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2024-06-08张新民
■张新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学校文化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推动可持续发展
学校文化功能必须与新时代的育人使命相一致。新时代重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的人,因此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挑战:破解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为什么有的学校文化建设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 造成这一问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没有回到学校育人的原点。即学校文化没能很好地回答和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二是学校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内化。即学校文化没能在学校的课程、课堂、活动中得以深度渗透,学生和学校的发展缺乏“根和魂”。三是学校文化没能促进文化自觉。即无论是师生的精神、思想和行动,还是学校的课程、课堂与活动,都不能充分彰显学校文化自觉。
(二)使命: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质量
新时代的学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就必须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质量,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育人过程并形成相应育人结果的质量,是学校的育人过程与结果满足学生、学校、社会、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程度。
可持续发展育人质量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兼顾现在与未来、个体与群体、本土与全球共同发展的思想。从时间维度看,可持续发展思想既重视今天的发展质量,也重视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更强调今天的发展为未来发展铺垫的有益基础;从主体维度看,可持续发展思想既强调个体的完整和谐发展,也强调群体的共同发展,更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共生发展;从空间维度看,可持续发展思想既强调主体所处家庭、街道、社会、田园等的和谐发展,也强调更大地域包括全球的美好发展,更强调本土与全球的互动发展。这三个维度的思想融合发展,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核,即只有实现了全体、全域的完整、公平、和谐、美好发展,并为未来的美好发展铺垫了基础,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二、建设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思路
(一)以“全人”培育为目的建构育人文化体系
新时代的学校对培养什么人的回答是: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时代“全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是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人”。我们培育的新时代“全人”,不但是具有整全人格的“完整的人”,而且是能够不断完善自我的人。其整全人格和完整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本我素质、参与群体生活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社会素质、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共生发展的生态素质。
“本我”,是学生走入社会之前的“自我”,其核心是促进本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潜能与优势的完整发展和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整全发展。社会素质,是逐步从“本我”走向“大我”的素质。生态素质,是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国家和全球所持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等。在这三种素质中,“本我”素质是基础,社会素质是核心,生态素质是最高追求,我们要聚焦学生这三种素质的完整发展建构学校的育人文化体系。
以这三种素质的完整发展建构学校的育人文化体系,需要在“四力”的建设上狠下功夫。“四力”是指学习内生力、自主学习力、资源整合力和学习表达力。学习内生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自主学习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能力与表征性要素,资源整合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条件,学习表达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纽带与深化性要素。
我们认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本我”素质为基础,进而发展社会素质,再上升到发展生态素质,这三种素质是在“四力共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学校的育人文化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三种素质”和“四力共生”等基本元素展开,持续不断地为这三种素质的发展供给“四力共生”的营养。
(二)以“全景时空”为格局整合建构育人文化场域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以“全景时空”为格局建构学校育人文化场域,既是整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式,也是整合“个人”“他人”“学校”“家庭”“中国”与“世界”的方式,是学校提高可持续发展育人质量的关键。为此,应综合空间全景和时间全景构建学校的育人文化场域,进一步将全景时空细化为学生全景、学校全景、人类全景和生态全景四个层级。
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育人场域中,学生全景主要包括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群体的多元发展;学校全景主要是各办学要素形成的学校运行系统;人类全景主要包括人类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生态全景,主要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四个层级相互支撑,通过全景整合建构学校的育人文化场域。深度整合中国特色、全球资源、现实生活、全人素质四个要素,整体建构学生课程学习时空、专项活动时空、项目实践时空、生命成长时空,才能在全景整合过程中落实“全人”的“本我”素质、社会素质、生态素质培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学校育人场域文化的建设,要做到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基于学校办学条件,以所开设的课程和主要的活动为载体,在“全景时空”的大格局、大境界、大视野中为“全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场域。
(三)以“全息系统”为载体建设学校育人的整体实践文化
新时代的“全人”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面向未来世界提高自身的基础性能力。当前中学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空间内开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把外面的世界浓缩在学校空间里,进而浓缩在学校的学习体系里,这就需要把学校变为社会的浓缩系统,使学校里的学习能够保持在社会中学习的基本要素。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使用全息原理和全息思维建构学校育人实践系统。只有以新时代“全人”的培养为圆心,以世界或社会发展为母系统建构学校教育的全息系统,沉浸其中的学生才能在学校里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息系统”,是母系统与子系统在结构特征、主体信息、发展过程等方面完全相同或高度相似的系统。“全息系统”是一种开放的分型发展系统,子系统是母系统的缩影,能够全面反映母系统的结构、信息与发展特征。母系统发展后,子系统也会随之变化。
“全息系统”中,全球、国家、社会和社区,是新时代“全人”素质的多层级母系统,新时代“全人”只有全面反映这些母系统的结构、信息与发展特征,其素质才符合社区、社会、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育“全人”的实践系统则是最里层的子系统,既要全面反映新时代“全人”素质的结构、信息与发展特征,也要反映全球、国家、社会、社区、学校等不同层级的母系统对育人实践的要求。育人实践系统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成为“全息系统”,把学生、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发展统整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一是激活可持续发展动力。新时代学校实践文化建设的使命,就是引领改革实践,提高“全人”精神修为,滋养“全人”德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激活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是夯实“整全发展”基础。学校的课程、课堂、德育活动等都应观照到学生生活的整全、人格的整全、素质的整全等“整全发展”基础的坚实程度,这既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真正落实新时代国家“全人”素质发展要求的关键。
三是拓宽“全景发展”格局。学校实践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之一,是把课程和课堂、学生全景、学校全景、社会全景和生态全景等关联成一个全息系统,让课程或课堂成为不同全景层级的小系统,在小课堂中看到大世界,在一门课程中看到全景时空对新时代“全人”的发展要求,以此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培育可持续发展素养。学生走入社会之前,学校育人核心是围绕学生“本我”素质、社会素质、生态素质的发展,以此来布局学校的德育建设、课程规划、课堂变革等整体改革措施,从而建设出具有可持续发展促进功能的学校实践文化。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的核心策略
(一)营建积极的精神动力系统
积极的精神动力系统,是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在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强大的引擎作用。习近平总书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营造积极的精神动力系统时,就应把培养新时代全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归宿,立足于激发主体意识觉醒的“本我”,围绕于联结国家及世界的“大我”,实现于具备生态素质、抵达可持续未来的“超我”。以此建立师生和学校发展的价值文化体系,建构起师生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其一,化任务学习为兴趣学习。尽管“减负”已久、但我国的教育或多或少仍存在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消极被动、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等问题,推动“本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能力发展的不断提升,激发学习内生力的生命活力,应转变教育观念,变“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化任务学习为兴趣学习。把引发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作为教学的中心,把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作为教学的目标。同时,在课堂内和课堂外拓宽学生探索兴趣的空间,以此建设学校的学习文化,优化师生的学习动力系统。
其二,增强文化认同,培养世界担当意识。从“本我”走向“大我”,一方面需着力于增强文化认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塑造行走世界的“中国魂”。另一方面,需着力于培养世界担当,让学生在国际交流实践中成长为具有中国风骨的全球性人才。
其三,深化多元联结。实现达到共生发展、具有生态素质的“超我”的最高追求,应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对未来生涯规划思考、多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与自然环境深化互动,建立起学生心中当下与未来、个体与群体、本土与全球的联结性观念。
(二)内化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追求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追求的应有之义。而且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要求通过文化标识和仪式等以情感人,才能使其潜移默化地深植于心。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要求内化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实现多方广泛参与其中的有利局面。只有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前进导向,才能将理论有效地落实于实践。从以情育人到共同愿景再到问题导向,是层层递进的,有了共同情感才有共同愿景,有了共同愿景下的广泛参与,才有解决问题的集聚力。
内化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追求离不开潜移默化地以情感人。从校徽、校训、校内标语等学校文化标识到班风、班规、班貌等班级文化,再到学生会议等诸多学校仪式,将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的要求渗透于这些情感凝聚体中,融入学生的情感生活,能够起到春风化雨地将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追求内化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可以重点采用以下策略。
其一,建设多方认同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的“理想”和“方向”。要想内化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追求,没有多方的共同价值追求,没有集体意识带动和引导,没有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没有广泛地参与,是难以达到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愿景的建设应采取上下联动的方法,一是从上至下的组织、体制建立和宣传,二是从下至上的直接参与、实施和问询。
其二,以持续性的问题解决为导向。在内化可持续发展质量要求的过程中,应以持续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阐释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将理论有效地落实于实践,问题得到真正地解决,质量追求的文化才能深存于心。
(三)增强“三全”育人的改革氛围
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应以“全人”培育为育人目的,以“全景时空”为格局建构育人场域,建构“全息系统”推进学校育人实践变革的整体育人体系。这一体系就是可持续发展文化引领下的“三全”育人体系。“三全”育人,是以发展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整全的人”为价值追求,建设学校优质育人生态,形成学校整体育人氛围的育人实践。
其一,“全人”培育融入办学实践全过程。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学校应将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各项工作的共同愿景,融入学校的德育、课程、课堂等战略规划,并根据不同工作板块的不同育人特点细化成不同的目标。比如我们可以用“文化底蕴、未来意识、时代强音、立体发展”为关键词建设学校德育生态;以“中国风骨,世界眼光,当下意义,未来价值”为关键词,统领课程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不同板块的育人关键词相互呼应,共同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样整个学校就能形成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育人氛围。
其二,坚持关联与整合,构建新时代育人新生态。在新时代“全人”培育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运用关联与整合策略,建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外界关联。建立儿童自我成长价值与家庭观念、中国精神、全球价值等的关联,整合建构儿童自我成长核心价值;建立儿童自我与他人、社会和世界的关联,整合学习资源为我成长所用;建立儿童个性成长与群体共同成长的关联,整合他人和群体优势助力儿童自我成长。
其三,提高“有意义”的获得感。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致力于将全景大时空和学校育人的小时空有机整合起来,建构“把学生参与学校学习活动的过程变为学生增长社会适应力的过程”“把每一门课程活化为学生有意义的成长经历”“把每一节课变成一个浓缩的世界”等学校育人实践理念体系,具体来说可通过实践文化创新,促进学校实践发生如下转变: 一是从学科思维走向全息思维,注重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提升学科魅力,促进灵性生长;二是从学校时空走向全景时空。只有把学习时空格局打开,整合有利于发展的相关因素,才能持续促进学生从“本我”到“大我”、再到“超我”的转变。
(四)重构实践改革的发展标杆
其一,重构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标高。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是兼顾现在与未来、个体与群体、本土与全球等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具体可从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和办学结果三个方面来重构。办学条件的可持续发展质量,是指办学条件有利于促进多层面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豪华与物质条件的高标准;育人过程的可持续发展质量,是指学校的育人内容、方式及其推进过程促进了多层面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高耗低效地组织育人活动;育人结果的可持续发展质量,是指培养出来的中学生不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且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为推进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
其二,构建培育可持续发展力的整合性评价框架。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内生力、自主学习力、资源整合力、学习表达力持续生长,整合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全人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发展情况通过“四力”发展的表现性状况显现出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习内生力方面要侧重激活发展动力、知识储备与提取能力、丰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自主学习力要侧重发展学生自我评估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资源整合力要侧重培养学科内、跨学科和超学科学习的能力;学习表达力要侧重培养学生诉求表达力、学习过程表达力等。
其三,培育学校的“产生式”文化。学校“全息”生态的不断优化是学校教育生长的全过程。一是要致力于把学校打造为优质学习生命体;二是要通过卓越的教师发展卓越的学生;三是要以“全息”思维方式对全校师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应特别注重培育教师的“产生式”观念,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是培育知识向素养的转化能力;其次是提高课堂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再次是塑造培养新时代“全人”的教育情怀。新时代的学校文化要引领教师不仅发展学科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学习活动组织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开展、团队协作等能力,更要让每一个老师塑造“热爱生活、热爱学科、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品格,持续不断优化与完善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能引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校育人,同样应建立文化自信,学校应占领文化育人的制高点,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实践行动。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应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坚定地落实这一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