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思路探析

2024-06-10赵仿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高考新教材高中历史

赵仿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陕西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22年开始全面启动,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使用统编版历史必修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外历史纲要》通过梳理运用历史的视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阐述,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以及地域上的不同文化,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外历史发展的进程,在内容设计、编纂线索、编写体例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受旧教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屡屡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时常会有面对新教材的挫败感。文章旨在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希望更多教育同仁将这些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新教材

一、背景及现状分析

(一)新高考背景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陕西省高考综合改革通过了《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方案》。陕西省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使用统编版历史必修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高中历史教材迎来了新的时代,对比旧教材,新教材在内容设计、编纂线索、编写体例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新时代。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而言,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将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课堂教学现状

历史新教材包括2本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和三本选修教材。旧教材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均按专题编写。二者相比,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教材按通史体裁编排,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构成不同单元内容。虽然知识点相对固定,但是学习的角度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多年使用旧教材的老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面临一种窘境。

其一,教学时间和课程目标的矛盾。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新教材教学每周两课时,教学时间非常紧张,导致既定的课程内容没法完成。

其二,历史作业与其他作业之间的冲突。新教材编排体例变化以通史思路编写,涉及古今中外诸多的知识点,而高一学生面对九个科目,课业负担压力较大。

其三,旧教材惯性思维影响新教材的推进。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总是养成深挖教材的思维定式,在授课时不自觉地拔高新教材的课程目标,总想在有限的课堂一步“到位”,往往会打乱既定教学步骤,从而耽误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少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初期屡屡遭遇尴尬境地,经常在一节课后没有完成课程内容或达成预期效果,从而产生挫敗感,总是习惯性地用专题式讲授把知识点讲细、挖深,甚至补充大量的史实和史料,从而耗费了时间和精力。比如,在讲授《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教师习惯性地从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背景入手,讲解秦统一六国的过程、特点、顺序及影响,知识点面面俱到,生怕遗漏,结果是耗费了时间也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觉得疲惫不堪,通过限时检测学生反馈的实际成效不大,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对新教材的抵触情绪。

二、高中历史新教材使用的教学新思路

(一)加强理论学习

1. 潜心研究课程标准

教师要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找出核心标准,以此作为自己探讨教学新思路的指南。课程标准是《中外历史纲要》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特别是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此,梳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新教材以历史核心素养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确定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具有高屋建瓴的总领地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认识历史的思想方法,家国情怀是输出端,即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正确的历史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搜集中、日、美、法等多方史料,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呈现,运用互证的方式还原历史真相,客观真实。关于日本侵华的史实,教师可以以时间为序整理出一系列大量有据可查的历史文献。把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空间概念上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的胜利血洗了百年的耻辱,大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培育爱国情怀。

2. 解读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是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解决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实际上回答了考什么;“四翼”主要针对怎么考。

(1)“一核”即立德树人。高考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围绕立德树人确立高考的另外两项核心功能,即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无论为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引导基础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以德为先,各个方面均围绕立德树人展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环节就必须紧扣课程标准,确立核心素养目标和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强化立德树人导向。

(2)“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即学习者在面对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能力和必备的知识。为了更好地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在挖掘历史信息后,教师开展了学科组活动。例如,在讲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时,讲到从明朝后期的商帮和会馆时,教师巧妙借助本土历史遗存北五省会馆来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学科组活动“历史上家乡辉煌探寻之旅”,学生看到家乡这么富有历史文化底蕴,顿时家国情怀油然而生,这既渗透学科素养的家国情怀,又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

(3)“四翼”即考查要求,即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也就是高考强调的四个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强调融会贯通、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后,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学习,以预习环节为例,做好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好办法,有效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在课堂中自然事半功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以下步骤进行预习:第一,快速浏览,列出提纲。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了解本课的大体结构,列出提纲。第二,精读教材,解析历史信息。在知识结构后面,可以给学生继续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精读课本,完善、补充先前的提纲;并思考几个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记录下阅读中的疑惑,这样学生可以在上述提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更细致的知识体系。第三,思考以融会贯通。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可以带着这些疑问去听课、探究,寻得答案。这个预习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深解,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为课堂学习提升了针对性,同时推动了“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能力。

(二)理论指导实践

教师要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明确教材重难点。在一节课的流程设计中有中心、有重心、有核心,而不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事无巨细和漫无目的地展开。

1. 借鉴优秀课例

教师要课前多方查阅资料和借鉴优秀课例,确立所授知识应该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将新旧教材对比,找出交叉知识点。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优化整合,强干弱枝,以观念统御知识。这对教师的备课要求上升到新的高度,教师应该本着新课程标准出发,对现行教材的不同版本进行综合、比较和归纳。宏观上整体把握现行教材不同版本共有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对比、归纳。微观上巧妙补充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交叉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此外还要特别关注中外知识体系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一来,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历史视野,而且可以更明晰地筛选出高考的重难点。

2. 精心打磨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能力、方法结构化,以系统化的知识呈现课堂,构建课堂模式时高屋建瓴,讲授知识详略得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整体课堂贯通有序。但这样一来,教师又会面对一个棘手的新问题,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新挑战:教学资源的增加和充实而形成的庞杂知识容量,教师该如何取舍?处理不当往往会增加师生的负担,使教师难以驾驭量,使学生不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精髓,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个时候学科备课组就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做好优质的教学设计。

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为例,文明起源部分,通过神话传说及出土的文物等史料互证追根溯源,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在将夏商周的发展通过结构化、系统化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精耕农业的起步;政治上从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宗法制、礼乐制等政治制度的演变。这样的课堂建模有重点、有核心,线索明朗有序,加之教师以起承转合的方式设问、过渡等策略引导,一节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有灵魂的课堂效果呼之欲出。

3.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用好教学基本功,积极探讨有前瞻性、务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受旧教材和传统课堂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性以背景、条件、原因、作用、影响、意义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知识罗列,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接受,无新意、无创意。教师要经过反复探讨和尝试,突破传统课堂的窠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打造全新的灵动课堂。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一课为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效果极佳。教师可以从南北方环境出发,选取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诗歌、绘画,让学生以赏析的方式走进历史,学生积极准备、踊跃参与新的历史课堂,没有拘谨、不再沉闷,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通过诗歌、绘画等材料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折射出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再如,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则以历史剧角色扮演为主题,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春秋战国时各国的变法者,在新的历史课堂,出现了着古装侃侃而谈的商鞅、吴起、李悝、申不害。这种叙事见人的教学新思路有创意、有新意。灵动而活跃的教学方式从而成就了师生满意的课堂。故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在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话剧、历史剧等新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这提高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三、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观念在更新,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面对新高考的潮流,在新一輪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的使用中,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勇于尝试,通过新旧教材、新旧课堂、新旧思维的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并反思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迎头赶上、重新站位、重新认知,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思路。为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努力做新的尝试,力求历史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新的教学观、新的认知观、新的评价观的指引下,为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智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侯桂红.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J]. 历史教学问题,2022(06):148-154.

[2]武文,林平.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指导与实施建议[J]. 辽宁教育,2020(09):60-68.

[3]宋娜. 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廖  艺)

猜你喜欢

新高考新教材高中历史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