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岐伯山地区岐黄文化发源及发展研究
2024-06-10任晓洁
任晓洁
摘要:岐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新密被称为岐黄文化的发祥地。在当今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对岐黄文化的发源及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层次挖掘岐黄文化内涵,对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密;岐伯山地区;岐黄文化;发源;发展
中医,又称岐黄,是指岐伯和黄帝创立的中国传统医学,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的中医理论,经历朝历代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博大精深的岐黄文化体系。
一、岐黄文化概述
岐黄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医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以医学典籍、文物、遗迹等承载的文化及口头传承的文化总和。它既承载着传统医学的实践价值,又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群体性格。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人生的认识,以及在天文、地理、历法、音乐、绘画、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成果都在岐黄文化中有所体现。[1]
二、岐黄文化在新密产生的条件
新密位于河南腹地,被称为上古时期 “天中”之地。这里不但产生了先进文化辐射四方,而且也是四方文化荟萃之地。新密之所以能成为岐黄文化的发源地,正是因为此地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
(一)地理
新密地区地势多样,气候湿润,为早期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1.地形。新密市位于中国黄土高原向华北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平原。因此,西北方的山可以抵抗冬天寒冷的西北风,而凉爽湿润的东南风可以在夏季无障碍进入新密。优越的地形辅以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2.地貌。新密市西部的溶洞是原始先民良好的居住场所,中东部较厚的土层以及优良的土质为半穴居或建设洞穴提供了良好的建筑材料。
3.水资源。溱水、洧水位于新密中部丘陵地带,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溱水、洧水在历史上并称溱洧。因其不深不湍且流域面积较小,形成灾害性大洪水的概率也较小。即使在少雨的冬春季节,河水也不会阻碍往来交通。《诗经·郑风》中 “褰裳涉溱”“褰裳涉洧”的诗句,正是对溱洧二水便民利民的写照。
(二)人文
5 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中华民族正从战乱走向和平、从纷争走向大一统。其间遗留下大量的社会创伤、心灵损伤、人身的病伤,无论从哪个方面和层面来看,都是需要医疗的。为了解决民间疾苦,位居中原黄帝宫、轩辕丘的轩辕黄帝四处寻访医术高人,征召了大批名医来到中原,对医术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三)中药资源的多样性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新密区域)资料显示,新密中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木本、草木、菌类、藻类、动物等,被誉为 “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根据 《密县志》记载,密县境内野生药材达到1 296种。新密优质高效多产的中药有延胡索、地黄、怀牛膝、天南星、杜仲、银花、白芍、丹参、益母草等。其中新密金银花、地黄负有盛名。
三、新密岐伯山地区岐黄文化的发源
(一)岐黄文化在岐伯山的发源
1.“岐”的概述。岐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名医。岐,为古姓,意为两鬓饱满且聪明睿智。而伯为人名、古代爵位或官名。
岐伯是轩辕黄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医师,又被尊称为岐天师,长期从事医务活动以及中医药研究。《黄帝内经》中有对岐伯最早的文字记载,而正史中较早的记载则见于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黄”的概述。黄帝,远古传说中的帝名,因生于轩辕丘,故称轩辕氏。因所在地以土为崇拜对象,土色为黄,得名黄帝。他初为部落首领,后因先后战胜炎帝族和蚩尤族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是最早向人们傳授医学知识的人,所以黄帝被后世誉为医家之祖。诞生于新密的 《黄帝内经》即为托名于黄帝、岐伯、雷公等医家的最早医学典籍。
3.“岐”与 “黄”在新密的缘起。大量史料以及历史遗迹证实,岐伯故里并非新密。目前,关于岐伯故里学界主流说法有三:
(1)陕西省岐山县。宋代史学家郑樵曾指出:“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2]而这条记载也成为岐伯和岐山产生关联的重要证据。
(2)四川省盐亭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认为嫘祖的舅父是岐伯,而盐亭是黄帝正妃嫘祖的故里,所以四川盐亭也被认为是岐伯的故里。长久以来,当地流传着大量敬拜岐伯的风俗习惯以及传说民谣。
(3)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宋代史学家郑樵在 《论帝师》一文中明确指出:“古有岐伯……望出安化。”而这里的 “安化”指的就是甘肃庆城县。历朝建庙祭祀岐伯,直到现在当地依然存在大量祭祀岐伯的风俗习惯。
其实无论是陕西岐山,还是四川盐亭,或者甘肃庆城,即使存有大量岐伯活动的遗迹,但都缺少有关黄帝活动的相关史料。岐黄文化中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却主要以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形式呈现。这一切都说明岐黄文化的诞生地并不在岐伯故里,而是另有渊源。
据 《路史》记载,黄帝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3]黄帝引载岐伯而归的目的地一直是学术界的谜。经过各界学者的不断努力,梳理岐黄文化与新密各地遗存、地名以及山川庙宇的渊源关系,逐渐揭示了新密对于岐黄文化起源及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11月,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专家、学者经过田野调查、深入探讨,一致认为:河南省新密市是 《黄帝内经》思想形成地、岐黄文化的发祥地。[4]同时期,在 “岐黄文化高层论坛”上,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先生发表讲话并做出重要论断—医之渊,本岐黄;岐黄源,始新密。
(二)岐黄文化在新密岐伯山地区的历史遗存
岐伯山属于具茨山山系、大鸿山余脉,位于新密市苟堂镇大鸿山东北侧,在方沟村与槐树岭交界处、龙马道之尾,被称为 《黄帝内经》的诞生之地。
岐伯山作为岐黄文化的中心地带并非偶然,在岐伯山周围有众多与黄帝文化有关的山名、地名等遗迹。新密当地文化研究者李铁城先生2011年5月在 《重修岐伯墓记》中指出:“东有大隗山遥遥相望,大隗乃黄帝垂询之真人;南有大鸿山,势压南天,大鸿系黄帝之重臣也。东有黄帝宫、力牧台亦在视野之内,乃黄帝演戏卦镇之所。”
同时,岐伯山地区也留有岐伯活动的大量踪迹。传闻岐伯曾在这里采药、种药、炮制、论医,留下了许多与中医发源有关的传说以及历史遗存。山上至今还有岐伯墓、岐伯泉、岐伯庙、岐伯洞、晒药场等遗存,山下有南方沟村、槐树岭村、养老湾村、大臣沟、花子岭、凤凰岭、梧桐坡、藏兵洞等地名。
1.历史遗存及传说
(1)岐伯泉。相传为栽种草药、浇灌草药,岐伯留下了一清泉,后世称之为岐伯泉。据当地世代相传,此泉水四季清冽甘甜,任何时候喝泉水都不会腹泻。遗憾的是,今泉水已经干涸,仅留遗迹。
(2)岐伯墓。岐伯墓位于岐伯山上,坟冢高大,群峰相环,东西有河。岐伯墓前曾有两株高达百年树龄的桑树,后被砍伐。据当地村民代代相传,这两株桑树一株桑叶是椭圆形,一株桑叶是裂叶掌形,一高一矮,一雌一雄,有岐黄文化中阴阳和合之意。
岐伯墓东50米为台子地,是乡民给药王岐伯唱戏的遗迹,一年四季许愿、还愿、给岐伯唱戏的民俗活动不断。传说无论看戏的人有多少,台子地都能容纳得下。“文革”后期,该地被平整为耕地。
(3)岐伯庙。相传岐伯去世后,当地百姓感念其功德,建庙祭祀供奉,并敬他为药王,因此岐伯庙也被称为药王庙,而岐伯也成为了新密历史上第一个药王。岐伯药王庙历代香火不断,“文革”时期因破旧立新,拆庙扒台夷为平地,终止了对岐伯的纪念活动。
(4)岐伯洞。岐伯洞位于岐伯山北麓。1958年在方沟村张家古院中发现了一个约两丈深、年久失修但内部非常坚固的土窑洞。传说,岐伯当年居住的就是此类窑洞。
(5)晒药场。岐伯山周围,药材随处可见,种类繁多。药材的采集、炮制离不开晾晒场所。在岐伯山北麓苟堂镇南方沟的炭窑坡上,有像台阶一样的一连三个土质场院,又名 “连三场”,相传因岐伯挑选晾晒中药而得名。
2.地名
(1)大臣沟。岐伯坟150米处有一因岐伯而得名的大臣沟。相传岐伯经常路过这道小山沟,然后沿着龙马道,向南登大鸿寨,与鬼臾区一起演武论医。向东到风后岭,与风后推演日月星象、预测节气农时。向北经方沟,到中国最早的敬老院养老湾,给伤兵老将送药疗疾。然后,顺马关水 (今泽河)一路向北,过洧水,或溯流而上,经河屯,到卧龙台,与广成子研讨长生保健之术。或经武定河,到云崖宫,与黄帝在明堂议政论医。
(2)花子岭。花子岭位于张家门南部,因岭上长有大量野生金银花而得名。传说岐伯的老师广成子当年曾在伏羲山神仙洞修行。岐伯前去看望恩师时带了金银花茶作为礼物,广成子饮用后觉得甚好,便向岐伯要去金银花藤在伏羲山种植。
(3)凤凰岭。在方沟和张家门中间有一座形若凤凰的山峰,该峰被称为凤凰岭。相传凤凰岭是岐伯种植草药的地方,后因冯氏迁居至此,又名 “冯家岭”。
(4)梧桐坡。因梧桐籽可以治疗肠病,岐伯在方沟堰滩门西坡大量种植梧桐树,采其籽为天下百姓治病。
(5)藏兵洞。岐伯山南部有一道地形奇特的支脉名叫金鸡岭,在鸡尾处有一个山洞被叫作藏兵洞。相传黄帝引岐伯到新密后,常常一起谈医论道,研究治病疗伤的办法,探究长寿的奥秘。黄帝晚年,不甘心失败的蚩尤残部时常到岐伯山上偷药行窃,干扰药农生活。为了消灭这些流寇,黄帝便增派士兵在金鸡崖暗藏兵力。一日,蚩尤残部刚踏上岐伯山,黄帝守兵便万箭齐发,似神兵天降,没等流寇回神,就已中箭毙命,也因此一举消灭了蚩尤的残余势力,后世便将这个山洞称为藏兵洞。
3.行政村名
(1)方沟村。史书记载的方沟村位于岐伯山山脚,后因行政划分需要更名为南方沟村。方沟村的来历与岐伯息息相关。村中无一户人家姓方,却被称为 “方沟村”,是因为这里的 “方”指的是药方。
相传,岐伯在为当地群众治疗疾病的同时,还传授了很多药方。一些人跟着岐伯学习医术,照方抓药,成了土医生。岐伯去世之后,仍有病人源源不断来岐伯山看病。当地群众就利用岐伯传授的药方,为病人解除痛苦。而这些药方代代相传,直到现在,村里仍然流传着许多土单验方、医药谚语。
(2)槐树岭村。槐树岭村位于岐伯山南部、大鸿山北侧,因槐树岭而得名。槐树岭为通往禹州市龙马古道上的一个古坡。因槐树皮、枝叶、花蕾、花以及种子等均可入药,村民相传当年岐伯曾在古坡上带领民众栽种槐树医治痢疾等肠胃疾病。
(3)养老湾村。岐伯山和方沟村北侧有一养老湾村。据当地老人讲,养老湾村的来历与黄帝时代尊老敬贤有关。传说成为天下共主之后,黄帝就将曾经一起四处征战的老臣宿将安置到了泽河北岸这样一块风景优美的地方集中供养,以保障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而这就是养老湾村的雏形。因此,养老湾也被称为 “中国最早的养老院”。
四、新密岐伯山地区岐黄文化多重发展的可能性
新密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医药文化产生和繁荣的中心地区,新密岐伯山地区则毫无疑问是岐黄文化的中心地带。岐伯山地区拥有诸如文献、遗迹、传说等丰富的岐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宣传岐黄文化价值,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岐黄文化,让世界走近岐黄文化。
(一)利用岐黄文化医理,发展养生保健产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健全支撑与保障等方面做出阐述。[5]当今时代,人们养生保健意识与日俱增,思想观念从治病转为防病。“治未病”“养生”是 《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概念,强调防重于治。特别是在2030年全民大健康时代背景下,研究新密岐伯山岐黄文化将更好地助力人类的医药卫生保健事业,造福社会,裨益千秋。
(二)利用药材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产业
岐伯山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低山丘陵地带,坡度平缓,土质以典型的褐土为主,类型丰富,非常适宜药材生长。新密市中医院2010年调查资料显示,岐伯山共有植物药170余种、动物药5种、矿物药2种,药物分布比较集中。通过药膳、文博、保健等全方位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打造专业的岐黄文化品牌形象同时,也可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繁荣。
(三)利用“岐黄文化圣地”,发展旅游产业
岐黄文化是沿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新密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及文化底蕴。作为岐黄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岐伯山地区现存大量的岐黄文化资源。当前可在深入挖掘岐黄文化内涵、建立核心景点的同时,多角度展现岐黄文化发展脉络,提升岐伯山地区岐黄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发展旅游产业。
五、结束语
《黄帝内经》在新密岐伯山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也让由此形成的岐黄文化贯穿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研究岐黄文化,传承和发展岐黄文化,弘扬岐黄文化,充分发挥岐黄文化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启昕,刘艳春.岐黄文化的价值[C].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2011.
[2] 宋书云.岐伯与岐黄之术[J].中医学报,2011,26(05):552-553.
[3] 郑琪.岐伯轶事述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3): 11-13.
[4] 杨建敏.河南新密药王信仰与药王庙考证[J].中医学报,2011, 26(03):291-294.
[5] 胡善联.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建设 “健康上海2030”的政策保障[J].上海預防医学,2018,30(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