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活动培养大班幼儿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究
——以Q幼儿园大班自然角活动为例
2024-06-08卢冰薇
卢冰薇
(厦门市金桥幼儿园,福建厦门,361000 )
劳动素养是指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幼儿直面未来环境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劳动素养能让幼儿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与品质,并获得承担责任、解决问题、通过创造改善生活的能力。劳动素养是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自然角是幼儿园重要的劳动教育场所,是不可替代的劳动资源,这意味着幼儿可以通过在自然角参与种植、浇水、施肥等活动提升劳动素养。自然角活动对幼儿劳动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但部分幼儿园存在着无效的自然角活动,自然角活动的开展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当前,部分幼儿园存在以下两类制约幼儿劳动素养形成的自然角活动。第一类活动表现为随机的、一时兴起的自然角活动。幼儿有短暂的观察行为,如欣赏和感受植物此刻出现的美好状态,针对此刻植物上出现的显著变化提出疑问等。但幼儿只关注植物当下的状态,且很快就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一些幼儿会使用水壶、铲子、小纸杯等工具,调整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挖土,但过后幼儿便不再回来关注植物的情况。自然角植物“野蛮生长”,或者“荒芜枯萎”,幼儿无法处理该现象。第二类活动表现为被动的、由教师约束管理的自然角活动。教师往往会因为幼儿参与太少,直接采用班级值日生打卡管理的方式引导幼儿定期到自然角开展种植活动。还有的教师在自然角植物出现枯萎、虫害的情况时,第一时间更换了盆栽,拔苗换种。教师的行为,使幼儿在自然角活动中处于被动位置,参与活动的动机从“我要种”变成了“老师要我种”。幼儿也无法准确把握植物发生变化的时机,在种植中也无法学习到不懈坚持、勤劳肯干等良好的劳动品质。
笔者通过观察Q幼儿园大班的自然角活动发现,自然角活动中劳动的层次性与复杂性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所决定,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提高幼儿之间学习与互助的可能性,能改善幼儿随机的、被动的自然角活动状态,形成自主、自理、有思考、有实践的自然角活动。社会性交往是幼儿开展学习与生活的必备条件,自然角活动中的社会性交往能够让幼儿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中提升劳动素养。虞永平指出,种植不只是让幼儿有收获,不只是获得食物,自然角活动应是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的活动。[1]本研究以Q幼儿园大班自然角活动为例,以“在儿童认识社会生活现象时人类生活和劳动是核心主题”[1]为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自然角活动有效培养幼儿劳动素养的路径。
一、从幼儿的种植兴趣出发,以小组化学习培养劳动观念
陈鹤琴认为,儿童年龄不齐,智力不同,兴趣不一,应当分组学习,共同探究。[2]当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探索欲望时,幼儿会自发与产生同一兴趣的其他幼儿组成小组,兴趣的驱使能促使幼儿自发交流、协商、表达和策划,双向联结使学习行为自然发生。幼儿在小组中愉悦互动,参与实践与讨论,逐步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因此,在自然角活动中,教师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小组活动。
(一)经验支架,劳有所获
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种植愿望,肯定幼儿乐意种植、乐意劳动的态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真实想法,从幼儿的种植兴趣中获知幼儿的经验水平,以科学、合理的种植观念指引和支持幼儿的学习。教师应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种植活动,让幼儿想种、能种,劳有所获。例如,Q幼儿园教师在分析幼儿的种植兴趣时,发现幼儿对植物与季节之间的关系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于是鼓励幼儿组建小组,到社区、市场等处开展调查,积累经验,了解想种植的植物与季节、环境的关系,并推断和评判种植的可行性,获得“选种不仅要选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还应该选符合当下季节的、小朋友容易获取的、适宜本土生长的植物”等经验,适时调整种植方案。
(二)同声相应,深化观念
教师要以幼儿的意愿为出发点,为幼儿创设能搭建小组的平台,在双向触动中深化幼儿的劳动观念。幼儿可通过谈话、制作统计表、绘制树状图等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出兴趣模块,找到兴趣相投的小伙伴,自由组队。教师不应对组别的数量、参与的人数做过多的限制和干涉。教师要同步关注每一个种植小组,使小组活动成为培养劳动观念的有效途径。幼儿可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获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也可以在小组中发挥所长,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还可以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获得属于自己的劳动小任务,萌发“劳动奉献最光荣”的观念……幼儿可从小组的双向认同中获得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同步的努力中激发劳动兴趣,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作用,逐步形成对劳动过程、劳动者、劳动成果等的正确认知,获得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情感。
二、以劳动日记为媒介,在持续记录中发展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
幼儿观察时有了想法并画下来,这就是幼儿的记录。幼儿持续地记录,形成了劳动日记,就能在直观比较中感知植物的细微变化,触发对生命的思考,产生要照顾植物的愿望并付诸行动。[3]教师能从日记中分析幼儿对植物关注的程度、观察的范围、照顾的态度、想象与期望,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最大限度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并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这可以使幼儿照顾植物的行为有了方向,并逐渐养成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珍惜成果等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教师在给幼儿布置日记任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定时观察,形成规律
将观察与记录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有助于幼儿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规律,逐渐形成稳定的动力,使劳动成为自然的反应。教师可以设置“观察小闹钟”作为活动提示,与幼儿约定每天的晨间入园或者放学前后,按时到自然角观察、记录植物的细微变化。例如,Q幼儿园香菜组的幼儿在完成水培种子的任务时需要揭开湿棉布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在连续几日的观察中幼儿发现,阳台的温度高,棉布容易干涸。由此,幼儿萌生了要每天加水或时常换水来让种子保持湿润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一周后,幼儿又通过每日的记录和统计发现,种子并不是在同一天发芽的,有时一天发芽2颗,有时一天发芽5颗。这一现象再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了移栽种子。之后,幼儿每天都期待着有新的种子发芽,并能为其移栽……当看到植物在自己的照顾下逐渐生长,幼儿感受到了照顾植物的乐趣。教师实时跟进幼儿的记录情况,在其需要的时候提供建议或指导,促使其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正确培育植物,并让幼儿轻松且自然地形成每日劳动、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连续记录,发现联系
连续的记录有助于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植物外形的变化、植株高度的变化、植株发芽速度、病虫害的出现等现象都需要通过数据的比较才能得出结论。为此,当幼儿开始围绕某一现象进行记录时,教师即可开始引导幼儿在近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将劳动方式一同记录下来。例如,Q幼儿园西瓜组的幼儿在植物爬藤期持续多日大量浇水,经测量发现,藤蔓连续一周每天都能长7—8厘米。又如,在西瓜开花时,幼儿发现,花开两周都没有见到西瓜结果。经过学习,幼儿尝试把雄花移到雌花上“抖粉”,促成了第一颗西瓜结果……在带有目的性的持续记录下,幼儿能细致地观察,更加清晰和具象地发现适宜的劳动行为能解决当下植物的需求,发现劳动行为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联,获得珍惜成果、乐于改进等劳动品质。
三、以细分区块、动态展示为抓手,在经验梳理中发展劳动能力
幼儿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感知与体验获取经验。在自然角活动中劳动,能让幼儿获得广泛且零散的经验。但要胜任劳动任务,获得通过劳动改善生活等能力,都需要新经验的加入和内化,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通过梳理、总结与反思将经验内化成能力。教师对幼儿的经验认知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后,应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分类和整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帮助幼儿理解劳动的本质,把握解决劳动问题的方法,发展幼儿的劳动能力。教师可从以下两种途径协助幼儿梳理经验。
(一)区块梳理,自理自立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要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地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4]在幼儿自主意识较强的大班阶段,教师应支持幼儿打破固有的模式,并将自然角的环境空间规划后分给每一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根据学习需求自行规划实践。幼儿可以根据学习的动线布置学习材料,划分环境区块,以方便观察、学习、行动,在环境中建构经验脉络。例如,Q幼儿园土豆组的幼儿带来了一颗未发芽的土豆,幼儿想从焖芽开始种起,但自然角早已摆满了植物,土豆组的幼儿无从下手。在重新规划自然角后,土豆组要走了一个带平板的架子,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第一层安排了土豆焖芽区,在第二层放置三个小花盆和小铲子,这样就能在土豆发芽时,把土豆切成块放在不同的盆里。另外,种植地点不一定局限于自然角,幼儿可以通过对植物的观察,推测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光照等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将植物种在任何合适的地方。教师要支持幼儿在遇到环境问题时进行调查和尝试,鼓励幼儿在教室的任何位置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例如,Q幼儿园水培牛油果组的幼儿发现放在自然角的牛油果果核发绿、叶片焦黄,经过调查,幼儿认为是自然角光照强烈,不适合牛油果生长。于是,幼儿就带着牛油果在教室里寻找安全的环境,最后选择了阴凉通风、相对湿润的卫生间来放置牛油果苗。这样的做法不同于常见的“种植盆栽按土壤的类型摆放,观察记录按学号的顺序摆放”的做法,可以帮助幼儿在具体实践中充分理解植物和阳光、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关系,解决了幼儿的经验碎片化、难梳理、难提升的问题。
(二)动态交流,把握关键
教师要定期为幼儿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鼓励幼儿展示近期的劳动日记或在自然角中收集到的花、果、叶,通过讲述和相互评价梳理已有经验,通过提出困惑、分析原因、交流心得获得解决方法,并运用思维导图、成果小书或气泡图等方法将经验整合,动态展示在环境当中,形成新的劳动经验。动态的展示使幼儿能逐渐梳理出植物的生长规律,感知浇水后湿润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感知授粉与植物迭代之间的联系等,从而获知劳动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明白有劳动就有收获,逐渐理解劳动的本质。为了让植物健康成长,幼儿会运用测量、统计等方法,对植物进行测量,会自制保温棚、放置赶鸟玩具、自制果皮水肥,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劳动创造能解决种植中的问题,从而获得能胜任劳动任务的劳动能力。例如,在某次交流分享中,Q幼儿园西瓜组的幼儿提出:“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西瓜?”向日葵、桃子等小组的幼儿也感同身受,希望自己组的植物也能尽快结果。一名幼儿提出:“我妈妈说要施肥,西瓜才会长大。”“肥料从哪里来呢?”“要施什么样的肥料?”教师把各种问题展示在自然角中,引发幼儿的频繁讨论。接下来的一个月,幼儿陆续带来了营养土、肥料包,还有一名幼儿带来了一瓶自制的香蕉皮水肥,引得大家争相学习与制作。在第二次的分享交流中,幼儿总结了三种肥料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己的体验给予营养土和自制香蕉皮水肥许多积极的评价。
总之,依据幼儿的兴趣,在幼儿的兴趣需要与发展水平之间搭建经验支架,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能让幼儿产生乐意种植的劳动态度,感受劳动实践创造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依据幼儿的习惯养成模式,开展劳动日记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律,养成有始有终、认真负责等劳动习惯与品质;依据幼儿的种植经验,分区管理,抓住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联系,使脉络具象呈现,能帮助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劳动经验,胜任劳动任务。幼儿劳动素养的培养是需要渗透在自然角活动当中的,要关注每一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再让幼儿与人、事、物有效联结。教师作为幼儿劳动素养的观察者、引导者、影响者,应用劳动丰满幼儿的童年,让幼儿在劳动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过,要支撑幼儿劳动观念中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向更高层次的水平迈进,仅依靠幼儿之间的学习与互助略微单薄,此问题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