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财经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

2024-06-08马国焘宁小花姜尚峰

中国成人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财经经济社会高质量

◎马国焘 宁小花 姜尚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统筹安排、一并部署,同时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驱动”三大战略,这是党对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揭示,也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彰显了教育是影响国家未来的战略性事业[1]。 2023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处于同频共振、携手同行的状态,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对世界教育和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立足新发展阶段,高等财经教育应如何顺应新时代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回应教育强国之需,积极担负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和责任,以高质量财经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财经类高校面临的重要命题。

一、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新背景

(一)新技术革命对高等财经教育带来新挑战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价值理念。毋庸置疑,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为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更提出了新挑战。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面改写传统财经领域的版图,随着传统财经业务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财经新产业、新业态,同时产生了新的财经人才需求和定位,传统财经领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财经专业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高等财经教育建设面临全方位的深刻变革需求。

(二)国内外发展新格局催生了高等财经教育新使命

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建设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作出科学分析,并对其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作出研究解答。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下,迫切需要财经高校根植中国实践,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追踪经济发展问题前沿,不断加强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加强,同时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格局多极化更加明显、全球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中心呈现多元化,等等。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针对国际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发出中国声音,提出解决人类共同经济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亦是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三)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对财经教育提出新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办学理念、供给模式和运作机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 年的研究报告中就指出,全球高等教育正呈现出“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信息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所说,世界在变,高等教育不得不变,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3]。面对国际科技竞争的日益增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数量规模的外延发展,进入到以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发展新阶段,国家也开启了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作为高等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财经类高校亟需积极应变、求变,主动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通过财经教育改革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促进高等财经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高等财经教育现代化步伐[4],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高等财经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高等财经教育机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建设者,应基于大学重要职能,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培养拔尖创新财经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于提升全球竞争力、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以及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只有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才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进而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服务。放眼全球,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对高层次、高素质的拔尖创新财经人才自然也有着强烈的需求。高等财经教育应主动适应现代经济问题复杂化、知识应用综合化及知识创新常态化的要求,根据新时代对财经人才的新需求和新定位,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探索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财经人才培养方式,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二)高格局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科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国家需求为根本目标,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对于财经类高校来说,科学研究成果虽不一定能够在第一时间转化成生产力,但是在这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对努力回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财经教育应重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跨学科研究,推动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产业转型需求相适应,力争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学路径,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贡献。

(三)高水平提供社会重大问题解决方案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既要扎实开展科学研究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这就需要高校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6]。对于财经教育领域来说,就是要全面整合资源,探索建立新型智库体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新发展阶段重大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研究,提出高水平的解决方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理论保证和有力智力支持。

三、高等财经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等财经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财经高校作为高等财经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力量,在教育强国征程中,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育报国使命,主动融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局中,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并形成财经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有效供给、精准供给、创新供给的良好格局。

(一)以数字化为引擎,打造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最重要供给者,也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的最主要支撑者。高质量培养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提升人民获得感的重要举措。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高等财经教育应肩负起时代责任,立足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职能,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信息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高质量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特区的辐射带动,着力培养能够扎根中国大地且具有开阔国际视野,掌握扎实的财经学科理论和数据科学基础,具有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高水平一流财经人才。

一方面,应积极回应时代要求,以制度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以服务需求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施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以培养“卓越求实”人才为目标的硕士生教育和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博士生教育,打造“五育并举、贯通融合、提质拔尖”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夯实基础、尊重个性、注重供给、突出选择、增强开放”的基本思路,系统推进通专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突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信息化素养和科学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质量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线图。

另一方面,需积极立足社会需求,以组织创新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如有的高校加快推进经济学的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基地建设,旗帜鲜明开展“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有的高校加快与数据科学学科建设强校和有关专业性企业的合作,与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阿里共建实验室等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同时以“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统计学-金融学双学士复合人才项目”“互联网与数字经济”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等各类实验班为先行示范,加快推进跨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积极探索数字经济时代财经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期望能够对接社会需求精准培养高素质财经人才。

(二)以交叉融合为抓手,谋划学科专业结构新布局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单位,兼具知识体系和学术制度双重属性,学科专业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两者的协同建设与治理则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动态优化的基础,学科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则决定了一所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事实上,无论是政府的顶层设计,还是学界的理论研究以及高校层面的实践探索,都已普遍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既能促进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创新,又能促进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中的复杂问题。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应充分把握学科与专业的辩证统一关系和相互建构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知识体系支撑与专业建设的人才资源支撑,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系统谋划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科专业结构新布局。

在学科建设方面,财经类高校可遵循“特色发展”原则,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建设机制,明晰学科建设目标和路径,在提升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主体学科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哲学、数学、信息科技等基础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重视财经学科的前沿边界探索,推动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国家安全、行为经济等彰显财经高校优势与特色、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方向,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综合交叉平台,推动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专业建设方面,财经类高校应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聚焦文科专业发展新内涵,推动传统学科专业更新升级,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改革深度融合,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类各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增设诸如金融科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精算学、供应链管理等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复合型、交叉型专业,探索人文社科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三)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强化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现代高等教育已然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之一,这就要求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知识创新逻辑和社会需求逻辑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技术变革背景下,现代财经领域已逐渐突破原有边界,涉及到科技、安全、伦理、大数据、保险、法律等各行各业,不断催生新的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等财经教育应基于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智库建设、政策咨询和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在科学研究方面,财经类高校应积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鼓励原创、交叉融合、质量为先”的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强化重点引领,在财经行为科学、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智能财务与政务、战略经济与军民融合等领域建设高水平学科创新研究团队。二是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重点战略研究领域,启动重大项目研究支持计划,强化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支撑作用,调动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基础上,注重原创学术思想产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衔接,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做出应有贡献。三是加强科研公共条件平台建设,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依托,持续推进建设诸如国家金融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和财经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和会计与财务研究院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计算经济交叉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数理经济学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类的科研平台,加强构建一体化的前沿交叉学科实验体系,探索财经学科开展工程化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在社会服务方面,财经类高校应积极面向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方面,创新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的中国特色高端智库体系建设。诸如服务中国财政改革实践的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和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服务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等,聚焦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统一,就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重大经济现实问题开展政策研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财经高等教育的智库作用。另一方面,搭建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创新科技园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介、金”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以科技园为核心“政、学、园、企”四级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使大学科技园和科技金融产业园成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出口。二是创新服务地方发展模式。财经高校与多个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异地成立能够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院,比如中央财经大学与广州市黄埔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等,有效整合地方和高校资源,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财经类高校还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西部地区发展。一是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在所定点扶贫县为“实验田”,构建智力引进、调查研究、政策设计与试验、资源嫁接一体化的乡村振兴助力模式,为国家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财经经验”;二是积极对口支援,使高水平财经高校方阵队伍不断扩大,通过助推西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促进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以质量为核心,探索建立特色教育评价新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通过教育评价活动的实施,可以全面关注学校教育发展状况,引导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闭环,进而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为更好服务社会、实现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并明确提出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学生评价的具体举措与改革方向,为高校层面优化组织内部评价体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面向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新要求,财经类高校应积极推进“特色评价”战略,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财经特色、牵引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突出贡献导向和绩效导向,既要在理念和实践层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也要符合教职工群体和学生群体的期待。具体来说:

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边界清晰、运转有效的“管、办、评”工作格局与运行模式,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督导复查”三位一体质量监督机制。系统构建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将质量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健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牢牢把握“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根、劳育为荣”的育人方向,修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学生素质评价细则,探索“五育融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夯实学生学习全过程评价,倡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生评价,做好家校沟通和反馈。强化成才报国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重大工程任务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以“破五唯”为突破口,突出质量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探索长周期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健全多元化评价体系,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为产出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攻坚克难关键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回应当下,高水平财经大学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外部技术环境以及行业产业的变化,积极发挥组织能动性,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变革与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学科组织结构,完善健全组织内部制度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和行业产业新需求,要持续优化高等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持续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展望未来,财经类高校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肩负起相应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要求,积极促进数字化赋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一流财经学科建设,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财经经济社会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财经日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财经阅读时代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财经神回复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