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赋能:非正式学习支持系统的多维构建
2024-06-09谢卿吴小琴
谢卿 吴小琴
【摘 要】非正式学习是指通过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他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校可探究空间驱动支持系统、人际交往支持系统及媒介技术支持系统在小学生非正式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由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发现和创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技能,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支持系统;构建;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非正式学习是指通过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他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自发、自主的,不受正式教育体系的限制,而是依赖于个体的兴趣、经验、实践和环境。相比于正式学习对知识与能力的重视,非正式学习更关注学习方法、情感态度、认知策略、沟通交流等非智力因素。在学校的生活中,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均起到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非正式学习跟正式学习一样,受益于多方面的支持系统。学校可探究空间驱动支持系统、人际交往支持系统及媒介技术支持系统在小学生非正式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一、空间驱动支持系统
适切的环境、活动、文化等可以驱动非正式学习的发生,具备学习驱动功能的空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就。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包括环境空间、活动空间、文化空间等。
(一)环境空间的重构与支持
学校可对校内空间的功能及定位进行重构、创设与管理,将休闲空间、文化空间和教育空间等进行融合,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个性化学习。以M小学为例,该校打造了不同类型的环境空间,具体如图1所示。
该校注重打造学生的兴趣空间。如利用走廊离教室近的特点,设计宽度不一的创意矮柜、乐高墙等,打造轻松有趣的休闲空间。同时,该校创建了创作氛围浓郁的创作空间。如在图书馆的闲置区域设置造物空间,通过灯光、材料、作品、互动设备等个性化配置,让学生一走到这个场景中便能够自由、放松地开展创作。此外,该校还创设了充满特色的情绪空间。如选取校园角落或相对私密的空间,借助沙袋、不倒翁、宣泄球等物件,帮助学生寻找抒发情绪的渠道,从而积极调整自我。
创设空间时,要注意弱化边界感,如利用地毯、镂空柜子等柔性隔断物划分空间,保障舒适性与安全性,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布置空间时,要选择体量适宜、色彩明亮的家具,保障窗户、墙角等处的安全性。此外,环境空间的打造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如:在造物空间,学生既可以选择设计海报、手作等,也可以开展科学实验、展示作品等;博弈空间紧挨着教室,学生可随意挑选各类棋具。
(二)活动空间的搭建与支持
学校应搭建活动空间并设置相应的活动,具体可搭建成果展示类、主题讨论类、兴趣互学类活动空间,借助走廊墙面、校园英语角、航天角、天空农场等平台和场所开展活动。学生自主负责整个活动,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提供相关建议。以M小学的部分非正式学习活动为例,具体如表1所示。
(三)文化空间的创设与支持
具备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校园管理方面,学校可调整作息制度,保证学生的午休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晚托时间等,鼓励学生在这些时间开展非正式学习。同时,学校应开放校园场馆和资源,提供纸质书籍、电子资源和学习工具等,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建立非正式学习社区也是有效的支持性策略,学生可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记录个人的非正式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收获。学校还可建立非正式学习奖励性机制。比如M小学设立了“麦苗之星”,表彰学生在课外学习方面的优秀表现,并利用晨会等时机邀请“麦苗之星”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
二、人际交往支持系统
非正式学习往往在交际中产生。小学生的社交对象包括同学、老师、家人、社区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等,这些社交对象也是学生非正式学习的伴侣。
(一)社群活动式交往
学校应鼓励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组建社团,开展相关主题的探讨、分享活动,然后利用在该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冲突组织学生学习。此外,学校可以通过组建社群部落,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欣赏、体验与实践、沟通与互动中开展非正式学习。以M小学的社群部落组建为例,活动主题和内容设计如表2所示。
活動前,教师组织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并设计任务支架,为学生提供相应支持。具体可尝试构建“双师模式”,“双师”即知识传播师、活动组织师,让“双师”提前整理活动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方法。
(二)志愿服务式交往
学校可通过搭建校园志愿者团队,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校园志愿者团队成员在服务式学习中掌握技能,发展素养。以M小学为例,志愿服务式交往的支持内容如表3所示。
学校先设计志愿者服务手册,内容包括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岗位职责、志愿者安全须知及服务细则等。然后开发服务资源包,了解学生的服务需求,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接着绘制服务地图,设计服务岗位和服务清单。随后成立服务加油站,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进行指导。最后搭建宣传平台,对服务活动进行宣传。
(三)场馆参与式交往
城市场馆及社区对于学生开展非正式学习十分重要。在这些场域的非正式学习中,学生能够提升社交能力,丰富学习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如表4)。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制订详细的计划。如某教师设计了“运河历险学堂”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实地游览和考察京杭大运河;开设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涉及历史、语文、数学等学科;利用场馆中的数字技术,让学生穿越时空,进一步认识京杭大运河。
三、媒介技术支持系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技术支持系统在非正式学习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校应探索电子设备媒介、在线资源媒介、在线社交媒介等的作用。
(一)电子设备媒介
学校可开放电脑教室,支持学生便捷地使用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进行在线学习和信息检索,也可借助信息科技课程带领学生学习应用程序。此外,学校还可建设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与学科学习相关的电子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在线图书等,支持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推动学生利用电子设备媒介开展非正式学习是一个有益的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安全的学习平台,确保他们接触到优质的学习内容。同时还要渗透关于数字安全、隐私保护和信息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保证学习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二)在线资源媒介
在线资源媒介指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基于学科本质和非正式学习的特点,设计指向不同素养培养的学习资源包,并借助相关技术,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学习兴趣、知识基础等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包。如M小学开发了拓展阅读资源包、实践活动资源包及学科应用资源包。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学习资源。此外,学习资源包还可以在家长群体中分享,鼓励和支持亲子学习。
(三)在线社交媒介
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线社交媒介平台,如微信群、钉钉群等促使学生与更多人分享观点、经验,获取实时信息,参与讨论,扩大社交网络。学校或教师可以在合适的社交媒介平台上创建学科群组,便于学生讨论与学科相关的问题,获取学习资源和知识。这些平台通常注重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安全性,鼓励学生分享书评、科学实验记录等,深入交流,拓宽学习边界。
构建空间驱动支持系统,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发现和创造的环境;建设人际交往支持系统,旨在促进知识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技能;打造媒介技术支持系统,旨在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支持系统的建设切实有效,满足了学生的非正式学习需求,为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未来公民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