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2024-06-09庄建平
庄建平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室,福建 漳州 363000)
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实现了新转变。作为脱贫攻坚任务的继承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既与共同富裕理论存在耦合,其战略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城乡一体协同发展,进而全面助推共同体目标的实现。[1]而乡村基层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在带动经济发展、凝聚乡贤智慧层面积极作用的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基层治理也迎来了现代化转型的新机遇。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乡村基层治理带来了技术支撑和融合发展新形态;乡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各项资源的整合、多元力量的发挥,可为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凝聚发展动力;乡村社会更加精细化的分工、生产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可进一步优化乡村基层治理条件,为其现代化转型带来有利条件。[2]但与此同时,乡村基层治理也面临一系列发展挑战,表现在技术应用、治理模式、治理主体及与乡村振兴契合等层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背景,以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需立足乡村基层治理实际,从自治体系、法治体系及德治体系的优化创新中找准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关键着力点,并坚持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在“党建+治理”引领下探索现代化转型有效策略,致力于全面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效能,发挥好乡村基层治理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作用,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实践。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意蕴
乡村振兴与乡村基层治理联系密切。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能提升治理效能、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凝聚乡贤智慧,助力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一)提升治理效能,发挥乡村基层治理关键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基层治理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乡村地区的实际需求,也无法契合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落实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可更新基层治理理念、优化治理模式、创新治理实践,展现乡村基层治理关键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一方面,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是响应中国式现代化新趋势的实践,是落实乡村振兴目标的新需求。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更能针对性实现乡村基层治理创新变革,在供需平衡中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助推力,具有强大动力,尤其是从乡村振兴角度看,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能在对接乡村实际的同时提升治理效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可加强对乡村社会的综合治理和系统管理,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公共安全维护、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带来积极作用,从而全方位保障乡村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提高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进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实践。
(二)带动经济发展,助力产业兴旺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能对乡村地区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农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结合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全方位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顺利实施。其一,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在现代化理念的引领下对乡村地区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合理调配,在优势互补中促使乡村地区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从而助推乡村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二,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强调以技术赋能治理实践模式的转型,以技术带动治理实效的全方位提升。在此便利条件下,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亦可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撑,乡村地区可利用现代化生产工具、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范围、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助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新中实现乡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三,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强调乡村地区的绿色发展及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求乡村生态振兴,并发挥协同作用,经济带动生态、生态保障经济,进而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可从多重角度助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全方位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
(三)汇聚乡贤智慧,奠定乡村振兴落实基础
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离不开乡贤的参与。作为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包含乡贤人物、乡贤事迹、乡贤制度、乡贤精神等多样化的文化形态,蕴含着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和社会贤达治村的经验智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实践性重要特征。[4]一方面,乡贤是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乡贤文化也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具有积极作用。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由乡贤群体凝聚的乡村社会价值观念得到进一步展现,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成为乡村地区德治及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能在带领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村民智慧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活力。另一方面,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涉及对乡贤参与基层治理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包括乡贤文化品牌的打造、乡贤文化的高质量传播,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文旅文化、产业转型等发展机遇。可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能在凝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文化力量的基础上,全方位奠定乡村振兴的文化、经济基础,以乡贤文化的创新传承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实践。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关键
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其现代化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并体现在乡村地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实践、文化自信及生态环境等层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需从理论、实践、价值等角度分析实践方向,需从宏观角度把握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完善优化及协同推进,从而为乡村振兴凝聚多元力量、提供法治保障并营造良好氛围。[5]
(一)完善乡村自治体系,凝聚多元力量
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需要调动农民群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政治层面保障农民主体的民主权利,在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展现主体力量,凝聚起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力量。为此,乡村地区应树立村民自治理念,深化民主引领,优化治理队伍、创新自治模式,在共商共治中逐步完善乡村自治体系。首先,乡村地区需明确乡村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并把握乡村基层治理的本质,从根源处坚定村民自治治理理念,以此带领各项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乡村地区需深化民主引领,重视村民权利在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强治理队伍建设,鼓励村民自愿参加村内的治理组织,深入基层治理实施环节,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同时,在村民群体中评选乡贤、培育榜样,发挥乡贤文化熏陶、榜样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也不断充实治理队伍。最后,乡村地区应优化村民自治模式。区别于社会治理中以程序化、网格化为基础的精细化治理,乡村基层治理应落实细致化、精炼化实践,立足乡村地区实际,成立村民自治组织,凝聚思想共识,精准满足村民自治需求,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基层治理问题,以完善的乡村自治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实践。[6]
(二)健全乡村法治体系,优化法治保障
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最基本目标是维护村民的基本权利和乡村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就需要乡村地区健全法治体系,优化法治保障,有效调整基层治理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关系,科学合理地缓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建设和谐乡村。[7]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逐步健全涉农法律制度,在现有已经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立法层面引领乡村法治的顺利推进,也为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必要遵循和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乡村地区应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的行政执法能力,通过培训和监督等途径推动基层干部依法依制开展基层治理;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全方位营造法治氛围,以健全的乡村法治体系保障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其一,乡村地区应加强法治培训,通过党校学习、综合培训等形式提高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促使其具备法律意识、自觉依法办事,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引导乡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开展。同时,针对基层干部的法治实践,乡村地区还需设置必要的考核监督机制,将干部的政绩考核、选拔提升、先进评选等与其法治素养、法治能力挂钩,激发其提升法治素养的自觉性。其二,乡村地区应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以普法宣传、法治讲座、在线普法微课等形式带领村民对法治形成正确认识,并具备一定的法治能力。同时,乡村地区应立足自身法治实际,以一村一法律顾问为主体,组建面向乡村的法律志愿服务队伍,为乡村提供法律讲解、法律援助等便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与村民协同打造法治乡村良好局面。
(三)创新乡村德治体系,营造良好氛围
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同样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乡村地区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通过传承优良家风、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等推进乡村德治,提升村民道德水平,营造健康和谐乡村氛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乡村地区应重视家风家训的创新传承,发挥优良家风的教育感化作用。乡村地区应组织优良家风传承活动,深入挖掘当地家风家训资源并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通过讲好家风故事、评选模范家庭等活动发挥舆论引导积极作用,让村民在线上线下、家内家外感受优良家风,了解模范家庭的家风实践,形成争创模范家庭、弘扬家风精神的浓厚氛围,助推和谐乡村建设。另一方面,乡村地区应重视村规民约的重要作用,在乡村地区倡导文明风尚,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乡村地区应与时俱进,坚持守正创新,定期更新村规民约,传承优良传统,对不适合地方发展实际且落后于时代的内容进行取缔,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能引导乡村风尚、换发时代生机的村规民约体系,以此逐步完善乡村德治体系,创新德治实践,全方位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策略
现阶段,乡村地区需在找准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着力点的基础上,从多元角度入手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有效策略,力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探索“党建+治理”实践模式
乡村基层党组织具有战斗堡垒重要作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引领乡村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层面具有带头作用。所以,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并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探索“党建+治理”实践新模式,自上而下增强治理实效,助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实践。一方面,乡村基层党组织应坚持主导地位,通过各项党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乡村基层治理正确方向。乡村地区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渠道选举党员干部和党组织成员,打造高水平的党员干部队伍,引领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同时,基层党员干部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基层,密切与村民群众的联系,并加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全方位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基层治理。另一方面,乡村基层党组织应密切党建工作及基层治理工作之间的联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探索基层治理实践新模式,以“党建+治理”的行动增强基层治理实效,带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具体而言,乡村基层党组织可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员干部+乡贤人士”的模式密切群众联系、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建设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乡村服务网络、以“党建+志愿者服务”的模式优化志愿者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党建活动”吸引村民积极参与,拓展党建实践范围,增强党建工作实效,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8]如此,便可在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下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并不断创新乡村基层治理实践模式。
(二)转变基层治理观念,引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农民农村能够参与并享受发展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在此引导下转变基层治理理念,开展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一方面,乡村地区应将基层治理的重心转为解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农村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美乡村目标,真正将农民的需求和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基层治理实践的核心,引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2]23。为此,乡村地区应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落实以村民为中心理念,确保村民主体需求的满足、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体力量的展现,从而在供需平衡中增进民生福祉,为村民创设良好生活。[9]另一方面,乡村地区应从基层治理理念角度出发,从民主参与、法治保障、科学决策、有效管理等方面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目标,调整乡村基层治理内容,全方位开展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10]乡村地区应立足现代化治理理念,将乡村全面均衡发展作为基层治理实践目标,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既关注村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又重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方位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实践,确保乡村基层治理服务于人民,治理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进而促进农民主体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治理队伍建设,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用
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需要多重力量的协同发挥。现阶段,乡村地区应立地方实际,与政府、社会机构、高校等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乡村基层治理队伍,引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其一,乡村地区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以专业人才充实基层治理队伍,增强队伍治理能力。乡村地区应在当地政府政策的引领下,积极寻求与社会机构、高校的合作,通过定向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培训等形式为乡村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力量。在此过程中,社会机构、高校应积极贡献科研、技术、人力等力量,帮助人才系统化了解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并融入乡村振兴相关内容,激发人才对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认同,促使其积极投身于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其二,乡村地区应重视对村民的教育宣传,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乡村基层治理讲座、在电视节目中宣传自治活动、拍摄短视频等,以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帮助村民系统了解基层治理,明确自身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治权利。同时,乡村地区应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等走村入户,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讲解乡村基层治理最新政策,教会村民掌握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的知识技能,促使其真正发挥村民自治主体力量。[11]
(四)整合智慧治理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治理实践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立足乡村基层治理实践现状,地方政府、社会相关机构应意识到数字技术对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推动力,制定适合乡村地区发展实际的数字治理政策文件,针对性引领乡村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实践。同时,地方政府应带领社会相关机构协同为乡村基层治理进程中使用数字技术提供技术、资金、人力等支持,逐步健全相关保障,支撑乡村地区数字治理的高质量实践。[12]乡村地区应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先进农民的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全体农村学习数字技术,切实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全方位提升农民主体数字素养。[13]同时,乡村地区应在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的协作中设计出契合乡村振兴时代背景、符合乡村基层治理实际的智慧治理模式,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现代化治理实践。为此,可在协同中打造数字技术专门队伍,应用数字技术调查乡村实际,学习“智慧党建”的平台建设和实践经验,设计出涵盖基层治理各方面的智慧治理平台,通过资源收集、信息整合将与乡村基层治理相关的各类信息全部纳入智慧治理平台,并在平台中系统设计各类模块,分别对应基层治理各类实践,实现政务传达、民情收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基层治理的线上办理。如此,既方便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缩短村民与基层治理之间的距离,又增强基层治理效率,进一步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总之,乡村振兴不仅仅关乎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4]在此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更应以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现代化治理实践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社会发展局面,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乡村基层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其现代化实践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乡村地区在规划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目标、设计具体实践规划并推进实践进程时,都应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重要地位,确保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全部朝着乡村振兴目标前进,以此展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性作用,也为基层治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乡村基层治理应具备创新意识,以创新激活主体力量,变革基层治理实践模式,带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现代化实践全面增强治理实效,不断焕发时代生机、彰显现代化价值,进而为乡村振兴营造多元参与、协同共进且经济基础较强、文化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