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想回家过年?
2024-06-07
课外阅读 2024年2期
亲爱的梓涵:
见字如面,念信安好。我是你的好朋友朋辈,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马上又要过年了,你是不是想起了熟悉的春运场景?新春临近之时,在外漂泊的游子们纵使离家千里,也要回家过年。很多人扛着大包小包,却满脸笑容、脚步轻快;很多人没有买到车票,哪怕骑着摩托车,也要风雨兼程、披星戴月,义无反顾地奔赴团圆。
“回家过年”已经成为深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印记,而这种印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又叫作“集体潜意识”,指的是从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体验中积累下来的、印刻在我们大脑中的先天遗传倾向,如某个文化族群约定俗成的习俗和理念等。
那么,“回家过年”的集体无意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上天,因此大约从殷商时期起,先民们便会在一年的开始祭祀神明、敬拜祖先,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以求得一年的平安顺遂。“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年初始就逐渐演变成了中华儿女最重要的吉庆
节日,也就是春节。祭祀关乎整个家族及其中个体的命运,而家族宗祠、祖先墓地等都在故乡,或许这就是离乡游子“回家过年”的内心趋力之一。
现在,你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说“过年回不了家是天塌下来的大事”了吧!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所蕴含的厚重的中华文化内涵以及其数千年的传承发展,让“归根”的理念渗透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成了我们重要的情感密码。过年的时候,我们不仅会在心中升腾起相同的情感,还会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比如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等。
梓涵,了解了“回家过年”的缘由之后,就让我们好好体会一下今年的年味吧!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朋辈
2024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