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脏腑别通针刺法联合隔姜灸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

2024-06-10吴伊冰颜蕊孙小花孙秀萍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8期
关键词:太溪主任医师三焦

吴伊冰,颜蕊,孙小花,孙秀萍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炎性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喷嚏、清涕、鼻塞、鼻痒,部分患者常伴眼痒、流泪等症,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工作和学习,而且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1]。AR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与家族史、粉尘接触史、药物过敏史、哮喘病史、花粉过敏等因素相关[2]。目前西医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抗胆碱能药治疗该病,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长期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1]。针灸治疗本病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认可。孙秀萍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多年,对治疗AR颇有心得。现分享孙秀萍主任医师采用脏腑别通针刺法联合隔姜灸治疗AR验案1则,以供临床参考。

1 病案举隅

患者,男,58岁,2022年11月7日初诊。主诉:间断鼻塞流涕2年。患者2年前因受寒劳累后出现鼻塞流涕,喷嚏连连,服用药物后打喷嚏、鼻塞流涕好转。每逢受寒后上述症状发作,服用中药后未见明显好转。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史、外伤史及输血史。过敏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个人史:出生于宁夏,久居于贺兰,无食生鱼、生肉史,无疫区接触史,无地方病流行区居住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无粉尘接触史,无冶游史。家族史:患者父亲有相似病史。刻诊:鼻塞不通,流清涕,喷嚏连连,四肢不温,气短音低,纳寐一般,小便频,大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体格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下鼻甲水肿,鼻腔里水样和黏液样分泌物。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粉尘、螨阳性。西医诊断:AR。中医诊断:鼻鼽,肾气亏损、肺失温煦证。治法:温补肺肾,行气利水。取穴:太渊、太溪、风门、肺俞、通天、膻中、列缺、神阙、三焦经阳性反应点。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斜刺列缺、膻中,直刺太渊、风门、通天、太溪、三焦经阳性反应点,行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随后切姜片直径约30 mm,厚约5 mm,在姜片上针刺数孔,置于神阙,采用艾绒做中等大小艾炷置于姜片上并点燃,灸至皮肤出现潮红而不起水泡为宜。神阙灸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以同样的手法灸肺俞。因每个人耐热程度不同,灸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烧灼样痛感,医者以适当的力度叩触、按揉穴位周边皮肤缓解患者烧灼感,若患者无法耐受及时取下艾炷和姜片。每穴灸3 壮,隔日治疗1次,治疗10 d。

2020年11月17日二诊:患者鼻塞、喷嚏基本消失,仍流少量清涕,夜间睡眠改善,小便频次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查体:鼻黏膜未见苍白、水肿,双下鼻甲水肿明显好转,鼻腔里水样和黏液样分泌物减少。治疗方法及时间同前。

2020年11月27日三诊:患者鼻塞、喷嚏、流清涕完全消失,夜寐可,二便调。此次未予针灸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上述症状未复发,无其他不适。

按语:患者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均为鼻鼽典型的临床表现,故辨病为AR。患者四肢不温、气短音低等症状,皆为肾气亏损、肺失温煦证。舌质淡,脉细弱为肺肾虚之象。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治疗AR应肺与膀胱同调,肾与三焦相通,针刺太渊、膻中、列缺调理肺气、止咳化痰,针刺风门、通天以刺激膀胱经激发肺经经气,加强补肺疗效,太溪补益肾气,三焦经阳性反应点增加肾气,调理气机,统筹全局。隔姜灸肺俞、神阙以扶助正气、补肺固肾,使肺气生化有源,治病求本。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未发作。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肾气不足无力支持五脏六腑功能,从而导致肺气虚寒,气化失司,寒水内留,停于鼻窍则鼻塞流清涕,喷嚏连连;肾阳不足无法温养全身,故四肢不温;肺肾气虚,肾主纳气,肺主行气,故气短音低;气血化生不足故纳寐一般;肾主水液,体内水液的存留、分布与排泄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则小便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肺肾亏损的表现。

2 讨论

2.1 病因病机 AR属于中医“鼽嚏”“鼻鼽”范畴,《礼记·月令》记载鼻鼽“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3]。鼻鼽发病多与肺、脾、肾虚损有关,尤其与肺、脾气虚最为密切[4]。关于辨证分型,目前临床多以肺气虚弱、感受风寒型,肺脾气虚、水湿泛鼻型,以及肾气亏损、肺失温煦型为主。孙秀萍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以肾气亏虚、肺失温煦型多见,此证型多症见鼻塞,鼻痒,流清涕,鼻窍肌膜苍白水肿,四肢不温,遗精早泄,小便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弱。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AR 病位在肺金,与脾土、肾水三者母子相生,与中医所讲先、后天联系甚密,若先、后天失养,可致肺脏虚损则气化失司,寒水内留,停于鼻窍则鼻塞、鼻痒及流涕。肾阳不足,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则温煦失职,鼻窍失于温煦,难以抵御外邪,易出现喷嚏。《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为欠为嚏。”可见AR 喷嚏连连与肾气不足密切相关。肾气不足无以濡养四肢,四肢不温,肾气不固则遗精早泄,肾主水液,体内水液运行主要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因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易出现小便长,夜尿多,治以温补肺肾、通阳利水为主。

2.2 脏腑别通,加强疗效 脏腑别通针刺法也称脏腑旁通针刺法,《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张也;张,施弓弦也;阖,本义为门扇,为关闭、收拢之意;枢,门臼也,为枢纽之意[5]。孙秀萍主任医师主张太阳、太阴为开,太阳行气,为气运行的动力源泉,太阴行血及津液,为血及津液运行的动力之源。阳明、厥阴为“阖”,阳明主纳气,厥阴司阴血津液之潜藏。少阳、少阴为“枢”,少阳为气行之枢纽,少阴则为阴血津液的运行枢纽,从而推断出肺与膀胱通,肾与三焦相通。选择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可通达两经的气血,不仅拓展了治疗范围,也提高了疗效,治疗主穴为太渊、列缺、风门、通天、太溪、膻中。本病发病病位在肺,故首选太渊,太渊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原穴能使三焦通达,激发元气以抗御相应脏腑之病邪,为补益肺气要穴[6]。肺开窍于鼻,太渊补肺气可通鼻窍,缓解鼻塞的症状。列缺为肺经络穴,研究表明针刺列缺可改善AR 症状[7]。孙秀萍主任医师基于肺与膀胱相通的理论,选取风门、通天加强疗效。《会元针灸学》记载:“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风门不仅起脏腑别通的功效,也是祛外风之邪的重要角色,可祛风解表,宣肺止咳。《采艾编》言:“通天,上为脑,下为鼻,言气之通于巅也。”通,指通达,天,指高出位。脉气由本穴直通头顶,故名通天。孙秀萍主任医师擅用通天治疗鼻塞不通等症状。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为宗气所聚之处,可理气宽胸止咳。研究表明,刺激膻中对肺系疾患有明显的治疗效果[8]。

若AR 日久伤及肾脏,则应补益肾气。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肾多虚证,且太溪本意为肾经水液在此汇聚,可为太溪补肾提供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营卫生会》云:“三焦乃少阳之相火,生于肾阴,从下而上通会于周身之腠理,脏腑之膜原,总属一气耳。”可见,肾与三焦相通。选取三焦经脉所过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增强疗效,三焦主一身之气,可通调气机,加强肺气的运行。

2.3 隔姜温阳,补益正气 《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隔姜灸属于艾灸的一种,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艾灸可温阳通络,生姜具有散寒温阳之效,两种结合可加强温补的效果。艾灸能激发自身调节机能,使机体向阴阳平衡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隔姜灸多选肺俞及神阙,神阙为机体较为重要的保健穴之一,针刺此穴既可调理脾胃,又可扶助正气祛邪外出。肺俞为手太阴肺经气输注之处,既是背俞穴,又体现了肺与膀胱相通,取穴精妙。

2.4 针灸合用,行之有效 孙秀萍主任医师将针刺和隔姜灸合用,既最大程度起到了刺激穴位的作用,同时巧妙发挥了艾灸及生姜的温阳作用,加强正气固护机体,两种中医外用疗法无毒副作用,搭配精巧。

3 小结

AR 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西医治疗方法虽见效较快,但常难以根治,且易复发。针灸治疗AR 疗效确切,AR 发病多为肺、脾、肾虚弱,孙秀萍主任医师主张从补益肺脾肾正气入手,采取脏腑别通针刺法联合隔姜灸治疗AR,可有效改善鼻部症状,且针灸治疗成本较低,毒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对指导AR 治疗有较大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猜你喜欢

太溪主任医师三焦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温暖手脚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太溪穴 填精壮阳太溪妙 通络安眠堪称奇
太溪穴:肾脏元气居住的地方
王海东主任医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王希浩主任医师采用补、调、通法治疗闭经经验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