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地村庄人居环境换新颜
2024-06-09李丹婷李辉跃
李丹婷 李辉跃
文章从云南山地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首先分析研究云南山地村庄整治与规划的意义,其次通过概述相关概念,分析了山地村庄规划的影响因素和规划要点。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山地村庄规划的具体内容,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安全防灾整治规划,以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山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村庄整治规划是为顺应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而提出的政策,有利于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农村的建设速度。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此加快农村的发展,从基本问题入手,使农村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村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村庄整治规划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因地制宜地实行村庄整治规划,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挖掘农村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文章以云南山地村庄为研究对象,分析山地村庄规划的影响因素和规划要点,以期为山地村庄人居环境的整治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研究意义
我国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地处青藏高原南延地带,山地资源丰富。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山地村庄在云南较为常见。山地村庄往往依山而建,在整治和规划中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因此,山地村庄规划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合理的起点和路径,保障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不断完善山地村庄建设的理论体系。现阶段的村庄整治和规划通常由政府主导并决定规划方式和目标,或是进行社区化建设,忽视了村庄的多样性和村民的訴求,容易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所以,在村庄整治和规划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深入了解村民的诉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村庄规划和整治,从而避免村庄整治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保证村民利益和地域特色不会受损。在此基础上,文章根据过去政府对山地村庄进行规划整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总结出适合云南山地村庄的规划和整治方案,使其更具针对性。
云南省村庄主要为山地村庄,生态优美,山清水秀。然而,由于地形复杂和交通不便,当地村庄的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部分村庄缺乏统一的整治和规划。文章通过对云南山地村庄进行整治规划,为该区域的山地村庄整治规划提供了示范,使村庄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有效传承当地特色地域文化,促进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平衡发展,有利于全面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概念
山地
山地是指由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地质复杂,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广义上的山地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根据地表起伏度的变化,山地还可以定义为海拔在500m以上的高地,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山地区域成为地质灾害频发、生态脆弱的区域。
山地村庄
村庄是人类聚居的一种形式。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形,村庄可分为平原村庄、山地村庄和盆地村庄。山地村庄受地形地貌影响,通常零散地分布在山地较为平缓的区域,且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山地村庄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经济发展滞后。文章所研究的村庄就属于山地村庄。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看,山地村庄自然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很多山地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内环卫设施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规范,导致村庄人居环境达不到要求,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从土地资源的角度来看,受地形限制,山地村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在建设和生产用地的平衡方面容易产生矛盾,再加上经济落后,缺乏技术人才和政策引导,很容易导致村庄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村庄整治
村庄整治是指对村庄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合理规划村民居住区,缓解人与土地资源的紧张关系。村庄整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规范村民的住房标准和建筑风格,将本地特有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良好的排污系统和饮水系统,保证村民的饮水安全;从根本上治理村庄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规划
深入了解村庄的发展情况与经济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对村庄的产业进行规划,结合村庄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寻求能提升村庄经济水平、优化村庄环境的突破口,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在不改变村庄格局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对村庄现有道路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建筑、排水设施、给水设施、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提出消防规划和防洪抗震规划,为村民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促进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地村庄规划的影响因素
自然气候
云南省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点显著,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非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山地村庄规划应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制定出适应气候变化、可以防灾减灾的规划内容。
资源条件
山地村庄村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业种植。由于山区水利条件较差,农业种植以旱地作物为主,如玉米、小麦、荞子、豆类、烤烟等。村庄土地大部分为农田,地势较高且无法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为经济林,整体生态环境良好。虽然山地村庄自然资源丰富,但受限于地形和交通因素,当地与外界联系较少,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状态。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山区村民进城务工,村庄的发展也更多元化。
村庄格局特色
云南大多数山地村庄的建筑为土木结构,顺着地势建造,村内建筑的朝向则根据地形而定,建筑样式属于当地的传统民居样式。山地村庄的地形通常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坡度变化较大。整个村庄的格局较为统一,且具有山地特色。村民常年耕作、畜牧的分散式生产习惯导致村居点较为分散,呈现点群式、散点式的布局方式,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中心。此外,很多居住点都处于较为平坦的凹地地形,四周有大山环绕,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山地村庄规划须考虑到地形、地势和村居点布局等,塑造合理安全的居住空间。
山地村庄的街巷空间主要是根据山地的地形起伏来分布。当地严格控制街道的坡度,使整个村庄根据街巷形成的脉络分布,传统质朴的民居和周围的山林被锚定在街巷构成的骨架上,形成了整个村庄的街巷空间。山地村庄地形较为复杂,受此影响,村庄内部的街巷大部分都较为曲折,几乎没有和主轴线垂直的街巷,而是沿等高线分布。很多山地村庄都呈现出“一轴多巷”的格局。这也是山地村庄的基本格局。
山地村庄规划要点
村庄定位
山地村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中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形式发展经济果蔬作物的种植业,以发展第三产业为辅,增加村民人均纯收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谐、富足的生态型山地新村。
特色定位
民族地区的山地村庄具有民族特色,普通的山地村庄多为生态文明山地村。各村应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特色以及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努力营造“依山而居、院落层层”的特色村庄,进一步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规划总体布局
在规划中,要加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村民公共活动的场地,在建筑风格上延续传统民居的风格,对村内旧房进行改建;在农业种植方面,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帮助村民树立经济循环发展的观念,积极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采用高效、少污染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加大对外围山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组織村民植树造林,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使外围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进而产生生态效益,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此外,还应对村内的养殖场所进行统一安置,统一进行排污管理,从而大大减少养殖污染对村庄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山地村庄规划应积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当地的生态改善作出积极贡献,建设环境优美的宜居型山地村庄。
第一,村庄规划应严格根据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执行,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符合该标准。
第二,改变燃料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这一方面可以减少植被的砍伐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村庄的大气质量。
第三,控制各类噪声,改善交通环境,车辆进村要减速慢行,不鸣笛。
第四,严格保护水源,在饮用水源地建立水源保护区。
第五,加强村庄宅间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第六,组建一支环卫队伍,负责路面、畜厩、公共厕所的清扫整理和绿化维护及村容村貌整洁工作。
第七,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的共识,使村民自发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第八,家禽、牲畜分片分点统一饲养,设置专门的牲畜、家禽圈舍,做到人畜分离。
安全防灾整治规划
消防设施规划
第一,积极开展安全防火知识宣传和防火检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加大宣传力度,使村民树立消防和避灾意识;制定各项消防法规、制度,传递火灾信息;对消防措施做得好的村民进行公开表彰;可将经常性检查和季节性检查相结合,群众性检查和专门机关检查相结合。
第二,完善防火监控系统。及时维修、更新消防器材,使其完好率达90%以上。
第三,考虑到村庄布局较为分散,每家每户应配置灭火器1个,并且常备水缸、沙袋等辅助灭火设施。
第四,对需要保留的建筑进行维修时,要考虑建筑的抗灾因素,做好防灾工作。对于新建的建筑,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建造,要达到7级抗震的要求,且必须配套消防设施。
第五,对村庄建筑进行规划。拆除不合规的私建建筑,规划新建建筑的格局,适当降低村庄建筑和居住密度,增加村内开敞空间,并将其作为疏散场地。
第六,将村落周边的农田、活动广场等开放空间设置为避灾场所和疏散场所。
第七,根据村落街道和巷道布局规划消防通道。村庄内部的主要道路为主要消防通道,村庄外部的道路为对外消防通道和紧急物资运输通道,结合巷道空间规划消防通道,保证整个村庄都在消防范围内。
防洪规划
山地村庄坡度大,规划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时,应在村庄靠近山体的地方建立排洪沟,把水引到村庄前面的排水沟中排出,避免村庄受到山洪危害(如图1)。同时拟定村民应急撤离计划和防灾对策。在容易滑坡的地段建立挡土墙,对坡度大的山坡进行加固,并持续改善山上的生态环境,加强植树造林,满足防洪要求。
抗震规划
第一,对于村内建筑和有关附属建筑设施,根据不同建筑的性质和使用功能,严格按照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建设。特别是“生命线”工程设施(水、电、通信等),更要提升其抗震防灾能力。
第二,加强村庄外部山体的绿化防护工作,避免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设施和道路的建设应该避开山洪、泥石流频发地段。
第三,规划将入村道路及村内干路作为运输通道,村内主要车行道路为紧急疏散通道,要随时保证道路通畅,满足灾害发生时紧急疏散和运输的需要。规划在公共活动室设置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将公共活动场地及农田作为紧急避难疏散场地。
山地村庄是在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在山地村庄的整治和发展规划中,应保护和延续山地村庄的独有特色,在此基础上考虑山地村庄规划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资源、聚居特点、村民生活方式等,制订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安全防灾整治规划,确保山地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