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探索
2024-06-10方婷仪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
方婷仪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强调引导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时事评论是一种取材贴近生活、直击社会热点的文体,具有观点新颖深刻、说理辩证有逻辑、语言表达生动等特点[1]。将时事评论引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有助于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下面,笔者先阐释高中时事评论型(以下简称“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价值,再分析高中生在时评型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提出高中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高中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价值阐释
时评型议论文能够有效聚焦社会热点,为学生提供生动而深刻的写作素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展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使学生生成自主看社会、看世界的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与思辨中提升高阶思维,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而言,高中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主要具有如下三点价值。
(一)建构语言,发展逻辑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时事评论具有特殊的文体特征和知识结构。它往往聚焦社会热点事件,比一般的议论文更关注对事件内核的分析,更侧重阐发作者的观点与看法。依据《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开展高中时评型议论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缜密严谨、鲜明准确的语言内容,并运用合适的论据支撑论点以形成严谨的逻辑链条,从而促进逻辑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丰富思想,实现思维脉络的多元化发散
引导学生撰写高质量的时评型议论文,应更加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被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除了影响面广以外,更主要的是其具有争议性,能充分反映不同民众的思想认识。因此,引入时事评论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观点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打破思维定式,避免日常议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思维僵化单一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多种思想的碰撞中实现对社会事件的多元化解读,在善学善思的基础上实现思维脉络的多元化发散,进而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三)渗透价值,培养正确的社会认知
社会热点事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教育意义,可以据此看出当代社会民众的普遍价值趋向和思想观念。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独立解读社会热点事件,而且要使学生能够透过事件表象看到本质,通过辩证分析提升认知,进而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开展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社会发展动向关注的兴趣,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
二、高中生在时评型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议论文写作,时评型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及社会热点,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独到且具有深刻性的见解。然而,高中生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时评型议论文写作中也容易出现如下几种问题。
(一)社会认知受限,无法展开有效的说理论述
高中生学业繁忙,且长期处于学校与家庭环境中,生活场域狭窄,认知多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多元化的社会体验和生活感悟,对社会的认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评判上,他们有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有效联系社会实际展开多角度、全面性的说理论述。
(二)思维能力薄弱,不会建构逻辑严密的论证框架
高中生常常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在面对时评型议论文这种需要具备较强评论能力的文体时,他们更容易暴露出思维能力薄弱的短板,即不知如何选择角度进行评说,不知如何发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等。此外,由于高中课程安排紧凑,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也较难开展充分有效的写作课教学,这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的逻辑训练,不会建构逻辑严密的论证框架。
(三)说理论述单一,缺乏深刻见解
时评型议论文要求学生学习评说国内外大事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然而,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停留于表层认知,缺乏对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挖掘和探究,使得文章浅显而简单。有时,他们甚至仅仅满足于重复他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思考,更别提有深刻的见解了。这就导致形成的文章观点不够凝练,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和深度。
(四)语言表达艰涩,空话套话泛滥
学生在写作时评型议论文时,常常存在语言运用不当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这导致其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力,表述含混、随意,不够流畅自然;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正确理解与运用时评型议论文的写作规范,或是对其存在误解及片面性理解,忽视了时评型议论文应具有的针对性、时效性、思辨性等鲜明特征,常常机械使用常规的议论文写作模板,这导致通篇空话套话较多,而缺少了“评论”这一时评型议论文的“灵魂”。
三、高中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实施路径
受限于自身的语文素养、社会阅历和价值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时评型议论文写作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当然也不要求达到专业水平。实际上,在高中阶段的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要求,聚焦时事热点,发现其背后的实质原因,并通过概括、阐述、感悟或分析等,形成独到且具有一定深刻性的见解,进行观点正确、立场鲜明的评论,以此达到说服、启发读者的目的即可。在实践中,笔者依循《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结合当下学生的写作实际,提出了如下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聚焦社会生活,形成素材积累能力
《课程标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要想让学生写好时评型议论文,提高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和深度的思考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生活,拓宽视野。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搜集并积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发表的时评文章,尝试模仿与借鉴。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每周的重大新闻事件撰写微时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论。又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或社团活动中要求学生上台进行简单的时事点评并获取同伴和教师的反馈。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时刻保持关注时事的学习状态,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此外,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专门的素材本积累时事素材,并定期检查、批阅点评。
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无法写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时评文章。通过多渠道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能不断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时事新闻,逐渐形成素材积累能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撰写出既紧贴时代脉搏又展现个人风采的时评作品,发出自己的时代之音。
(二)找准写作方向,培养独立求解能力
作文材料的设置应当具备一定的写作指向性,时评型议论文也不例外。时评重在评论,评论的构思需要具备一定的规律和方向,或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方法,或是发表绝大多数民众都能够接受的正向的观点、看法。只有找准写作方向,才能让时评处于基准范围之内,从而搭建好写作框架。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构思某时评型议论文之前,学习一些优秀新闻工作者针对此类社会热点发表的立场、观点、看法。由此,学生既可以让自己的评论有据可查,避免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独立求解的能力,即在思考和评判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尝试给出相关意见、建议。
以“关于是否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繁简’之争”社会新闻为例,学生可以搜集到“识繁写简,坚持用简体字”“繁体字是文化的传承印记,不应被废弃遗忘”等不同论点,之后便可依据这些论点进行写作,即找准写作方向。确定写作方向以后,学生不能只是单纯地表达观点,更要充分展示个性化的思考,给出解决方案。这时,教师就可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发表评论、提出建议: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是古人对文字的创新演变,我们不应逆势发展,要重视当前的识字教育,支持简体字的推广使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字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要会识别繁字体,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力争寻根溯源,提高逻辑整合能力
时评材料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可谓包罗万象。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在高中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让学生发挥说理的力量。分析与论证便是支撑说理的有效桥梁。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时事,了解国家大事,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睁眼看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根溯源,分析事件、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挖掘,大胆求证,整合逻辑,究其本质。例如,在一次教学中,笔者呈现了如下写作材料。
【写作材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进入中小学就职,如深圳中学2020 年新入职的教师超过四成具有博士学位。对此,很多网友认为博士任教中小学是“大材小用”,甚至会产生向社会贩卖“学历焦虑”的影响,但也有网友支持这种做法,认为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也是重视基础教育的一件利好之事。
如果单对此社会热点事件作出价值评判,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博士任教中小学有些夸张。但是,稍微细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可探讨的问题:这个事件为什么在社会上引发了如此激烈的争论?为什么也有网友会支持、认可这样的做法?博士任教中小学这一现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等等。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观察这个事件,逐层剖析,寻根溯源,就有可能使学生在思辨性表达的基础上提高逻辑整合能力。笔者据此展开教学,展示相关教学片段如下。
师:我想请问同学们,博士任教中小学会不会让你们觉得“大材小用”?
生(大部分):有这样的感觉。
师:那我想请几个同学谈谈看法,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1:我认为博士拥有如此高的学历,应该更适合做科研工作,而不应该只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感觉有些浪费社会资源。
生2:国内高校设有专门的师范专业,我认为师范专业出身的老师可能会更懂得教育。博士学历虽高,但不代表他们善于教书育人。
生3:如果社会上连博士都要进入中小学教书,岂不是会导致更深层次的就业内卷?而且,这会在无形中贩卖“学历焦虑”。
……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你们所说的也许正是广大不支持这一做法的网友的心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写作材料中还有支持这种做法的网友,他们认为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是有利于基础教育发展的。请大家分析一下,此类网友的论断可能是从哪些角度展开分析的呢?请大家开展小组合作,选定一个角度展开讨论(多媒体展示:基础教育发展角度、社会就业形势角度、人才培养与运用角度……)。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设置了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化认识。在评论时事时,学生要充分尊重多元价值观,实现理性发声[2]。大家热衷于探讨此类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使用等,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基于此,学生可以从对博士选择当中小学教师事件的讨论转向对社会就业形势、人才培养与使用等方面的思考。对青年人来说,选择职业要在尊重梦想的基础上,注重踏实务实。对公众来说,看问题要摒弃传统的世俗眼光,尊重人才的不同价值选择,给予他们更为包容的社会氛围。从社会层面来说,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也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用得好”。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关注培养这类人才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也要激发更多教师去提升专业能力和理论涵养。更进一步来说,我们要让博士当中小学教师成为喜闻乐见的事,而不是人们所议论乃至诟病的热点事件。
可以看到,寻根溯源的探究方式,能够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他们更好地整合说理逻辑,从而在实现思维多元化发散的同时,做到论证严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四)借助评论语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视域下的评论语境,意为对新闻时事热点进行评论的语言环境。一般而言,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选取的事件往往具有争议性,教师在写作材料的设计上除了有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外,还会呈现不同人对这一热点事件的评论,这便形成一个可供学生表达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合理、合情、合规的论点。学生可以借助评论语境,选取适合的角度评论事件的是非曲直,深度分析事件的意义、影响或后果,并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相较于常规的议论文写作,学生在写作时评型议论文时要更加注重运用清晰、明确的语言,确保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如果语言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论述就会缺乏客观性和严密性,难以让人信服。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概念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精准性等方面加强训练,学习优秀时评文中的语言表达。如《光明日报》刊登的《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一文,有这样的表述:“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励一线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田间地头,用在与贫困户交心交流上,用在‘扶贫’‘扶智’‘扶志’的实践中。”[3]该文使用了一些术语,用理性的语言传递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当然,一篇好的时评文章既应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又应该生动活泼、具有温情。力求理性与感性的和谐并存,逻辑严密与语言生动的交融,是时评文写作出彩的重要标准[4]。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时评型议论文的写作中,可以旁征博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诗词丰富文本内涵,也可以灵活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让理性的文章闪耀文采和温情的光芒,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获得思想的启迪,又能享受语言的美妙。例如《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一文这样写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国忧民,展现的都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正是这种家国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助力中华文脉薪火相传。”[5]这段文字援引了历史先贤的名言,阐述家国对每个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句式整齐,语言出彩,可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范本。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搭建了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加了解社会生活,并提高思辨性表达能力。笔者依循《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期待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