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杉木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24-06-10李文利王福健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病叶针叶染病

李 皓 李文利 王福健

(1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国有南山林场 河南 济源 459000;2 济源市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河南 济源 459000)

杉木赤枯病、杉木炭疽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是杉木的常见的病害,防治这三种杉木病害,要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把营林措施、化学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减轻该病危害。

1 杉木赤枯病

1.1 症状表现。该病先从幼苗顶梢的嫩叶开始,并逐渐向植株下部蔓延。染病初期,病叶上出现黄色斑点;后期,病叶上出现坏死性的淡褐色或紫褐色病斑,而后病叶逐渐枯死,颜色大多数变为褐色或赤褐色,少数是紫褐色;最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若遇潮湿天气,分生孢子盘会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物(即分生孢子角)。受此病为害较轻的植株,顶梢枯死后又会萌发,形成多头状的杉苗;受此病为害较重的植株,整株变褐色,直至枯死。

1.2 发生规律。病菌以孢子和菌丝体的形式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或随枯死针叶落在土中越冬,次年夏季以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为害。该病多于6 月份发生(大气温度达到25 ℃左右)。该病菌在高温、高湿(尤其是夏季高温、多雨的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利于生长发育;病菌在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蔓延速度极快,一般在3 周以内就会大面积发生。8 月为发病盛期(大气温度达到30 ℃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10 月(大气温度下降至25 ℃以下,相对湿度下降至50%以下)逐渐停止扩展。

1.3 防治方法。①圃地选择。育苗圃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避免在土壤瘠薄、黏重、气候干旱、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培育杉苗。山区育苗应选在坡度平缓的疏林地、杂木地或老荒地,避免在风口、狭谷、冷空气汇集的低洼地。丘陵地区应选在土壤条件较好、排灌方便的背风处。育松杉多年的老圃地,前茬为瓜类、马铃薯等菜园地都易引发该病为害,均不易做育杉圃地。②营林措施。一是对染病圃地在冬季收集病株残体烧毁或深翻埋入土中,以减少次年初侵染来源。发病严重的圃地要实行轮作措施,如与针、阔叶树种轮作,可减少病害发生。二是夏季高温、高湿的地区,在大雨过后要及时清除病苗,防止该病蔓延。在丘陵地区,为避免夏季高温造成苗木灼伤,可采取搭棚或插枝遮荫,以预防病害。三是加强圃地管理,及时做好间苗、松土除草、浇水施肥等管护工作。幼苗生长期不要施入过量的氮肥,以免杉苗徒长,木质化不充分,易于感病。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杉苗抗病能力。杉木幼林要及时抚育、间种绿肥,促进幼树的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③化学防治。发病初期(6 月开始)喷洒1%波尔多液、50%可湿性退菌特800 倍液或70%的百菌清500 ~800 倍液2 ~3 次,每次间隔15 d 左右,效果较好。

2 杉木炭疽病

2.1 症状表现。该病主要为害新老针叶和嫩梢。染病症状一般从针叶开始,最初叶先端变褐枯死,并于病、健叶交界处形成一条紫褐色的隆起线,或是叶上出现不规则形斑点。病害继续发展,逐渐向下蔓延,使整个针叶变褐枯死,并可延及幼茎,幼茎变褐色而致整个枝梢枯死。在老枝上,通常只为害针叶,茎部较少受害。在枯死不久的针叶两面生有黑色小针点(即分生孢子盘),在高湿度的天气情况下,出现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

2.2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形式在病组织内越冬。该病一般于4 月上旬开始发生(大气温度达到10 ℃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4 月下旬~5 月上旬(大气温度20 ℃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时)进入发病盛期,6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升高,则病害日趋停止。入秋以后,在表现黄化的新梢上又有少量病害发生。

2.3 防治方法。①营林措施。选择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壤土或沙壤土。山区造林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缓的地形,同时要具备充足的水源,以利杉木越冬防寒,旱期防旱。避免在土壤瘠薄、黏重板结、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造林。造林后,加强松土除草、施肥浇水等管护工作,促使杉木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在丘陵、山区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造林时,应重点做好深翻土壤、挖山整地、开沟培土等土壤改良措施,同时间种绿肥等,促进林木健壮生长。②化学防治。当杉木抽春梢和秋梢时,喷洒1%波尔多液、5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等防治。已郁闭的面积较大的杉木幼树,也可在傍晚无风的条件下,施放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五氯酚钠等杀菌烟剂防治,省时省力,效果显著。

3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

3.1 症状表现。该病为害针叶和嫩梢。在当年的新叶上,最初出现针头大小、淡褐色斑点,周围有淡黄色水渍状晕圈,叶背晕圈不明显。之后染病病斑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对光透视,周围有半透明环带,外围有时有淡红褐色或淡黄色水渍状变色区;病斑中心常破裂。病斑进一步扩展,使针叶成段变褐色,两端有淡黄色晕带。最后病斑以上部分的针叶枯死或全叶枯死。老叶上的症状与新叶上相似,但病斑颜色较深,中部为暗褐色,外围为红褐色。后期病斑继续扩展,中部变为灰褐色。嫩梢上病斑开始时同嫩叶上相似,后扩展为梭形,晕圈不明显,严重时多数病斑汇合,使嫩梢变褐枯死。

3.2 发生规律。病菌在针叶病斑内越冬。一般于5 月中旬开始发病,6 月上中旬达最高峰,7 月上旬基本停止发展。病害发生、发展与外界温湿度及降雨量关系密切,发病适宜温度为18 ℃~30 ℃,最适温度为25 ℃左右,此时相对湿度达80%以上,降雨量又较多,病害的发生发展极为迅速。该病的发生还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及杉木生长情况密切相关。如黏重、通气排水不良的土壤,杉木生长势差,易染病。山区土壤贫瘠、土层浅、风口的山脊或山谷的杉林易染病。抚育管理粗放,杉木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差,易染病。良好的抚育管理不仅使杉木生长旺盛,而且病害发生也少。

3.3 防治方法。①营林措施。营造杉木、枫香、马尾松等针阔叶混交林,或在杉木林周围营造防风林带,可减少该病发生。做好杉木幼林的深翻、除萌、施肥、修枝等管护工作,提高树势,增加抗病能力。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70%代森锰锌500 倍液、70%百菌清600 倍液,可以较好地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猜你喜欢

病叶针叶染病
偶感
更 正
风雨海棠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大兴安岭被松栎柱锈菌侵染的蒙古栎叶上真菌种群的分布与多样性
爱 情
柳树病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今年1季度德国针叶材出口量增长7%
加拿大针叶锯材继续以美国南部为中心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