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研究

2024-06-09李芳韵丁宇

中国军转民 2024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李芳韵 丁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共同命运的心理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对国家安全与治理,对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内在要求

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情况下,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更加凸显。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观念起到核心引领作用,深刻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共同利益价值对意识形态整合凝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稳定。意识形态是国家安全核心,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是构建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安全的精神屏障,对国家整体安全有着渗透性影响和全局性作用。坚定共同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就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国家安全精神屏障,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阻遏敌对意识形态渗透。

(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是政治思想的时代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思想政治基础,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能有效凝聚共识调和矛盾,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调节社会心态,形成社会治理的庞大合力,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是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应然之举

近年来,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斗争、病毒疫情反复冲击、局部战争持续、经贸摩擦不断、地缘政治深刻变化,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复兴,垄断势力抬头,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内全面改革深入推进下市场主体竞争加剧、经济利益诉求多样化,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换,解决表层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问题越多、矛盾越大,越需要团结和稳定。在思想上认同各族群众是一个共同体,困难责任共担、利益共创共享,才能在诸多问题上站在同一立场而不是对立面。

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目标任务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基本要求,从国家、社会、学校、行业四个方面进行价值观教育强化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精神文明、创作生产传播文化产品过程中的引领指导作用,推动共同体意识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要“推进引导与规范相统一的引领模式,注重话语构建的有效性提升,增强引领理念的时代关切,并做好实践路径的创新完善和法治保障的夯实”[1]。要结合各个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宣传阐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效转化为思想共识、行为自觉,使共同体更加稳定,充满生机活力。

(二)以“五个认同”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要以“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2]为主要内容。国家是由民族组成的,是具有同一性的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是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中逐渐合一的各民族凝聚的整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最牢固的基础,唤起共同记忆,弥合隔阂,促进团结融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全民族的命运,“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

(三)以树立正确“五观”为主要目标

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具体目标。树立正确国家观,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强化国家认同的整体思维和大局意识。树立正确历史观,要坚定历史自信,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树立正确民族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坚决抵制民族分裂。要树立正确文化观,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和全部中华文化是一体统一的,要在独特性和共性中、多样性和统一性中互鉴共进。树立正确宗教观,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坚持宗教中国化。

(四)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要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和价值认同都需要以教育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贯穿个体生命始终的教育事业。要形成常态化教育宣传机制,结合新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拓宽教育对象覆盖面,创新教育形式、载体、内容,深入开展全面、系统、持续的教育活动,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深刻认知多民族国情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促进各族人民情感交流共通,彼此认知认同。

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实践进路

(一)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信念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信念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础,群众有辛福感才会产生和增强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制度承载着意识形态立场和价值,是意识形态具体实际表现,通过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而塑造其思想观念,在实现权益和保障利益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政治意识。要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利益权益,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政治权益的合理诉求,以客观需要的满足增强主观感受,进而产生信任支持和共同体认同意识。

(二)提升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水平,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知为行动的先导,认知水平决定行为的方向和效果。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会造成行为的缺失或偏差。思想政治理论要与实践紧密联结,人民群众要充分认识、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切实运用和践行,提高对意识形态的领悟力和判断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是先进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反映群众利益,直面时代的现实问题,它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决定了其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可能性,也正因此才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凝聚力。要提高群众政治生活参与率,培育群众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发挥政治文化的滋养净化内心作用。

(三)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

“想要建构真善美的、共同的好生活并能够持久长远地保有这种生活,就离不开这些具有道德伦理规范和信仰性质的中国价值信念”[5]。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逻辑,避免意识形态内在属性遮蔽带来的意义断裂和危机,结合群众实际和社会现实,克服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着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空间构建各族群众的价值认同。要突破工作方式的宣教性,深化意识形态工作现实性,不停留于“高大上”的说教,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将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生活化,消除政治抽象性带来的距离感、陌生感,杜绝以指导性内容代替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践内容,构建有效力有意义的认同。要突破价值观念的物化性,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性,促进各族群众的价值理性塑造,形成坚定的共同价值信仰。

(四)提高各族群众行为实践自觉性,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的信仰”[6]。只有信仰坚定,才能有完全的自觉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是思想精神与实践行动的互动统一,单纯的理论灌输无法达到恒久认同的效果,需要提高各族群众思想认同和行动践行的自觉性。自觉性源于责任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要增强意识形态敏感度,筑牢意识形态思想防线,提高对其他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克服去意识形态倾向,以主体自觉准确把握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要深刻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尊重差异尊重信仰,求大同求共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