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域下传统服饰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
2024-06-10刘晓丹
刘晓丹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随着对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探索,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教育潜力逐渐显现,服饰文化凝聚了历代民族的智慧与审美,也深刻反映了各时代、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探索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成为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研究传统服饰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 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领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创新创造能力、宏观视角及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致力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际操作能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除此之外,面对新时代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政教育亦应不断丰富形式、拓展内容,积极构建与时代发展、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通过全面、多维、层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综合素质[2]。
2 传统服饰文化的思政要素
2.1 工匠精神
传统服饰并不只是有蔽体之用的生活用品,更是随着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协同进步而逐渐富含审美及礼节意义的文化象征。传统服饰的发展体现出古人对制作技艺及美学价值的不懈追求,一针一线亦展现出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是绸缎面料,经过匠人之手,质地轻盈光滑、带有精致刺绣、配有巧妙色彩或珠宝点缀的精工品被编制而成,呈现出华丽典雅的视觉艺术,生动地表达了我国古代工匠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服饰美学的不懈追求[3]。对传统服饰美学与工艺精神的传承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工匠精神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2.2 民族精神
服饰是我国历史及多元民族文化的承载者,映射了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样的民族习俗,各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更是辨识民族身份的关键标识。以苗族服饰为例,其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辅以银饰点缀的披肩式刺绣,将苗族人的质朴纯粹展露无遗;蒙古族服饰也反映出游牧文化特点,长袍搭配帽子、鞭子等装饰,彰显出豪迈无比的民族气概;壮族服饰采用红、黄、蓝、黑、绿作为主要色彩,图案涵盖自然界花鸟鱼虫以及山水景观,体现了壮族人民亲近自然的特性。数不胜数的民族服饰承载着“穿着的艺术”,映衬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也是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差异的窗口,对于加强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历史的认识与尊重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4]。
2.3 爱国主义
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民族审美的集中体现,更是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各个历史阶段,服饰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各地人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尤其在1949年之后,蓝布工装、军装等“红色服饰”席卷全国,象征着革命先烈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发展进程所作出的伟大奋斗,进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素材[5]。将“红色服饰”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有效传承红色文化,还能在学生心中植入爱国主义的种子,使其在不经意间培育出对国家的深切情感。
3 思政育人引入传统服饰文化的积极作用
3.1 弘扬传统文化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服饰文化能为学生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新渠道,也可以促进国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指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也承载着民族的美好期望,为学生深入探索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提供了机遇[6]。高校应深掘服饰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传统服饰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顺应国潮趋势,展现传统服饰中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公众对中华传统服饰美学的认同,使之在国际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
3.2 提升综合素质
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为其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广泛的角度看,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反映了深层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服装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协调发展,扩展其知识领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培养了高尚的美学情操,推动了人格的全面发展[7]。
3.3 强化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服装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应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映射出各个时期的民族精神特质。深入挖掘传统服装文化不仅能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还能通过对其精神实质的精确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创新性,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国家荣誉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4 思政视域下传统服饰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现实路径
4.1 找准服饰思政融合切入点
服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印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以唐朝与清朝服饰文化为例,这两个朝代的服饰风格差异显著,反映了各自时期的民族文化、政治经济状况和哲学思想的多样性[8]。唐朝的开放包容和清朝的儒雅严谨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演变的窗口。通过分析比较这两个时期的服饰特点和背后的思想意识,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从而构建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此外,本研究探讨了服饰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和礼制中的体现,如儒家与道家服饰风格的差异,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儒家服饰的规范性和道家服饰的自然主义不仅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态度,也为学生提供了关于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我、如何理解与实践社会道德和礼制的重要思考。通过对这些服饰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思想道德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增强,为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4.2 创新思政教育育人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同步进步,并引领学生主动投身于社会建设中,高校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达成此目标,高等院校需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中实现创新,强化服饰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尤其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积累。高校应建立并完善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教育体系,确保其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优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此外,通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装文化课程,高校能根据本地区文化特色开展教学活动,并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奖励在民族服装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教师团队,以促进我国民族服装文化的改革发展;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丰富和刷新思政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民族服装文化的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针对具体课程,深度挖掘服装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并通过网络平台定时推送相关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教学资源,从而推动服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4.3 强化传统服饰课程建设
在当今新时代发展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创新与适应时代的教育策略,以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不仅能丰富教育内容,也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需要从传统服饰相关课程着手,相关文化普及教育应覆盖所有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对中华服饰文化有基本的认识。课程内容不仅要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的服饰特色,还要系统地构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全面理解。传统服饰文化课程应进一步加强专业性教育,让学生深刻掌握传统服饰专业知识以及其中蕴含的艺术创新方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待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展示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学校也应灵活使用社会资源,与博物馆、传统服饰展览馆等服饰机构合作,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又能有效提高教学成效,从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如此一来,就能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也为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发展。
4.4 丰富教学活动形态内容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多元化、融合化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融合教学效果,还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重视传统服饰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建设,通过具体活动的实施,让中华传统服饰的独特民族特色及丰富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首先,校方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传统服饰文化实践活动,如“服饰文化调研”,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并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活动,让学生探访特定地域或民族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不仅有利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此外,举办如“传统服饰设计比赛”等活动能鼓励学生将调研所得与个人创新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服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创新设计思维。其次,校方应采用项目教学法组成传统服饰文化实践小组及传承团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协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探索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价值,还能根据个人需求参与到定制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教师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具体的文化体验。最后,通过小组汇报等综合评估展示环节,既能全面审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以评选优胜组并给予其奖励的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学习积极性;辅以外部教学资源,如博物馆和传统服饰展示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衔接。
总体来看,复合型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全面发展。
5 结语
传统服饰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显著标志,深刻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人文礼仪、历史传承等教学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将传统服饰文化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还能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这种融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培育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探索和实施传统服饰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成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