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德育渗透研究

2024-06-10杜克芝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2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立德树人高中语文

杜克芝

摘  要:人以德为先,以诚为重。在教育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德育思想及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教育教学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注重对学生德育认知的培养,是学生更深刻理解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办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助力学生一步步成为高质量人才。对此,文章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遵循“化知为德,润物无声”的教学思想,简要分析高中语文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及其相关作用,助力高中语文教育更优质的发展,以及高中生各种知识与能力更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一、高中语文德育渗透的原因

(一)情感的熏陶

受以往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多重视教材知识的传递及经典内容的背诵。这虽然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把握度,但无法熏陶学生的感情。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本选材都极具深意,有关生活题材的文章,除了可以深化学生的生活认知,还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先体验和感悟生活,并由此逐渐树立起热爱生活的相关品质。

如描述亲情、友情、爱情的题材,除了可以让学生共情共感文章中的主人公及作者的内在思想外,还能培养学生爱家人、尊重友情以及理智对待爱情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情感的培养,可以帮助生活体验相对匮乏的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熏陶,提升学生对情感的抗压能力,降低学生被负面情感压制的概率。

(二)“三观”的培养

高中生正处在成长的特殊时段,这个时段是学生固化“三观”的最好时期。学生如果脱离了正确的“三观”教养,将可能错误引导其认知方向,进而使学生养成不利于自身发展,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种思想和行为。高中语文教材囊括了数之不尽的潜在德育认知,对培养和纠正学生的德育思想和行为有着积极的价值,如果学生能够从中有效获取,那么学生无论是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还是在外情内思方面,都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最时宜的与我国文明发展同步的身心反应,使自身的德育优良品质于内心深处扎根和发展。

(三)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

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我国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涤荡中,经无数次去杂存优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传统精粹。勤俭节约、笃学不倦、乐善好施等,更是我国经久不衰并广泛推行和传承的重要品质,也成了促进家国思想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涉及了许多宣扬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施教,还能从根本上实现传统经典文化浸入骨血般的有效传承。

二、高中语文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师通过语文课堂渗透德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通过学生思想的转变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有效促进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建设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既能增强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主要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这个困难重重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抗挫能力,可以帮助其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甚至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同时,语文教学中丰富的德育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更多自主修炼、自我成长的机会,从而把德育内化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筑牢坚实的价值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效能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要求: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實效化。这就要求学校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升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增强实际效能,为青年成长注入精神营养、提供道德规范。

教师要把语文课堂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再流于固定的形式,而是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德育,注重在每节课上的点滴渗透,要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如此,通过多样的形式,在语文的课堂上开拓一条有效的德育之路。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一)深掘教材内容,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德育意识和行为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博大精深,每一篇都是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而出,具有实实在在且无限宽广的德育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常识,在每一次教学开展前,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剖析整合,并联合教学知识共同展现,以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收获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工匠精神”是一种在产品制作时对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明白何为工匠精神外,还要尽可能地拓展内容中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如在讲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时,教师就可以先从解释“墓志铭”开始,让学生明白作者说这句话的实际寓意,以及工匠精神对作者所给予的巨大影响,并由此建立一个终身为之前行的奋斗目标,懂得人生理想建立的积极性与必要性。教师还可以将文章中最具德育意义的一句摘录下来,制作成班级的座右铭,以便时时刻刻鞭策学生做事认真、做人靠谱。

(二)广设与教材相关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价值观念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时举手投足间的素质表现,它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尊重、关心与爱护等各种品质,是人们相处间最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价值观念是以人所持有的现阶段的思维、感官为基础,在某件事上所体现的认知、理解和抉择,亦是人能否更好地发展和成长的关键因素。在语文教学时,教师深入探究上述两者的优良品质,是实现教学中“化知为德 润物无声”教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论语十二章》一文为例。本课中的论语涉及了许多与为人处世相关的真知灼见,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克己复礼”等。这类知识的传授很简单,但要想学生真正领悟并切实履行,稍有难度。对此教师在正式教学时,可以先将孔子的画像、名言等张贴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由于高中生对孔子大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警句,以此调动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待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再就《论语十二章》中的思想进行讲授。为了能够让学生即学即思即用,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行讨论所讲知识体现的道理,并让学生进行小组演练,而后再抽取学生进行回答和表演。在该过程中,教师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学生对孔子思想理解的正误,对他们没能剖析出来的部分也要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抽取学生回答他们对各种思想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有效应用在实际社会中,以帮助学生深刻掌握语文教学中含有的人文素养及价值观念,切实实现学生自身德育相关思想及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三)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氛围,为学生接受德育创设条件

首先,在文字品味上渗透德育知识,实现德育认知的润物无声。除了深层次探究文章背后的思想外,在高中许多文章文字的表面,也有不少可以作为课堂德育认知锻炼和培养的教学资本。自古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离不开字词句的炼造,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有可能成为整句话的点睛之笔,隐含着推动学生德育认知更上一层楼的潜在力量。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陈情表》一文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字词句中领略到相关德育知识,如在教学“舅夺母志”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夺”字进行赏析,先让学生对此字进行替换,而后提出问题,询问学生“舅夺母志”是否正确,以此教化学生不要强人所难。在教学“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一句时,教师可从“未曾废离”出发,教授学生要明白尊老爱幼的道理,以及自身做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又如在教学“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一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深化受人之恩当铭记在心的做人原则。

其次,在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知识,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高中语文课文中融入了许多具有特定情境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可以加深学生的共情感外,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教师让学生利用情境深入文章内部体验文章的主旨及情感,能够更进一步地引发学生对其中德育知识的思考和理解,明白作者如此写作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并受此感发,由此及己,更深刻地领悟现实中为人处世的真理。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窦娥冤》一文为例。在这节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适当簡化内容后,依次分发文稿,让学生根据文稿内容展开情境演练。演练形式可以是角色表演、朗诵表演等,以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到人物当时的心境,并形成自身对事件独到的德育感悟。

除了以上情境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证等形式展开对窦娥冤的探讨,主题可以设置成“整篇文章中有哪些坏人?他们又具有何种你认为的错误品质?”“如果当时你具有重审冤案的能力,你又会从何处着手,用何种方法重新展开案子的调查?”通过这些情境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德育品质情况。辩论性教育的展开,除了可以深化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外,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德育认知正误及优良的能力,降低学生未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被不良认知带偏的概率。

(四)创设德育实践活动及德育评价制度,让德育落到实处

课堂上的德育实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能从社会大环境出发锻炼学生的德育体验,就能更全面、深刻地培养学生在身心、情感上的德育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明白德育认知的好处,以及如何才能将德育落到实处。在创设德育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将《老人与海》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对身边的同学、朋友及亲属进行采访,访问他们对《老人与海》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说出自身对这部小说寓意的理解,以及对主人公品质的总结。

又如,在教完《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后,教师可以从班级出发,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考虑自身、同学及老师的缺点,并以匿名的方式委婉提出。而后再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以书写的形式互换谏言。这样的方式,一是可以培养学生悉心听教的品格;二是可以深化学生对良好德育品质的认知;三是能很好地让学生明白自身的缺点,实现在德育上的“吾日三省吾身”。

对德育评价而言,教师要想让德育真正在课堂上立足,就要让德育培养的教学成条成规,这不仅可以为后续德育的开展创造条件,而且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针对德育教学内容设置总的德育培育目标。在每堂课中,教师也要合理安排德育培养的目标,而后再以月为单位对总目标进行评估,以每节课为单位对课堂目标进行评估。这种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德育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切实落实每堂语文课中德育认知的实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各项德育认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中蕴含着数之不尽的德育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德育,并与教学联合施行,可在知识传递的途中实现对学生德行品质及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虽无处不在,但若循序渐进地依据传统单一式教学无目的地倒灌,教学质量将无法凸显。为了保证德育教学更加深入学生内心,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德育传播途径的考虑,譬如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就地演绎德育行为,从文字角度咀嚼德育深意,利用情境感悟相关德育思想等。

参考文献:

[1]王红兵. 化知为德润物无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5):42-44.

[2]于彩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07):64-67.

[3]张永强.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德育模式分析[J]. 吉林教育,2020(04):21-22.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立德树人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