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让生活更美好?
2024-06-07石头
人人都爱仪式感
不管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是年夜饭的饺子,都“背负”了人赋予某一节点的意义,使享用它们的人感受到了仪式感。很多群体性活动都有特定的仪式流程,如阅兵式、运动会开闭幕式、教会礼拜等等。而仪式感就是通过举办仪式产生的强烈感受,康德认为它是一种极具“压倒性”的感觉,是当人看到无法理解或无法(在物理、心灵上)超越的事物时的直观感觉,通常由很多强烈情绪杂糅而成。当人们听到打雷声、近距离观察火山喷发或登临岱顶观看日出时,内心就会产生此种情绪。
那么制造仪式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吗?非也。仪式感时时处处存在,比如我每次考试前都要洗头,这种“战前仪式”表达了我对考试的重视和自信。说来也怪,有了这一清洗仪式后,我的考试成绩就没差过,当然我并不是说洗头与考试成绩之间有什么正相关关系,但确实是我本人主观赋予了洗头一个稍高于其本身的意义,并使其承载了我的新期望,这种新期望无形中拔高了我对接下来要进行的考试的重视度,并进一步端正了我在考场上的态度,这是一个积极的正向循环。制造并保持仪式感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用心,
喜欢仪式感的你被消费主义裹挟了吗?
当今社会,消费主义浪潮大行其道。消费主义是一种观念,核心是不考虑支付能力,盲目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其拥护者的信条是只有物质财富和享乐才能让人赢得尊重、拥有幸福。很多商家无疑是在利用这一观念诱导消费,凭空创造“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消费陷阱。消费主义会带来不必要的消费,会掏空我们的钱包,会异化我们的生活。董宇辉说:“如果要收益最大化,确实离开东方甄选是最好的选择。但那从来不是我的追求,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要拿得多,就要创造多,就要让人消费得多。我要让人消费得多,我就会变成一个作恶的人,因为消费主义不会让人生幸福快乐。”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将人扔到了一个超现实世界里,让我们和世界脱节。现在,许多我们认为和现实紧密关联的事物,都被重新定义了,重新定义的重要原因就是迎合进而推动消费主义。比如网购平台推送的稀奇古怪的水果——白色的奶油苹果、紫色果肉的菠萝、外形像枣的梨……这些商品的重点不在水果本身,而在于其形式。“奶油苹果”的重点不在苹果,而是白色和奶油。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消费主义催生虚假性,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拒绝消费主义来逃离现代社会的虚假感呢?鲍德里亚的答案是不行。我的经济课老师在讲奢侈品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任何试图拒绝时尚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时尚。”因为拒绝时尚的行为能引领另一种时尚。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极简风,所谓极简风,就是拒绝花里胡哨的装饰和一切非必须的东西,它的出现是反时尚的,可是现在也变成了一种时尚风格,甚至由此衍生出了极简主义。同理可知,拒绝消费主义催生的虚假符号并不可行,因为自会有人将我的拒绝行为变成时尚符号,甚至将“逃离消费主义”印上马克杯和T恤销售。此时我的反抗行为引发了“反消费主义的消费”,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现实。
消费主义是“坏东西”,那仪式感呢?从生理机制上看,仪式感应该是“好东西”,它带给人惊喜、兴奋等情绪,但消费主义的仪式感不是,它往往与“虚假的”“过分的”等词联系在一起。情人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情人节是纪念坚贞爱情的节日,但现在总是跟送礼、烛光晚宴、旅游等消费行为捆绑在一起。如果没有上述行为,庆祝仪式往往被定义为“失败”。但仪式感有成败之分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鲍德里亚看来,仪式、仪式感、消费主义在现代市场中被高度统一了。消费主义利用仪式感制造超出实物本身价值的虚假附加值,最典型的当属奢侈品,人们付出更多金钱购买名牌奢侈品,为的不是其实用价值,而是奢侈品蕴含的代表社会身份地位的标签符号。奢侈品将这些标签符号流行化后,巨大的消费陷阱就挖好了,不了解真相的人往里跳,了解真相的人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往里跳。很多学生被高大上的奢侈品广告和明星代言蛊惑,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缠着父母买昂贵的名牌鞋服。家长明知道高档穿着对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没有任何帮助,但还是省吃俭用攒钱给孩子买,殊不知已经齐齐跌人消费主义陷阱。
人过度追求物质和外表,一定会弱化内在精神,花了大钱,却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我们要警惕消费主义仪式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