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视角下高质量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4-06-08王少艳

教育观察 2024年9期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环境

王少艳

(福建省儿童保育院,福建福州,3500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幼儿园作为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需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以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园安全教育是根据3—6岁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组织的丰富有趣的安全教育活动。儿童视角下的高质量安全教育,注重发挥儿童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关注儿童的生活,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意愿,满足儿童的需要,根据儿童年龄阶段特点开展对儿童当下及未来发展有价值的安全教育课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于儿童的发展。本研究拟从儿童角度出发,基于《纲要》中的要求,对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进行研究,提出改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举措,以期提高幼儿园安全教育效果。

一、回归儿童的生活,拓展能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安全教育课程

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教师应注意儿童学习的特点,使安全教育的内容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并将安全知识渗透儿童的一日生活。认知始于体验,儿童视角下的高质量安全教育活动是儿童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有益活动,需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契机,把握该生活事件蕴含的教育价值,寓教于乐,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安全的重要性。

(一)在生活化的安全教育活动中内化安全教育知识

生活化的安全教育活动在渗透儿童的一日活动。[2]例如,可以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儿童安全使用器械、不推挤等安全意识,在每日午睡环节引导儿童养成正确睡姿、不带尖锐物品上床等良好习惯,在遭遇雷雨天气时,启发儿童讨论雷雨天活动的注意事项。教师需重视并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作用,支持其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例如,在大班开展的“遵守规则小达人”活动中,教师从儿童表达表征记录表中发现,儿童表达表征问题集中在秩序问题上,如在上下楼梯时推挤、排队时抢占排头、列队行走时掉队、游戏排队时拥挤等,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由此衍生了“我会排队”安全教育活动课程。在正式开展课程前,教师观察记录儿童在日常排队中存在的问题,将其拍摄成视频;在课程活动中,教师组织儿童观看视频,引导儿童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让儿童深刻意识到有序排队的重要性,带领儿童主动寻找解决策略。儿童积极讨论文明排队的正确规则,并通过画图的方式梳理。儿童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强化了其在生活中安全排队的意识。

(二)在模拟真实情境的安全演练活动中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儿童视角下高质量的安全教育活动,关注儿童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模拟真实情境的安全演练活动,能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在消防安全演练中,幼儿园邀请消防部门专业人员投放演练专用烟幕弹,模拟火灾场景;在防拐骗演练活动中,教师组织儿童到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家长志愿者扮演的“骗子”用玩具、糖果对儿童进行“诱拐”;在防暴自卫安全演练中,家长志愿者扮演的“歹徒”以送快递的理由,强行闯入校园……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儿童体验了危急场景,印象深刻,获得了一定的逃生避险的经验,身体记忆也被强化,从而有效提高了自身遇险时的反应和逃生能力。

(三)抓住社会热点安全事件提升安全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保障儿童生命安全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目的,安全教育需回归生命教育的原点,链接儿童的经验,强化儿童对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认同,让儿童学会主动珍惜生命、主动保护生命安全。[3]为了提升儿童避险逃生能力,增强儿童安全防患意识,福建省儿童保育院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了“防震减灾”主题系列活动。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儿童对地震灾害没有深切的经历,对地震危害的认识也不深刻,于是,教师以热点新闻事件为切入点,带领儿童观看新闻视频。新闻视频中鲜活的案例给儿童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儿童围绕新闻展开讨论。随后,教师在班级创设“废墟”场景,让儿童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学习自救,深刻体会到用科学方法自救的重要性,使儿童对地震及其危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学习和掌握逃生避险的科学方法有了更加强烈的意愿。教师启发儿童进一步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如班级、游乐场、野外、乘坐汽车、户外、海边等,讨论自救方法。儿童开始有针对性地讨论在这些场景发生意外时应该如何避险自救,并用画图的形式来记录、梳理,积累经验,并通过与专业人员进行互动,进一步学习安全知识,提升避险自救能力。在“防震减灾”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以社会新闻事件为切入点,引发儿童的兴趣,追随儿童的兴趣方向行进式展开活动,有效促使儿童珍爱生命意识观念的形成,并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积极参与行为探索和头脑风暴,提升儿童安全避险意识。

(四)丰富生命成长的经验不断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宽儿童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1]安全教育是长期、连续的过程,安全问题受儿童成长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应该具备前瞻性,它不仅要满足儿童当下的需要,还要考虑儿童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抓住当下生活事件、季节变化、自然灾害、偶发意外、社会热点安全问题、人身伤害等教育契机,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还应考虑适应儿童未来生活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从深度、广度、形式上拓宽安全教育课程范畴和内涵。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反家庭暴力、网络安全、防性侵犯等内容的安全教育,并通过具有可操作性、游戏性的教育途径开展课程。例如,在主题活动“我的身体”中,借助《我会勇敢说“不”》《你是男孩,我是女孩》《快走,远离这些危险》等安全教育绘本,实现安全教育内容可视化,使性别安全教育易于儿童接受和理解,并拓展性别安全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电子媒体平台,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安全教育,如利用安全教育平台上的资源开展网络安全、反对家庭暴力等专题教育,通过观看视频、动画直观生动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丰富儿童生命成长经验,帮助儿童习得安全知识。

二、坚持儿童的立场,创设能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安全教育环境

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学前教育提高质量的关键途径,也是基本途径。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坚持儿童立场,让环境真正成为儿童的环境和为了儿童的环境。幼儿园环境的水平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园课程的水平和质量,只有教师真正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需要出发,为儿童创设适宜丰富的环境,这种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习的环境。[4]基于儿童视角的安全教育环境创设,需以儿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眼光、发展需要等为依据,关注儿童的想法、经验、感受及表达偏好,注重让儿童参与环境创设并和环境有效互动,使环境有效支持儿童的游戏和学习。

(一)源于儿童,让环境展现儿童的想法、经验,引发儿童主动学习

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第三任教师,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功能。《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1]因此,教师需充分发挥环境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营造幼儿园安全教育环境时,应转变教师主导的状况,教师需回归儿童立场,以儿童为主导,引导儿童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在环境中体现儿童意愿、思想、学习、经验,并追随儿童的兴趣、需要、认知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进行环境的变化和延展,让儿童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使环境更有效地成为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安全小卫士”中,儿童充分讨论在幼儿园的户外、专项室、活动室等场所活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并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记录。当儿童提议将记录展示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并对展示地点、展示内容形式及布置方式提出建议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意见,接纳儿童的想法并给予支持。师幼共同讨论后,设计统一的模板,用于展示儿童的安全提示记录。儿童将制作好的安全提示牌展示在走廊、楼梯、户外及活动室各处。当儿童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对应的环境中时,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进一步提高了儿童参与班级安全环境创设的积极性。儿童根据日常班级活动需要,设计了“小心地滑”“当心夹手”“请勿攀爬”“有序排队”等安全标志,制作了区域活动安全规则墙……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尊重并引导儿童,从儿童的理解出发,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创设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互动性安全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儿童对安全知识、规范安全行为的学习。

(二)回归儿童,让环境可操作、可体验,促进儿童的有效发展

教师应创设有效的安全活动场景,让儿童置身情境中互动体验,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习得安全技能。例如,在交通安全主题活动中,儿童搭建了十字路口,制作了斑马线、红绿灯等;在火灾逃生主题活动中,教师将狭长、光线较暗的走廊设置成消防逃生体验区,配置火灾指示灯、烟雾发生装置等设施,投放水、毛巾、被子等材料,模拟火灾发生时从消防通道逃生的场景,让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避险自救知识。

三、倾听儿童的声音,建构有效支持儿童发展的多元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质量是学前教育过程性质量的核心,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鄢超云提出,要从“成人讲、儿童听”转换成“儿童讲、成人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思考儿童怎么讲、讲什么、如何帮助儿童讲。[5]充分的表达是教师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重要契机。儿童视角下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要求教师鼓励儿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尽可能地展现儿童的声音,教师通过观察和倾听,多角度探究儿童、理解儿童,通过高质量互动支持儿童。

(一)营造安全、温馨的互动氛围,通过接纳和共情给予有温度的情感支持

儿童的外显行为由许多的内隐原因造成,在班级创设“心情角”,能帮助教师感受、识别、回应儿童的情绪,帮助教师在深入了解儿童内在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处理儿童外在行为问题。[6]教师应巧用班级空间,设置相对独立并私密的角落,提供抱枕、毛绒玩具等有助于舒缓情绪的工具,营造安全、温馨、平和的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儿童获得安全感,从而自由、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幼儿园开展安全演练后,教师可引导儿童通过在“心情角”中插心情牌、自由涂鸦、绘画记录、角色扮演、电话倾诉等多种方式觉察和表达内在的情绪,释放安全演练给儿童带来的影响。教师通过儿童的表达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儿童内在的声音,接纳、共情、疏导儿童的情绪,让互动更有温度,让情感连接更加紧密,以此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模式,使师幼关系更加融洽。

(二)建立儿童积极表达的互动渠道,在多角度解读儿童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鄢超云提出,教师对儿童了解得越多,对儿童学习提供的支持越多,儿童就会发展得越好。[5]因此,需要营造积极的师幼互动氛围,启发儿童充分表达,让教师有机会从多角度解读、探究儿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课程。在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前,可以通过访谈、观察、绘画等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的经验和需要。例如,在开展关于家庭防火的消防安全教育课程前,教师应通过和儿童交流访谈、观察儿童的绘画作品,了解到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儿童经验各有偏差、关注点各有侧重。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针对“家中的消防风险点有哪些”等个性化话题,分别给予回应,针对“发生火灾时逃生注意事项”“居家防火妙招”等共性话题,以小组和集中活动的方式进行梳理回应。在师幼互动中,要注意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在先,教师在后。针对实际需要和疑惑,教师应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支持,为儿童构建新的认知发展提供支架。

四、顺应儿童的发展,打造能看见并支持儿童发展的家园共育机制

构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网络,能持续强化安全教育成效。儿童视角下高质量的家园共育,要求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

(一)达成教育共识,促进个别化的安全教育有效实施

家园合作共识是家园共育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氛围、家长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家园共育模式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重激发家长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共识,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安全教育环境,使安全知识在生活中充分得到运用,并根据儿童个性特点及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教育内容。[7]例如,在幼儿园开展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后,教师可延伸活动,家园共育开展家庭地震逃生安全演练;在开展防拐安全教育后,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防拐演练和相关教育。家园双方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使安全教育的效用得以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发挥。

(二)搭建共育平台,强化安全教育成效

家庭和社会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积极构建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平台,发挥安全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实地和网络互动的模式,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挖掘家长资源,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指导、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安全保障,持续强化安全教育成效。

幼儿园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高质量的幼儿园安全教育,强调教育者从儿童视角出发,在深度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拓展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创设有效的课程环境和活动场景,构建支持性高的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模式,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教育成效。幼儿园应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安全教育,保障儿童的人身安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儿童的法制观念,帮助儿童适应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幼儿园儿童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