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职业大学转型中的困厄与应对
2024-06-08徐诺火婧陶爱萍
◎徐诺 火婧 陶爱萍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代,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是否可能,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密切关注的课题。故而,进行高水平高职院校向中国特色职业大学转型的动力学分析,厘清高职院校转型内在逻辑与外部动力,将为相关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转型的探索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职业大学、一流职业教育不断深入人心,高水平职业学院向中国特色职业大学转型的方向探索、架构搭建与内涵提升构成了高水平职业大学建设的内在动力(主要政策梳理见表1)。
(一)高水平职业大学转型的方向探索(2014 年之前)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不断积淀,逐步调整,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史。但历史的延续并非单纯重复过去,而是与时俱进、接续前行,在创新和进步中完成对历史的超越。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快速发展。如,2004 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今后的重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要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1]。这是新千年以来,国家层面首次系统筹划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其方向。随后,关于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研究与文件陆续发布,顶层设计逐渐清晰。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将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上,进一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2]。启动了被社会称为“高职211”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一些高职院校相继提出了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随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稳步推进,分年度、分步骤实施,在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转型的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发布,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规划。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3]。至此,高等职业院校转型与发展的线索逐渐清晰。
(二)高水平职业大学转型的架构搭建(2014 年—2018 年)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技术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在国家关切与社会关注中不断发酵,思路逐渐明晰。2014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中提出了“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的建设任务[4]。2014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到2020 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5]。这一文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转型有着指导性的意义。2014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发展做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同年年底,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又一次将“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明确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与专业建设更加重视。2015 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系统搭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架构,并进入全面发展和内涵建设阶段,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 年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转型进入快车道、步入内涵式发展时期。
(三)高水平职业大学转型的内涵提升(2019 年—至今)
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提出“力争经过5—10 年左右的努力,使职业教育基本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职教20 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二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求各地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山东省率先响应这一号召,2020 年1 月教育部和山东省联合发布《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简称《高地意见》),在山东省先行先试“职教高考”制度,全面构建并打通从中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夏季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格局,形成职教、普教并行,一流职业大学与一流普通大学齐驱的双车道、立体式培养模式。该文件还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6]。2019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019 年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函〔2019〕14 号),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共197 所学校入选,其中高水平学校56 所,高水平专业群141个。“双高计划”作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先手棋,已经迈出实质性的一步[7]。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推动下,高水平职业大学的步伐更为坚定,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化发展更为稳健。
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转型的困厄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和办学方针的逐步细化,高等职业学校向中国特色职业大学转型变得更为紧迫,急速转型带来的困厄是多方面的,既有办学层次提升带来的结构调整难题,也有办学规模扩大带来的格局重构困难,既有专业建设转变中的方向迷失,综合改革带来的“空中停车”隐忧,也有外力推动带来的“范式强加”效应。
(一)办学规模扩大带来的资源分配压力
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多培养一般技术、技能人才之中。近年来,国家极为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大国工匠的价值,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学校的招生力度,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缩小。高考“二元制”模式逐渐成熟,人才培养“双轨制”思路逐渐清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发展得到保障。所以,社会各界一致赞同当前的职业教育政策,认为此举不仅能缓解教育供求矛盾、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维护社会正义、促进教育公平,还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及充分的高端技能人才供给[8]。当然,在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学校的资源分配、教学管理等会面临新的压力。
(二)办学层次提升带来的结构调整难题
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未构成“双轨”并进发展的势头,而是“双层”发展的现实。近年来,高职院校“升本”势头较快,有着与普通高等学校提升办学层次一样的冲动,甚至受利好政策刺激,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来的“政策困境”与“体系制约”内涵发生变化。职业院校升级为职业大学甚至逐渐打通研究生教育,并非简单的学历、学位层次的变化,这将在学校办学目标、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升级和重构。
(三)专业建设转变中的方向迷失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不甚理想,专业力量不强,专业性低,强大的职业技术需求尚未很好地转化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资源和动力。进一步,这种困境也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高。所以,意欲建设属于中国特色的职业大学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扩大招生规模和提升办学层次上,根本任务或关键环节是彻底改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将职业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现现代化情境下的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然而,高职院校专业组织的结构性变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及专业组织调整,如淡化专业和打破专业组织的实体化,以及与专业有关的课程、评价机制的调整;二是专业的链式发展,如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一体化建设和构建“专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在这些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专业建设中的方向迷失问题较为严重。
(四)外力推动带来的“范式强加”效应
在心理学、教育学中,“范式”一词已经为人熟知,其基本意思即“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由特定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范式。职业教育改革多是带着美好的图景与期待推进的,这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去检验。
(五)综合改革带来的“空中停车”隐忧
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并非局部范围的改革,而是全方位的提升与革新,需要全面综合的改革作为支撑。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在改革的高位出现动力不足、后劲乏力等高原现象将不可避免,也可能会出现“空中停车”隐忧。它与普通的“抛锚”不同,不是原地等待救援,或后退一些,寻求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空中停车”将面对的是生死考验。故而,高职院校的改革不是一拥而上、一呼百应所能解决的,这一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非常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寻求高职院校改革与转型的多重动力,摆脱对单一引擎或单一动力的依赖,寻求多元的、多方位的力量保障是学校安全转型的必要条件。
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转型的保障
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向高水平大学转型已经有明确的方向,也评估了转型中的困境。今后,将在办学导向、发展起点、办学重心、推进机制与合作机制等方面保障高水平特色职业大学的实现。
(一)以“四个服务”为导向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明确要求[9]。这要求高等职业领域,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向中国特色高等职业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牢记“四个服务”,以之为导向、为准绳,变革办学理念、办学方法。
第一,以“四个服务”为导向,改革职业大学的办学理论。一是要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办学资金,开展教学改革,彻底改变职业教育在国内低认可度的情形。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转变高职院校知识传授的格局,向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方向改革。三是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培养相应的技术型和研发型人才。
第二,以“四个服务”为导向,改革职业大学的办学体制。一是抓住机遇、加强合作,探索办学多元化道路。中国特色职业大学应该摒弃以往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区域分工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成长;还应该积极联系周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二是灵活办学、自主办学,在职业大学的发展中展现自身独有的灵活性、地方性、职业性和多样性。三是完善加强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为社会技能型人才提供学历提升的便利。
第三,以“四个服务”为导向,深化职业大学的教学改革。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建设,三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二)以“三大建设”为起点
在此,我们将“三大建设”界定为专业群建设、教学质量建设与运行机制建设。中国特色职业大学的建设离不开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支持,由此形成错位发展、百花齐放的格局才会成为可能。第一,职业大学的转型中应该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尤其是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与趋势 “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紧紧围绕特色专业群建设,完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能够对接产业、引领产业、扩大产业的专业群。一般而言,职业大学应该打造不少于3 个优势专业群,并以此带动校内其他专业群和其他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第二,职业大学应该以专业群为核心打造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遴选、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师若干名,构建层级化的教师队伍。第三,以专业群为核心构建新型学校治理体系。可以将专业群建设与提高院校治理能力有机结合,进行专业整合、团队优化、设备共享等,优化二级院系设置,探索学校的“大部制”管理体制改革,并制定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以“四个融合”为中心
中国特色职业大学的职业应该紧紧围绕“五个融合”探索生长点,寻找发力点。教育首先要面向社会,做到“产教融合”。相关高校需要深刻领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要求,并严格落实该项任务,联合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如建立新型的合作办学机制,打通人才培养渠道,建立育人共同体,建设多维合作办学体系等。中国特色职业大学的发展需要开展“教学与研究的深度融合”[10]。将来的职业大学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技术,同时也将是一名研究人员,高职院校教师正处于传统教师角色向教师和研究者的“双师角色”转换。这需要教师正确处理专业与博学的关系,学会结合教学需求确定科研题目,学会利用科研成果为教育教学服务,力求做到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借助研究成果为教学服务,将科研动力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动能等。特色高等职业大学的建设问题需要“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随着线上教学大规模铺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将成为常态。当然,各种融合为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四)以“三级推进”为机制
中国特色职业大学的建设需要社会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协同推进,也离不开高职院校的自我觉醒、自我革新与自我推进。所以,本研究认为国家力量主导、社会力量介入与学校自身革新可以视为高等职业大学建设的“三级推进”机制,是其健康、快速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前,高职院校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开展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并逐步向中特色职业大学转型。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需求为抓手,扎根中国大地、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助力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11]。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转型的时代机遇与改革困境并存,范式变革带来心理与行为的张力并存。所以,在宏大叙事之外,还要在细微之处探索学校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可行方案,并及时寻找最优的策略。
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转型的路径探索
通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的现状来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转型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现代化学校治理体系、高标准的办学目标体系、完善的教学保障措施、科学的教学运行保障和评价系统、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体系、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等。
(一)构建职业教育“技能型”与“研究型”的新生态
近年来,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按照“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要求,对已被统计为“双师型”教师的教师,进行重新评估和确认。严格按照国务院“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引导专业教师开展“对接教学”,将教学、育人作为第一任务。构建“双师型”教师梯次、层级发展的制度。如将“双师型”教师分成三个层次:准双师型(低级)以“助理讲师职称加高级技工职业资格”的群体为主,双师型(中级)以“讲师加技师”为主,双高师型(高级)由“高级讲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高级技师资格”,按照劳动量和级别系数进行绩效激励。
(二)围绕职业教育“三高”打造职业大学新特色
彰显中国特色职业大学的特质,需围绕“三高”打造职业大学新形象。一是职业教育高起点,二是育人成效高质量,三是社会服务高水平。首先,原有职业教育层次较低,大部分的教育教学只能满足技术技能型的工作岗位,难以适应尤其是引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要求,职业大学的转型就是要在根本上转变这一颓势,对职业教育层次进行质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原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等发生重大改变,培养知识型技术技能教育开始显现,培养更加符合新时代人力资源需求的、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可能。当前的高等职业大学建设仍旧需要围绕“学生中心”,想方设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如学生职业知识的丰富、职业技能的掌握、学生价值判断的提升、学生职业理想的改造等。
(三)打破“孤岛”境况,构建职业教育“四维一体”新系统
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向职业大学转型中应该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政府、学校、企业与社会“四维一体”学校现代化治理系统[12]。政府、学校、企业与社会之间将建立新型关系,并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企业深度参与、社会广泛关注的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如,相关部门应该侧重人力资源规划,丰富人才市场信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设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新型人力资源平台等;有些学校则要顺势调整专业计划,优化专业组织,增设硕士甚至博士授权点,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需求企业应该通过人才需求信息,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校企合作项目的延展和深化,发挥其导向与激励作用;社会主体要将前沿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政府、高校及企业,形成四维联动机制。基于此,构建“四维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四)探索职业教育转轨、升级的新方案
高职院校向特色职业大学转型的基调已定,最大的困难是探索转型的路径、转型的办法[13]。“职教20条”指出,力争经过5—10 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达到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变,形成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中国特色职业大学的发展之路将是曲折与漫长的,需要丰富的实践积累与深入的科学研究,并将之有效融合。所以,中国特色高等职业大学有统一目标,但没有固定套路,也没有固定模式,各大学要探索特色高水平职业大学的独特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模式、新范式,开拓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