舞蹈文化的丢失和被忽视。更重要且更严重的问题是丢弃经典的、标志性的动作,导致傣族舞蹈作品越来越脱离傣族文化和人们生活,成为忽视传统傣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下逐渐走向世俗化、商业化的流水线舞蹈作品。总之,这种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脱离动作本身来源和文化背景的做法是舞蹈编导应高度警惕和避免的,因為这会影响傣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三、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在创作中的运用

(一)风格性中的“三道弯”

在当今时代,树立文化自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也需要扛起树立文化自信的责任。要想创作出具有鲜明特点与内涵的民族舞蹈作品,就要把握好民族文化的基石,而在民族舞蹈中,舞蹈的风格性是民族舞蹈中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傣族传统舞蹈的风格性以舒缓柔和、祥和自由、灵动活泼为主,一些男性舞蹈则具有刚劲有力、敏捷活泼的风格特征。

编导在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舞蹈的形态特征无论再怎么运用与发展,都需要具有该民族舞蹈的风格性。傣族舞蹈编导要不断地挖掘与创新,以充分地利用“三道弯”这一鲜明的傣族舞蹈形态特征,凸显出傣族舞蹈的独特风格。但在进行创作时,一定要清楚“三道弯”这一形态特征在傣族舞蹈中本来的样子,也就是“三道弯”在传统傣族舞蹈中优美祥和、灵动、舒缓、柔美的风格特征。无论动作再怎么复杂、花哨,也不能丢掉“三道弯”风格性的本质。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傣族舞蹈里会有“三道弯”的出现,它具体意味着什么。具体来说,编导需要了解傣族、傣族的生活环境和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例如关于古越人的遗风、孔雀的意境和水文化的特征等;还要了解其实“一边顺”也是傣族的典型舞姿造型,只有将“三道弯”与“一边顺”搭配,才更能体现出傣族舞蹈的风格性。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不会脱离民族文化、丢失舞蹈风格,甚至失去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味”。

民族舞蹈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的风格性更是民族舞蹈中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民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舞蹈风格性的这一重要基石,脱离民族审美、失去风格性的舞蹈就不能被称为民族舞蹈。舞蹈编导需要充分了解民族文化,深刻理解民族舞蹈的风格性,从而在舞蹈动作与题材的创编与创新中,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韵律,创作出既有创新性,又不失民族风格性的傣族舞蹈作品。

(二)动律中的“三道弯”

在专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动律的训练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民族民间舞教学与创作的核心之一。许多舞蹈编导在创作时,只是按照自己所认为、所理解、所喜爱的动律进行“三道弯”形态特征的创编与创新。甚至有时单纯地认为“三道弯”有越大的曲线度就越好看,越扭曲的造型就越有吸引力,一味地跟随时代的潮流,编创迎合时代和市场的傣族舞蹈作品。

笔者认为,在傣族舞蹈创作时应尽量体现传统傣族舞蹈的动律,这并不是反对“三道弯”在形式、动作连接和节奏上的发展与创新。当今时代,艺术需要发展,传统的民族舞蹈需要得到保护,同时也需要与时代接轨。任何舞蹈作品都要不断地创新或体现创意,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更全面地传播与推广民族舞蹈。编导要通过创新和不断发展,使傣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为这是傣族舞蹈在当今时代甚至未来是否能够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够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的重要标准,也是艺术能够发展的和影响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根本原因。

在创新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的民族性,要注重动律的掌握和运用。在傣族舞蹈创作中,编导可以充分利用“三道弯”这一鲜明的舞姿造型,体现傣族舞蹈的独特审美,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在动作连接中结合傣族舞蹈的动律进行动作的创作。例如,在舞蹈动作编创中,编导可以将“三道弯”形态与傣族舞蹈中下肢的起伏动律、胯部的摆动动律、头部似鸟一般灵动的动作结合,注意造型与造型连接的律动,以呈现傣族舞蹈特有的动律美,使“三道弯”形态保留傣族舞蹈的审美特点。

总之,动律与风格性都是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是民族舞蹈的灵魂。创作者需要根据“三道弯”的原始形态和风格,结合传统的动律特征,进行现代化和舞台化的创新,而不能不考虑本质地进行变形。就像有一些漫画中的人物,再夸张也是有眼睛、鼻子、嘴巴的,不能脱离人的五官而进行创作。舞蹈中的动作也是如此,要从一个动作的根源出发进行创新,创新性的动作要能追溯到相应的本质根源。

在民族舞蹈飞速发展的今天,傣族舞蹈作品也在快速增长。在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三道弯”这一鲜明的傣族形态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现今舞蹈编导们也在不断地围绕“三道弯”这一动作形态进行傣族舞蹈作品的创新。本文首先对傣族舞蹈中“三道弯”这一形态特征进行简述,其次对当今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运用和发展进行研究,最后从风格性与动律两方面深入分析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在创作中的运用。舞蹈编导要在了解“三道弯”动作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要只是一味地模仿、任意地创新,不去深入地理解舞姿的起源。舞蹈编导无论在任何时候进行民族舞蹈创作,都需要重点关注舞蹈的风格性、民族性、地域性,必须在保证风格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因为它们是民族舞蹈发展与创新的根基。只有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意识,结合现代人的文化心理,挖掘和保留傣族舞蹈更深层次的舞蹈文化背景,才能创作出顺应当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优秀傣族舞蹈。当然,傣族舞蹈甚至是民族舞蹈的创新之路还很长,如何更好地发展与弘扬民族舞蹈,创作出与时俱进、深受人民喜爱并且具有民族風格特色的民族舞蹈作品,是相关人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邓小娟.生态文明时代的民俗舞蹈价值观重构[J].舞蹈,2010(7):56-57.

[3]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

武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