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06-08邓斯雨王展鹏

中国成人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化

◎邓斯雨 王展鹏

202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024 年1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做出阐释:“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2024 年3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自2023 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又一次聚焦,再到这次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作出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出了详尽阐述,为指导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引领。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演进和演化而来的,这一新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1]。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数字时代下生产力范式转变的重要表征,代表了生产力在数字化领域的新形态,标志着生产力演进的新阶段。数字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信息化、数据化在各行各业应用的具体体现。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数字新质生产力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使得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组合和运用更加高效、智能化。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在于技术和数据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了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下,传统生产力被赋予了新的动力和形态,推动着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优化。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和效率,通过数字技术的力量推动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具体来说,数字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创新为驱动,依托高度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技术,实现了“劳动者+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这“三位一体”数字化的融合,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究而言之,数字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以数字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为主导的全新生产力样态。“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4]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6]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数字化浪潮席卷、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国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数字新质生产力客观上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引擎和持续动力。

已有相关研究报告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等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为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驱动乡村振兴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渗透程度越来越深,生产力的数字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超出了农业生产,还涵盖了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因此,需要更加关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以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机制。为此,本文分析了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揭示了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相互耦合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在地化数字人才队伍,加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为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

一、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

作为生产力在数字时代的重要“变体”,数字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数字新质生产力凭借其优势赋利于农民收入、赋智于数字乡村、赋能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智慧数字乡村建设以及农业和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地区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赋利: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首先,精确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借助传感器、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和其他先进技术,农民能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环境指标,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其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帮助农民搭建了数字商务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等形式,从原产地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弥补了传统农产品营销的“短板”,建立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为农民创造了更大的销售效率和利润空间。再次,农业技术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不仅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数字化的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催生了相关的农业技术服务产业链。随着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化,包括农业信息咨询、农业机械租赁、农产品加工等。这些服务的提供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还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赋智:构建智慧数字乡村

数字应用体系的建设拓宽了数字化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维度,推动传统乡村向智慧数字乡村转型。首先,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智慧数字乡村发展的基石。宽带网络、智能物联网设施、数字化农业设备等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产生活条件。宽带网络的覆盖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更多的农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开展远程办公、在线学习和电子商务等活动。智能物联网设施的推广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数字化农业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提高了农民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环节的操作和管理效率,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其次,“互联网+ 教育”“互联网+ 医疗健康”“互联网+ 交通出行”等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智慧化和现代化的构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通过整合先进的教育技术,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智能医疗设备和远程医疗系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健康服务;智能交通系统则改善了乡村交通状况,疏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交通效率。再次,智慧数字乡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最后,通过开展数字技术培训和普及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参与到智慧数字乡村的建设中来,共同分享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福祉。

(三)赋能: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启了“互联网+ 政务服务”的时代,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数字翅膀”。首先,数字平台的搭建为农民提供了一系列便捷服务,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信息壁垒”和“数字孤岛”等问题。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全国各省级单位现已推出统一的政务平台和配套的手机APP 便民终端,这些平台和终端在乡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河南省的“豫事办”、山东省的“爱山东”、甘肃省的“甘快办”等,聚焦社保、医保、卫健、公安、民政等民生领域,成为乡村居民日常使用的应用程序。以“豫事办”为例,“截至2022 年年底,‘豫事办’上线5699 个事项,分别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07.6%、142.5%”[7],每日超过两百万人选择通过“豫事办”办理相关业务,注册用户已超过7530万人,占比达到河南省总人口的75%。其次,数字治理机制的变革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数字解决方案。例如,浙江省以“整体智治、唯实唯先”为核心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质,驱动政府转型驶入快车道,全方位重塑与再造政府组织、政务流程、行政审批、政民互动等体制机制。通过对政务管理进行全面数字化改造,乡村政府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在线化、自动化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了繁琐的手续和时间成本,方便了群众办事的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能,将数字政府延伸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二、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逻辑

数字新质生产力和乡村振兴的协同作用耦合成一个完整系统,为完成任何单一体系或不完全体系无法完成的任务提供了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8]。“乡村‘五大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脉相承”[9],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不仅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数字人才队伍的培养、乡村文化业态的繁荣、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乡村组织形式的优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五位一体”式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一)耦合产业振兴:数字技术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动力。“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10]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而作出的重要论断。因此,乡村振兴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利用“数字技术+”纵向培育乡村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环节,展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特色,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信任度,促进“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6]的发展。同时,“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6]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精准配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快节奏生活的消费需求。其二,利用“数字技术+”横向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乡村产业之间形成了新的联动和融合模式,乡村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和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乡村产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与创新。不同产业之间共享资源、市场和技术,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以水田坝乡为例,该乡“采用‘龙头企业+ 智慧生态农场+ 智能化加工厂’的模式,将果园自然生态信息、树体果实生理发育信息、工厂生产加工信息、物流及市场销售信息等渗透到柑橘产业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不断突破产业边界壁垒以延伸产业链”[11]。

(二)耦合人才振兴:数字人才助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和发展保障。“为更好提振乡村振兴发展效能,须协同发力,建设数字技术人才队伍,激活乡村人才‘引擎’。”[12]乡村振兴应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针对乡村人才振兴所面临的人才管理、人才结构、人才培养等多重制约因素,深入了解乡村人才的需求和特点,加强对乡村人才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多层次、多样化、在地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地区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数字人才具有数字化技能、创新意识和对新兴科技的敏感度,对此,他们依托物联网、5G 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工具,与传统农业相适配,开发智能农业设备,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优化农业生产流程,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农业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阶段。此外,本土农民数字化是提升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又一要义。本土农民数字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了解当地的土地和资源情况,具备丰富的农业经验。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本土资源,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本土农民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满足了他们适应新技术、加速职业转换和身份转型的现实需要,推动了“农业+”的多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同时也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为乡村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三)耦合文化振兴:数字文化繁荣乡村文化业态

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创新与繁荣的内生动力源泉。在数字媒介广泛应用的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成为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借助数字化手段,我们得以全面记录和重现乡村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以游戏科学公司制作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PBRMAX 技术团队借助引擎技术和PBR 材质、流程的运用,通过对重庆大足石刻遗址的多次实地考察、测量,采集了石壁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再由制作团队进行三维数字模型构建和虚拟贴图制作,最终以3D 模型的形式让中华古典石刻在虚拟世界中重现,使传统历史文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得到了新生。同时,数字化手段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短视频在赋能乡村旅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被看见的力量”使得一些长期未受关注的偏远景点得以进入旅游爱好者的视野。一方面,短视频生动展示了乡村的美景、美食和风土人情,引发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深入体验的愿望,从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土特产品等的销售,促进了三产融合,推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短视频的传播让大众关注到一些偏远乡村地区的工艺和文化习俗,为这些乡村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机遇,推动了就业增长,同时也有助于保留、延续和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耦合生态振兴:数字生态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生态振兴是乡村生态环境宜居的内在要求。科技本身并非是导致自然损害的根源,相反,它是消弭生态危机、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途径。数字化生产力的应用能够为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路径,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首先,数字化技术能够协助监测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使用。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土壤质量、水质和空气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其次,数字化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精准农业技术和数据分析使农民能更好地管理土地和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再次,数字化技术还推动了乡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通过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种转向可再生能源的举措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最后,数字化技术促进了乡村旅游和文化传承。通过数字媒介展示和传播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并增加乡村的收入,推动生态产业的兴起,从而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五)耦合组织振兴:数字治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了组织振兴的发展目标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14]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优化乡村组织形式、搭建数字化平台和信息化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从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并推动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首先,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乡村社区服务平台、农业合作社、数字化农业园区等新型组织形式,提升了乡村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其次,数字化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乡村基层党组织更好地管理和组织居民,实现信息共享和决策协同。通过建设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乡村资源、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监督和评估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再次,数字化技术可以改善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通过建设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实现乡村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提供,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最后,数字治理还可以促进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建设数字化社会组织管理平台,加强对乡村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完善化。“乡村社会的发展终究要靠本土内生发展力量,外部力量‘输血式’的扶持并不可持续,在乡村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为乡村内生力量的发展提供支持。”[15]

三、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数字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数字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动力引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加速了现代产业要素与传统乡村产业的融合,有助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与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乡村振兴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专业化人才匮乏、产业融合不足、数字治理水平不高等多重困境。因此,乡村振兴要发挥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多措并举,积极应对挑战。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16]。“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是共性问题,建设数字乡村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农村数字化既要推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等传统硬件建设,更要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在农村布局,打通城乡‘数字隔阂’”[17]。一方面要推动电力、通信、交通等传统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提高网络带宽和稳定性,确保农村地区能够畅通地接入互联网。另一方面要加强城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让农村居民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的数字资源,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城市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包括大数据库、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应用,而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共享这些资源来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城乡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和机制,促进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同时,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数字技术培训和教育,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需求的数字学习资源,提高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和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二)打造在地化数字人才队伍

培养在地化数字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地化包含着依托生态空间形成的多样性、可能性和包容性,既是一种在地物质空间的载体,也是基于成员生存权利的多元主体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新生产力要素的整合开发要回嵌到在地化的自然及社会之中。”[18]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农村地区也需要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人才来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6]乡村振兴要求农业产业人才不再限于特定产业或专业领域,“而是对既掌握数字信息技术同时又对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的亟须”[19]。因此,农业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传统的单一型发展向“数字+ 农业生产经营知识”复合型发展转变,培训内容应贯穿整个产业链,特别是要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同时,在地化数字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包括培训本土农民,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提升他们的数字技术能力,增强他们在数字化农业中的参与度和能动性,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至关重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培训计划应灵活、实用,并与当地农业产业紧密结合。通过为农民提供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培训,教授数字农业技术,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和成功经验分享,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加速乡村产业升级与转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因此,必须以数字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其一,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通过加强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和包装等环节,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品的供应链,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与超市、餐饮企业等的合作,确保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其二,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通过建立供应链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可信任的追溯系统,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或使用手机APP,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原产地和质量检测结果等信息,从而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度。其三,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除了传统的加工方式,还可以发展农产品的特色加工业,如精深加工、有机加工、功能性加工等特色加工方式,以满足广大消费者日趋健康、环保的多样需求。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和推广,在农村旅游景区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或是与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提供农产品的特色餐饮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乡村治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支撑。首先,数字化乡村治理要进一步推动“互联网+ 政务服务”的延伸覆盖。政府机构应加大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和系统,实现政务服务的线上化、便捷化和高效化。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办理各类证照、查询政策信息、参与决策等,提升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其次,乡村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探索出更多适应自身特点和需求的治理模式,催生出乡村数字化治理新模式。例如,通过建设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和监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数字化乡村治理还应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再次,不断增强乡村的智慧应急能力。数字技术的应用要使乡村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方面具备更加及时、有效的应对能力。例如,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气象、水文等信息,预警灾害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乡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数字化乡村治理还应提升乡村应急救援的能力,通过建设智能化的救援系统和资源调度平台,提高救援效率和准确性。最后,信息化要成为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支撑。信息化的推进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通过建设数字化数据平台和应用,实现对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全面监测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信息化还应促进乡村居民的参与和共治,通过建设数字化的社区平台和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实现治理的民主化和多元化。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数字化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数字化制胜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