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生态文化旅游区景观设计研究与分析
2024-06-10裴婷婷
裴婷婷,贾 崴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及“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丰富的园林文化,极具艺术魅力,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1]。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园林文化,更能提升园林景观的品质和园林意境,起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炎帝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而高平市自古是炎帝文化的中心地区[2]。神农镇庄里村村庄背靠五谷山,临近小东仓河,依山傍水、交通方便[3]。庄里村是炎帝神农信仰形成并流传至今的空间之一,有其独特的炎帝陵祭方式,自然的、物质的空间结构结合精神建构,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4]。炎帝陵,俗称“黄坟”,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之陵寝所在地;在七千年前的远古时期,神农炎帝在以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种五谷、尝百草、制耒耜、立历法,开创了农耕文明;晚年,炎帝在高平尝百草时误食一种有毒的“百足虫”,逝世后长眠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炎帝陵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其园林植物应用情况、景观配置特点及园林文化等,总结分析并探索适当的途径,以期为园林文化内涵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基础资料,对研究对象形成了基础的认识,进一步通过实地调研,加深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并拍照、记录、总结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园林植物应用情况
通过对炎帝陵生态文化旅游区园林植物应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该景区园林植物造景方式常见的有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行道树均采用列植,主建筑群空间内绿地塑造景观以丛植为主,为了强调焦点景观,适当采用了植物对植等。该景区植物垂直群落结构丰富,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综合、自由设计;在配置植物景观时,种植一定面积的沙地柏、紫叶矮樱、植草坪等,丛植或群植小侧柏、连翘、大花月季等,以入口行道树为国槐。对样地范围进行调研发现,主要园林植物有悬铃木、国槐、栾树、银杏、白皮松、油松、华山松、圆柏、侧柏、红枫、石榴、樱花、白玉兰、杏树、金叶榆、桃树、柳树、大叶黄杨等。另外,对以上所列树种观赏特性、生活型、观赏季节作进一步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植物分析
2.2 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园内设置主入口一处,采用人车分别通行的设计形式;次入口一处,位于炎帝陵景区的北面。园内主要包括建筑区和景观区两大部分,采用明显的中轴线系列设计,主要建筑和朝圣大道均位于中轴线上。帝陵古建筑群在原五谷庙遗址的基础上扩建,依据两沟夹一岗的自然地貌布局,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将建筑布置在四重台地之上;依主轴线布置山门、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四进三重院落,主轴线两侧分别布置钟鼓亭、关圣殿、聚贤堂、颂德堂、根源堂、溯源堂、医药堂、百草殿、农耕堂、碑亭、碑廊等;总建筑面积120 000 m2。景观区主要分布于主入口处、朝圣大道两侧及天梯两侧,并在建筑区结合建筑设计景观。植物垂直结构主要是乔灌草结合、灌草结合、地被植物和草坪结合等。园中配置了较多松树和柏树,以凸显该旅游区的庄重与主题。
2.3 园林文化内涵分析
目前,炎帝陵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展了“炎帝祭典”活动、自然教育活动、文化康养活动、公司团建活动以及民俗表演等,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景区文化内涵的建设,需进一步深入探索景区在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火文化、医药文化、市场文化等方面的潜力。
(1)炎帝文化。在景区内设置诸多建筑、景观小品等,每年有对应的祭典活动;“炎帝祭典”仪式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亦是动态教育的过程[5],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炎帝的敬仰,传递着人们的家国情怀[6]。
(2)建筑文化。该景区建筑群均为木结构,采用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以彰显炎帝陵久远的历史风貌;建筑群设计了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其他建筑沿中轴线两侧分布,体现了“礼”制思想,亦体现出庄严的建筑群效果,与北京紫禁城、唐太极宫等的“中轴对称”“三大殿制度”基本相似,如表2所示。
表2 中轴线系列列举园名中轴线序列(自南向北)炎帝陵生态
(3)植物文化。园林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等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园林植物可以作为情感载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花木是人们托物言志常用的载体,如“岁寒三友”指松、竹和梅,表示品质的坚韧与高洁等;又如“四君子”,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指梅花、兰花、翠竹和菊花,象征傲、幽、澹和逸等品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松柏象征坚强不屈、傲骨峥嵘等。其次,园林植物是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如梅花开五瓣,寓意“梅开五福”;牡丹寓意富贵、繁荣昌盛;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石榴寓意多子;毛白杨象征坚忍不拔等。除此之外,亦可挖掘植物的康养疗愈功能,在运用其文化进行构景的同时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发挥其对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4)山水文化。古人崇尚自然,城池选址注重与山水的关系,“依山傍水”是一大原则[7]。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类型。
(5)乡村振兴。景区以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一方面发展旅游产业,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蔬菜和花卉种植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要想富,先修路”,高平市炎帝陵生态文化旅游区交通便捷,路网丰富,可达性强。
(6)生态文明。高平市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新型农业,建设美丽新乡村[8],并结合炎帝陵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生态文明传承与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2.4 园林康养探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生命长度、丰度和自由度的康养核心功能有了更多积极思考、科学认知。在充满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人们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亚健康”状态日渐普遍,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9]。城市居民需要一个能舒缓身心、亲近自然、赏心悦目、减少焦虑的环境。高平市生态文化旅游区可结合当下全龄疗愈理论,充分利用路网优势,打造康养旅游景区。高平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清凉;亦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是山西省园林城市、文明和谐城市等。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增加植物景观的垂直结构,构建层次丰富、绿树成荫的景观;增强植物景观的疗愈设计,如设计芳香类植物专类园、五感疗愈花园等;结合卵石游步道等,设计疗愈路径等。另外,景区可丰富色彩设计、造型设计、小品设计等,为游人提供一处可观、可赏、可休养身心、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 改善对策
景区可适当丰富区内植物资源,在以本土树种为主的同时,注意树木的文化内涵,丰富植物景观层次;适地适树,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树种;加强现有植物养护,部分植物长势较弱,如次入口进入后直达广场中银杏的长势较弱,个别树需要输营养液供给,可结合树池式坐凳设计增加树木种植土厚度,亦可选择其他耐性强的树种配合种植。园内植物景观可分区设计,根据适宜的主题配置相应的植物,在满足其功能、突出主题的同时,亦能提升其景观效益,还可起到点题、引人深入等效果。主题园区缺乏,功能较简单,可适当增加主题园区的设计,如儿童主题教育园、老人康养园等,可适当拓展儿童自然教育和园林康养等功能。园内植物景观设计可结合观赏性和实用性,围绕农耕文化进行体现,可促进就业,亦可提升文化内涵。山水元素表现不足,当前的水体为静水,结合硬驳岸设计,观赏性较差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流水不腐”,可恢复原先的流水设计,并结合周边绿地的设计等,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对降雨的积存作用[10];景区内功能性小品较少,可适当增加,为游客提供休息、纳凉、赏景、交流等空间;可适当提升景区内基础设施,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如沿着景区内外围的道路,可适当增设健康步道,将成为爱运动者的打卡之地;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分析景区性质,确定主要受众人群,合理定位,结合周边村庄综合设计出能让游客停留两天一夜或者更长时间的方案,在完善设施、促进文旅交融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等[11]。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对乡村旅游发展意义重大。炎帝陵生态文化旅游区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可达性强;自然条件优越,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俨然一处绿色纯净的“森林氧吧”。景观功能和内容需结合主题,深入剖析其文化内涵,拓展景区功能,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提升景区景观内涵,使炎帝文化精神得到继承与发扬,促进文旅融合,坚持产业兴农、绿色兴农,培育生态旅游村建设、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提升“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