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印象:茶乡百年荣光,续写不老传奇
2024-06-08闻彦
闻彦
时隔四年,再访坦洋,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茶园层层叠翠,一湾溪水绕村而过。天后神宫、风雨廊桥、茶栈茶场、茶商宅邸、土筑碉楼、宗族祠堂等丰富多元且与茶文化相关的古建遗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以焕新的姿态续写老茶乡的不老传奇。
古老茶乡的不老记忆
坦洋村口,碉楼巍巍,墙上镌刻着“中国·坦洋”的字样。广场上,一个硕大、标着“坦洋工夫”的茶壶、五只古色古香的茶杯,镶嵌于桂花溪畔。
时光流转,回溯百年。那时,坦洋村因坦洋工夫茶而名扬四海。海外游子,只需在信封上轻轻写下“中国-坦洋”,无论身处何方,那封信都能准确无误地抵达这片土地。
清溪之上,那座历经风雨的真武廊桥映入眼帘,它横架水面,气势端庄,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桥上的对联“坦洋十景一屏障,武帝桥跨两县界”诉说着它的古老与传奇。
真武廊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内设有神龛,供奉真武大帝以镇水患,也是村民祈福之地。清咸丰年间,坦洋工夫茶的创始人之一施光凌曾牵头重修此桥。昔日,它是福安通往寿宁的重要通道,坦洋工夫茶便是通过桥下的水路运往欧洲,让世界人民品味到了这份独特的韵味。
桥边两块大石引人注目,一块镌刻着张天福老先生所书的“坦洋工夫发祥地”,另一块则是骆少君所题的“工夫红茶甲天下”。这两块大石,宛如坦洋村的灵魂,成为这座古老村庄的辉煌印记。
站在桥上,坦洋村的美景尽收眼底。静谧的古村落褪去了昔日的喧嚣与繁华,然而,那些蜿蜒曲折、深邃幽长的古道,以及一栋栋青砖黛瓦、古朴典雅的古民居,却如同一部部历史的长卷,诉说着这里不平凡的往事。
清人郭苹野曾在《坦洋村记》里赞誉坦洋村:“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阗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在坦洋村周围的茶山上走走,茶园延绵起伏,即使是冬天也绿意盎然。坦洋村的辉煌,不仅在于它的红茶贸易史,更在于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吴步云、施长、胡兆江等一批纵横商界、叱咤风云的闽人茶商。
漫步在坦洋村的老街上,街边大小茶行十余家,偶尔有满载茶叶的小货车穿梭而过。这一切仿佛让人回到了往日熙熙攘攘的茶市盛景之中。分支的小巷里,石板路上青苔遍布,随意走走都能看到一些清代建筑风格的老宅。这些老宅互相紧挨着,在参天大树的掩映下显得清幽寂静。虽然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但那份昔日的繁华依旧可辨。
此时,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在这样的一个纯原生态的古村中,仿佛就像徘徊在戴望舒的《雨巷》中一样,显得那么诗意又那么可人。
古建筑焕发百年荣光
如今的坦洋村,保留着二十余座见证历史的古建筑,其中不乏坦洋茶商故宅。它们是传统村落的瑰宝,也是坦洋文化的传承之地。
在福安,产茶、制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年间,至宋代福安已成为福建主要产茶县之一,明清时期茶产业已初具规模。坦洋工夫问世前,坦洋村主产烘青绿茶。坦洋早期的茶商有胡姓、施姓、王姓、吴姓和郭姓等,那时候所制作的是用村内桂香山上的桂花窨出的“桂香茶”,通过水运通达广州,销往海外市场。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施氏、胡氏创制了坦洋工夫红茶,名声大噪,畅销西欧。1915年,荣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据《福安县志》记载,20世纪初,在坦洋工夫最隆盛的时期里,短短1公里的坦洋街上,茶行高达36家,各种货栈鳞次栉比,经济繁荣昌盛。
以茶起家的家族,建起了祠堂和宅院,施氏大院,就是目前坦洋村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850年,施氏宗祠由坦洋工夫红茶创始人之一的施光凌牵头率族人建设,以徽派建筑为特色,面积590m2,坐东朝西。它坐落在苍翠的竹林之下雄伟气派。青石砌成的门牌庄重而雄伟,“武魁”二字苍劲有力,彰显了大宅曾经的主人——中英茶叶贸易开拓者、丰泰隆茶行主人施光凌的显赫身份。
沿着石阶往上走,进入施氏大院。宅群蜿蜒而上由四大庭院组成,最高处为茶楼,是整个施氏大院的点睛之笔。如今,茶楼作为坦洋工夫历史文化展示馆使用,展示着制茶设备、器具、茶票、银票、清末民初外文广告、照片、文献等文物。
与祠堂宅院并起的坦洋村地标建筑还有大名鼎鼎的横楼。建筑体既保留了原有茶叶加工厂的格局,又复原了当年的萎凋室、发酵房、烘焙室、仓库等场景,生动地展示了横楼百年茶叶贸易文化。
与施光凌齐名的另一位坦洋工夫红茶创始人是胡福四。胡家建筑群在坦洋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循深巷缓缓前行,一幢黑石砌筑、楼檐有柔美线条的院落扑入眼帘。百余年的房屋,茶香已浸透其中,成为老厝的味道,是名副其实的茶厝。
曾几何时,繁盛的茶叶贸易使坦洋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坦洋村的人丁就有五千多。继黄、胡、朱、施等族姓之后,到坦洋迁居的人们络绎不绝,随着坦洋工夫的崛起,来这里谋生的人与日俱增,使得这个数百户人家的村子,姓氏多达六十余个。
在施家府邸的东边是由当地茶商捐资兴建的天后宫妈祖庙。庙里供奉着湄洲妈祖娘娘的金身,寄托了当年乡民们对坦洋工夫茶顺利通过水路销往海外的慰籍之情。
除了真武廊桥、施家府邸、横楼和天后宫,坦洋村里还有其它不少标志性古建筑群如炮楼、王家建筑群和胡家建筑群等。胡家建筑群位于天后宫附近,是坦洋工夫创始人之一胡兆江后人所造,由两个炮楼和多处大院构成。其整体布局犹如堡垒厚墙刀枪不入固若金汤。核心地带还有秘密水井、粮仓、弹药库,据悉是昔日衙门的茶税局。
“坦洋工夫”富民显功夫
数百年来,坦洋村的命运始终与坦洋工夫茶捆绑在一起,在历史的沉浮中演绎着它的发展史。在我们此番探访中,感受最深的是这个村庄正以全新的面貌努力复兴“坦洋工夫”的百年榮光。当代以来,坦洋工夫红茶并没有成为一段历史遗产,尘封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一叶茶,富了一方百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进入新世纪,福安市委、市政府加大品牌扶持力度,重振坦洋工夫的雄风。在保证量质齐升的前提下,对鲜叶原料、制作工艺上进行了创新。昔日的创新,今天的传统。正如曾经的坦洋工夫一样,花果香型红茶亦是福安的首创。这是对传统经典的致敬,也是传承与发展。
由于坦洋村所在社口镇也是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之所在地。从2004年起,福安除栽植菜茶外,从茶科所引入了金牡丹、丹桂、金观音、黄观音等新品种。这些新秀的入列,打破了茶类的界限,诞生了花果香型坦洋工夫。而且,在制作上也巧妙地融入了摇青工艺。
老“功夫”,新“功夫”,分别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品质风格。前者内敛质朴、中规中矩,后者张扬华丽、时尚新潮。它们美美与共,让坦洋工夫这一百年历史名茶绽放在世界红茶的“花花世界”里。
守望传统,薪火传承。从2006年起,福安市连续举办了17届坦洋工夫斗茶展示会和制茶技能大赛。2019年7月13日,坦洋工夫茶非遺技艺传习所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茶场揭牌成立。2021年6月,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茶业正成为福安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目前,全市茶园面积30万亩,茶叶总产量2.81万吨,毛茶产值21.2亿元,茶业全产业链产值110亿元,2023年,坦洋工夫品牌价值达48.6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0%来自茶业。近年来,福安市不断加大投入,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预算资金3000多万元,打造坦洋工夫品牌,大力发展茶产业。2015年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2019年“鸟巢·坦洋工夫”大茶饼入驻北京奥林匹克塔。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以及《那山那海》《连家船民的美好生活》等热播电视剧宣传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品牌打造,捷报频传。2023年春节,坦洋工夫品牌入驻上海中心、闪耀上海之巅;全国农垦产业(茶业)发展示范交流活动在福安召开;福安坦洋工夫红茶上榜“2023大众喜爱的中国茶品牌”“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二十强、入选《2023茶企品牌建设优秀案例集》;“五一”期间,全市接待茶旅游客10多万人次;5月21日“国际茶日”当天,摩洛哥王国卡萨布兰卡坦洋工夫推广中心挂牌运营。
现在在坦洋村,人们还将古老的制茶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科技农业设施落户茶园当中,实现5G、智能化、云服务等技术,大力提升了坦洋工夫红茶的茶园质量。
下一步,坦洋村将倾力打造“三茶”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中国红茶交易中心、全国区域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三个新高地,书写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落实“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