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视角下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班级实践

2024-06-09林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5期
关键词:场域理论

林霞

【摘   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划分为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交往能力(外向性)、协作能力(宜人性)、任务能力(尽责性)和开放能力(开放性)五个维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引起家、校、社各方的关注。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聚焦班级这一微观生态系统,运用场域理论、结合OECD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维度划分,从作为“关系场”的班级、作为“文化场”的班级和作为“对话场”的班级入手,开展了指向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班级实践。具体而言,学校采用了“拓展关系,开发合作分享项目;浸润文化,营造积极交往氛围;建立对话,设置情绪支持系统”等策略。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深化理论和实践,重塑惯习,构建多元参与的主体实践,打造影响更深远的班级社会与情感能量场。

【关键词】场域理论;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班级实践

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青少年社會与情感能力国际测试(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ES),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OECD运用“大五人格”模型,从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交往能力(外向性)、协作能力(宜人性)、任务能力(尽责性)和开放能力(开放性)五个维度对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进行测评。每个维度又分为三个方面:任务能力包括责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绪调节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开放能力包括包容度、好奇心和创造性;协作能力包括共情、信任和合作;交往能力包括乐群、果敢和活力。当下,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引起家、校、社各方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就如何在学校层面落实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尝试基于班级活动探索小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策略,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与同伴进行社会互动的主要公共领域,也是他们生命成长历程中较为系统、深刻的制度性组织。作为一个独特的场域,学校聚焦班级这一微观生态系统,运用场域理论,将班级作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一、作为场域的班级的特征

场域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他认为“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也是一个冲突和竞争的空间”。[1]也就是说,关系性网络结构,或者说社会关系是场域的本质。与由自然边界形成的场所不同,作为场域的社会空间是由处于特定关系结构中的主题进行交往互动、不断建构的公共生活领域。班级就是这样一个场域。

(一)作为“关系场”的班级

班级是一个由各种客观关系交织而成的独立社会空间。在班级场域中,既有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实质要素,也有由这些主体互动生成的关系要素。师生、生生交往是课堂中落实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级场域中的两大主要关系。所有附着在个体身上的社会文化经验与学校教育要素结成关系网,影响关系场域中个体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倾向等。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交往合作能力等,作为“关系场”的班级为其营造了天然的互动空间。

(二)作为“文化场”的班级

班级还通过文化影响力达到教育目的。作为“文化场”的班级,以隐性的、潜在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班级文化场域产生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上,具体反映为特定文化、生活情境中人的价值趋向、行为规范与创新能力。[2]比如:在活动组织中,个体与班集体的整体联结能够激发个体的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促进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和积极班级氛围的产生;在班级规章制度与班风建设中,个体与班集体的整体联结有利于规范个体的行为并塑造文化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方面。文化场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在班级这一文化场中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可,进一步形成集体归属感。

(三)作为“对话场”的班级

班级还是一个“对话场”,影响着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前面提到,作为“关系场”的班级客观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也意味着班级是不同个体的多元价值不断发生冲突的场所。同时也创造了边界,要求场域中的个体进行沟通对话,使班级变成一个生动、真实、开放的空间。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视角来看,对话的目的在于让个体充分感知班级中的交往性、协作性和开放性,对话的关键在于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解”和积极的“精神建构”。

二、基于班级场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实践

班级活动是班级场域中的互动形式,是建设班集体、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有效抓手。基于前文提到的班级“场域”的三大特征,学校设计了指向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不同类型的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在情绪调节、积极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一)拓展关系,开发合作分享项目

班级是一个“关系场”,团队协作、互动分享是维护和拓展关系场的有效方式。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将协作定义为“关心他人福祉”,被认为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指标。学校从学生所处的最基本的班级生态出发,针对班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完成的任务开发项目。师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班级公告栏里发布“灵动项目单”,面向全班同学揭榜挂帅。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合作完成“小微项目”。“灵动项目单”包含项目名称、小队名称、小队成员、工作目标、项目计划、完工日期等。组建团队并完成揭榜之后,教师会将相关结果展示在班级公告栏里,邀请每个学生监督。此外,学校还在每个班级的教室里设置了“智慧采集屋”栏目,同时配备“即事贴”,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破题巧招记录在“即事贴”上,然后贴到“智慧采集屋”中,供其他同学自由阅读。班级定期评议,推荐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的“金点子”。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收集、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让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态,不断尝试新事物、接受新经验。

(二)浸润文化,营造积极交往氛围

社会与情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间养成的,需要长期的文化浸润。班级是一个“文化场”,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交往能力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方面,它是个体与他人建立、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交往能力在“大五人格”中体现为外向性,通常认为包括大胆、自信、活泼、精力充沛、热情和乐观等性格特征。学校注重利用班级的“文化场”特征,营造与之呼应的积极交往的班级氛围。学校让各个班级定制具有班集体特色的空白明信片,在班级日常生活中供学生点赞使用。各个班级还制定了“点赞公约”,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同学在学习、交友、活动参与、特长表现等方面的优点、亮点和闪光点,随时随地填写明信片,赠送给值得点赞的人。学生在赞赏、认可的氛围中不断得到正向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得到了强化,学生自身的语言、思维、交往与情感等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积极交往上升到社会文化层面还表现为社会责任、自主发展等。这也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方面。学校通过“志愿服务卡”这一工具营造了意愿履责的班级氛围。学校制作班级志愿服务卡,用于记录学生完成的班级、年级以及学校层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当学生认真完成值日工作,或者自主认领班级里的服务项目时,都能获得相应的志愿服务卡,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意识和公益之心。

(三)建立对话,设置情绪支持系统

班级还是一个“对话场”,在这个场域中,个体不仅需要与他人对话,还需要与自己对话。在交往与冲突中,情绪管理是这个场域中的重要话题。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调节能力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情绪调节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学校为学生配发了“心情晴雨表”,设置了喜、怒、哀、忧、惧等情绪的可视化表情包。学生可选择相应的表情包贴到自己的姓名处,将个人的内在情绪外显。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倡导“欣赏每人,尊重选择,分享喜悦,缓解忧患”的班级活动新常规,推进各个班级建设包含“共情公约”的班规,努力营造相互信任、尊重、欣赏的成长型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调节能力。此外,学校还面向全校学生,选拔阳光向上、能量充足、共情能力强、表达能力强的特长型学生,或有意提升自己在交往、沟通、共情等方面能力的兴趣型学生作为校园“心理按摩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的领导下,校园“心理按摩师”积极为本校需要心理辅导或有交往障碍的同学提供同伴引导服务与情绪支持。同时,学校积极建立班级、年级与全校性的社会与情感发展预警机制,及时通过班级、年级等多种渠道发现有不良情绪倾向的学生,构建他们与校园“心理按摩师”的沟通渠道,使他们获得同伴的社会性、心理性与情感性支持。

三、基于班级场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思考

班级是由多种关系交织而成的独立、复杂的社会空间,蕴含着强大的塑造个体的能量。在指向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班级建设中,学校应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让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实践更加深入和持久。同时,学校还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班級社会情感能量场,激发班级整体发展动力,深化学生的生命成长体验。

(一)重塑惯习,让社会情感教育影响更深远

在场域理论中,惯习是一种在特定范围内持久的图示行为模式系统。它可以在后天习得,所以它容易随个人意志而变化,是一种可以人为转移的性情倾向系统。班级场域对学生惯习的养成和重塑具有深刻的作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为保障。教师可以基于班级这一文化场域的特征,多方面开展社会与情感教育,重塑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如基于学校的文化立场,结合班级现实,营造指向社会与情感教育的班级氛围,定期开展社会与情感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沟通合作和自我管理。

(二)多元参与,构建班级社会的情感能量场

班级场域的建设受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等主体的影响。因此,在场域视角下开展班级中的社会与情感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层面共同出力。为了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构建多元参与的班级建设共同体,探寻落实理念引领、促进能力提升的具体方式。例如,在家校合作的场景中,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都需要平等地交流,讨论个体的情绪体验、社会交往经历等,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只有彼此之间相互承认、相互信赖和接纳,才能够发挥班级作为“社会与情感能量场”的作用。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完整的生命场,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也是学生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场所。生活在班级场域中的个体无不受到场域中关系、文化与对话的影响。学校通过开发指向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合作分享项目,营造积极交往的班级氛围,同时设置班级情绪支持系统,构建以“理解、共情、互动、协同、欣赏”为特征的班级生态,让学生在班级场域中拓展关系、浸润文化、建立对话。在富有情感温度的环境中,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活动,建立情感连接,不断提升“情绪力、社交力、合作力、责任力、创造力”,从“小我”走向“大我”。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深化理论和实践,重塑惯习,构建多元参与的主体实践,打造影响更深远的班级社会与情感能量场。

参考文献:

[1]葛敏,缪建东.家庭教育实践的方法论阐释:基于场域的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75-183.

[2]金伟.场域视角下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研究,2022(10):28-30.

(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

猜你喜欢

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外建筑史教学探析
场域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网络文学生态化发展
场域理论下球迷行为表达的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的场域、空间表达与结构再造
高职公共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从场域理论看《鹿鼎记》对“江湖”的反叛与再造
翻译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探究
基于场域理论的研究型立体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分化与共生:布尔迪尔场域理论的当代阐释
基于翻转课堂的翻译教学场域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