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的鲁锦数字化传承路径探究

2024-06-07曾凡莉张丹

乡村论丛 2024年2期

曾凡莉 张丹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鲁锦传承带来更广阔的传承空间与路径。本文首先对鲁锦传承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随后通过Citespace计量分析梳理鲁锦数字化传承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图谱、时间线聚类与研究趋势,从而提出鲁锦传承模式应转向数字化的观点,并归纳出鲁锦数字化传承的四条路径:图案纹样数字化存储、织造工艺的数字化展示、文创产品的数字化营销以及文化寓意的数字化傳播,以期推动鲁锦传承路径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鲁锦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鲁锦传承 鲁锦数字化 数字化传承 Citespace

一、鲁锦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鲁锦传承的历史背景与研究意义

1.历史背景。鲁锦作为鲁西南的“活历史”,被赋予“老土布”“手织布”和“提花斗纹布”等美誉,是鲁西南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纯棉提花手工纺织品,其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在1985年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次织锦调研中,因鲁锦织造工艺精细、色彩绚丽,美丽如锦缎,将其命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鲁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色彩、图案和织造工艺方面表现出粗犷中透着细腻、稳重中蕴含着艳丽的特征,这种华贵里透出的朴素的乡土气息,酷似朴实善良、耿直单纯的鲁西南人民。鲁锦的传承主要依靠母女相传,其作为一种人际和代际间传承之物,一种文化的活态过程中流出之物,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形态。

2.研究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广袤的黄河滩涂适宜棉花种植,为鲁锦的织造提供了原材料,粗犷的黄河泥沙孕育出鲁西南人民奔放、豪迈的性格,为鲁锦的织造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并体现在鲁锦艳丽张扬的色彩和抽象夸张的纹样当中。鲁锦是黄河文化的精华,其色彩和图案的丰富寓意是鲁西南人民生活的全面描述。

鲁锦立足于齐鲁大地,是儒家传统思想物化的结晶,通过鲁锦领悟儒家文化精神具有现实意义。鲁锦的色彩典丽而和谐,纹样抽象而极富韵律,寓意吉祥而丰富,体现出儒家“仁”“礼”及“天人合一”等观念。

综上所述,黄河文化奠定了鲁锦的织造材料与风格特征,儒家文化丰富了鲁锦的纹样构成与图案寓意,而鲁锦作为一种物质载体能够通过图案、色彩等特征将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直观地展现出来。因此,研究鲁锦传承有利于传承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

(二)鲁锦传承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发展沿革。20世纪80年代以前,鲁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较为闭塞,这为鲁锦传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当时鲁西南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除了农作物收入,还有鲁锦售卖带来的家用补贴,生产鲁锦曾是当地妇女一项重要的家庭劳动,与妇女的生活紧密相关。加之,当地喜用鲁锦的风俗,故而当时的鲁锦传承相对稳定。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鲁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受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得以快速发展,这为鲁锦传承走向繁荣带来了机遇。随着该地区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大量的鲁锦产品由机械织造并销向海内外市场,促使鲁锦传承在21世纪初期走向繁荣。

21世纪初至今,互联网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引发人类生活方式与经济模式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对鲁锦传承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互联网成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的鲁锦产品难以脱颖而出,鲁锦产业也开始面临危机,导致鲁锦传承逐渐式微,从此进入沉淀期。

2.存在问题。从传承人、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总结鲁锦传承面临的根本问题,首先是鲁锦传承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其次是鲁锦经济面临产业衰败、鲁锦文化面临文化流失的问题。

鲁锦传承人作为鲁锦传承中的主体,是鲁锦传承过程中的最关键因素。当下鲁锦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严重,均为60~80岁之间的鲁西南地区农村妇女,她们多数采用口述、演示的方式进行传承,缺乏技艺的记录与存档,从而导致了“人亡艺绝”的困境。并且鲁锦织造技艺的特点就是工序多、流程长、技艺复杂,这种高消耗、低回报的活动与当下年轻人的就业观背道而驰,从而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鲁锦产业作为鲁锦传承中重要的经济支撑,是骨架,是鲁锦传承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这里的鲁锦产业主要是指参与鲁锦织造、营销与服务的鲁锦工厂、鲁锦销售店铺、鲁锦设计公司、鲁锦博物馆与展馆等。鲁锦产业衰败的主要原因包括:鲁锦市场需求疲软、鲁锦产业结构落后、鲁锦市场竞争压力增大,面临着产品形式、价格、质量、品种、经营渠道等多方考验。

鲁锦文化作为鲁锦传承中重要的精神纽带,是鲁锦传承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这里的鲁锦文化主要是指鲁锦织造过程中衍生出的民俗活动、生产歌谣、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鲁锦文化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文化教育的缺乏、大众媒体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方面,鲁西南农村地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一些包括鲁锦文化在内的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失去活力。在文化教育方面,学校及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等缺乏对鲁锦文化的关注。在大众媒体方面,其快节奏、大规模、重娱乐的特征迅速将鲁锦文化这类传统文化推向边缘。

二、鲁锦数字化传承的定量研究——Citespace计量分析

Citespace是一种能够进行文献可视化的软件,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分析了鲁锦数字化传承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以及学术关系。首先,本文选取了CNKI数据库的期刊和博硕论文为研究的数据基础,通过检索关键词“鲁锦”和“数字化”,得到相关文献281条和30416条,因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是鲁锦数字化传承,故以“鲁锦数字化”或“鲁锦数字化传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检索到包含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在内共8篇文献,且发表年限较新,年限跨度为2016—2023年,这反映了有关鲁锦数字化传承的研究截至目前较少且新颖,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次,本文将检索关键词扩大至“鲁锦传承”和“数字化传承”,同时为确保研究的权威性,将与本次研究不符的条目进行剔除后共得到234篇有效样本文献。最后,采用Citespace 6.2.R4(64-bit)版本对以上样本文献进行处理,选取Top50 perslice的参数,分别对关键词、时间线聚类等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以深入了解鲁锦数字化传承领域的学术动态。这一定量研究方法对印证鲁锦数字化传承的可行性和路径提供了数据支持。

(一)关键词图谱分析

关键词图谱可以清晰地展现出鲁锦数字化传承研究的主要方向与核心观点,通过对其研究领域内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频率与突现性检测,可以直观的呈现鲁锦数字化传承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知识结构。本研究将234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使用关键词路径计算法,计算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中心度并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同时将数据库时间跨度设置为2010—2023年,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然后选取每个时间切片中高被引的前50个关键词,从而绘制了鲁锦数字化传承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表格(表1)与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图1)。

本文对表1进行数据读取后得出,本次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包括“鲁锦”“传承”“数字化”“创新”和“保护”等。其中,关键词“鲁锦”和“传承”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分别为0.41和0.23,成为整个研究网络的支撑点,也是鲁锦数字化传承的主要研究热点。与之相较,“数字化”和“保护”则属于次要研究热点。

本文对图1进行数据读取后得出,该图呈现出鲁锦数字化传承研究相关的文献被引频次的突发性变化,主要反映的该领域研究热点的重大转向与重大变化。由此可得,图1揭示了鲁锦数字化传承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在不同时间段分别经历了从“图案纹样”到“创新应用”再到“产品设计”的变化。

2011—2015年的研究热点为“图案纹样”。赵晨(2011)从民俗审美的角度解读鲁锦纹样,提出鲁锦中巧夺天工、风韵独具的图案纹样也许就是鲁西南民众祭祀先祖、祝吉求福和豁达乐观等民俗审美风尚的心境写照。杨永庆、亓延等(2011)从艺术与应用的角度详细阐述了鲁锦的创新应用,包括色彩纹样等艺术创新以及纺织产品等应用创新。刘娟、王宏付等(2011)从纺织科技的角度提出鲁锦纹样的部分织造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2020—2023年的研究热点为“创新应用”。刘飞等(2020)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对鲁锦基础纹样、色彩特征和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视觉形态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旨在更好地体现鲁锦的文化价值,为其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提供灵感来源。

2021—2023年的研究热点为“产品设计”。陈国强等(2023)从数字技术的角度提出運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将鲁锦融入服饰和家居产品设计,通过直观的视觉展示传递乡土情怀,为鲁锦数字化传承提供新思路。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研究鲁锦传承的过程中,首先对鲁锦传承中的民俗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述,其次对鲁锦传承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最后对鲁锦传承中的创新设计进行了实践。而关于鲁锦数字化传承路径的探究仅仅在2023年陈国强教授的《鲁锦三维虚拟文创设计作品》中得以体现,证明了鲁锦数字化传承领域的研究较为新颖,且具备较大的研究价值。

(二)聚类分析

本文随后在Citespace中使用LLR(Log-Likelihood Rate)算法对鲁锦数字化传承的相关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9个具有代表性的强聚类结果。其中Modularity=0.8566,Mean Silhouette=0.9961,则表明聚类结果非常成功。这9个聚类分别为:#0鲁锦、#1数字化、#2传承、#3手工艺、#4典型纹样、#5服装设计、#6彝族纹样、#7文化、#8图案纹样(表2)。

本文对表2进行数据读取后得出,#0鲁锦的聚类主要包括传承创新、创新发展、设计创新、儒家精神、文化寓意性等主要关键词,则证明该类别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鲁锦传承的文化寓意性与鲁锦传承创新发展的方式进行。其他聚类结果分析可以依此类推。在对文献内容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后,本文进一步将聚类结果提炼归纳为鲁锦图案纹样数字化、鲁锦织造工艺数字化、鲁锦文创产品数字化、鲁锦民俗文化数字化4个方面。

鲁锦图案纹样数字化的研究主要涉及纹样造型、典型纹样、实物分析、实物复原及其成果和内容。鲁锦图案纹样具有风格独特、色彩鲜明的特征,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安丰等对于鲁锦图案纹样的风格特征、构成形式与基础纹样做了详细描述,提出鲁锦图案纹样的构成形式起初以直线条与方格为主,并通过搭配一些副纹从而起到装饰的作用,后经重复、连续、对比、平行等不同排列组合从而推衍出如今的灯笼纹、猫蹄纹、斗纹、狗牙纹、枣花纹、鹅眼纹、鱼眼纹、水纹、芝麻花纹等上百种纹样,且每个纹样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语言;同时提倡将现代数字化技术融入到鲁锦纹样的再设计中,以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结合。刘娟等对于鲁锦图案的实物分析与实物复原做了详细研究,提出鲁锦的织机限制了它的织物组织结构,可以从质地和织造工艺两方面来研究和改进鲁锦,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综上所述,有关鲁锦图案纹样数字化的研究在纹样造型与典型纹样领域的研究较为丰富,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加强实物分析与实物复原在数字技术领域的研究。

鲁锦织造工艺数字化的研究主要涉及民间纺织、民间工艺、织造工艺、保护传承及其成果和内容。鲁锦织造工艺复杂繁琐,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独特的工艺之美。任雪玲等对鲁锦的织造工艺做了详细研究,提出鲁锦织造工艺从采棉、纺线到织布整个织造过程共包含72道工序,织造者们一般采用22种基本的色线就可以纺织出超过1900种不同的图案。非遗传承人刘春英也指出鲁锦的主要制造工序中复杂的不是织布,而是上机之前的一系列工序,其中包含了纺线、染线、浆线、扽线、络线、经线、闯杼、刷线、做综、掏综、吊机子、备纬。综上所述,鲁锦织造工艺烦琐复杂的特性造成了今日这种“艺难学,人缺失”的困境。因此应采用数字技术手段对鲁锦制造工艺进行记录、保护与展示,从而应对当下所面临的“人亡艺绝”的局面。

鲁锦文创产品数字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创新发展、传承创新、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服装设计及其成果和内容。鲁锦文创产品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应将其纳入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品牌运营管理。陈玉等对鲁锦文创产品的开发与保护做了详细研究,提出目前市场中的鲁锦文创产品种类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家纺类、服装类、箱包类等纺织类日用品当中,缺乏材质、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创新;而通过创意研发、品牌运营和规模生产,可以将鲁锦文创产品推向现代化,在保持其手工艺特色的同时赋予其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鲁锦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相关领域的研究较丰富,而对市场营销方式的研究较缺乏。因此,应采用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的营销平台,全面提高鲁锦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鲁锦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儒家精神、活态传承、历史记忆、传统文化、吉祥寓意、酒店婚庆及其成果和内容。鲁锦民俗文化蕴含了当地人民的人文思想和民风民俗,其表现载体主要体现在鲁锦的图案纹样与织女们的民俗活动当中。杨永庆等在鲁锦图案纹样的文化寓意方面做了详细研究,例如,鲁西南妇女用“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眨眼”纹样,来寓意“敬天”“奉祖”,期盼事事顺利等。许大海等对鲁锦民俗活动的行为表现做了详细研究,如鲁西南传统的婚庆习俗中待嫁女子将亲手织造鲁锦作为嫁妆等。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鲁锦民俗文化的挖掘较为深入,而缺乏对其传播途径的研究。因此,应采用数字技术拓展鲁锦民俗文化的传播途径,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鲁锦民俗文化。

(三)趋势分析

本文對CNKI检索到的234篇论文样本进行发文量趋势分析,趋势呈现如下(图2)。

对图2分析得知,在采集的论文样本中有关鲁锦数字化传承领域的发文量在2006—2023年的区间内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2023年发文量达到最高。本研究提取2023年该领域发文的热点关键词,其主要聚焦在数字技术、应用转化、活态传承、鲁锦技艺等领域。由此可得,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成熟,鲁锦传承的路径也将更加广阔。综上所述,本文推测鲁锦数字化传承领域在未来几年内的研究趋势仍可能是持续攀升的状态,并且随着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与转化,鲁锦数字化传承将会更加多元,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鲁锦数字化传承的必然性分析

(一)数字技术助力鲁锦技艺保护与传承

数字技术助力鲁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对鲁锦传承人的制作流程进行记录、保存、阅览、检索、共享、复原、仿真、再现,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鲁锦技艺的真实面貌,以最为完整的形式保存下来,以此来缓解鲁锦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鲁锦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以鲁锦技艺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数字保护与传播,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方式方法,绝不仅仅是将鲁锦技艺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简单衔接。

(二)数字技术助力鲁锦产业转型与营销

以数字技术助力鲁锦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传统鲁锦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鲁锦产业迈向中高端,拓展鲁锦产业营销渠道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消费互联网平台,能够发挥鲁锦产业技术研发、鲁锦产业技术应用、鲁锦产业技术共享等功能,从而推进鲁锦产业技术、人力、资本和数据等要素的全面联通和优化配置,促进鲁锦产业服务链、技术链、数据链和资金链上下游更加协同,加快鲁锦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鲁锦传承人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拥有个人风格的独特作品,而消费者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私人定制”,这对于鲁锦产品的营销具有较大的推动力。

(三)数字技术助力鲁锦文化传播与创新

数字技术助力鲁锦文化传播与创新,赋能鲁锦文化跨越时空、跨越媒介、跨越圈层。数字技术能够通过元宇宙、虚拟现实等跨时空展示鲁锦文化;通过影视、动漫、游戏、数字藏品等跨媒介传播鲁锦文化;通过家族传承走向社会传承的模式跨圈层传承鲁锦文化。利用数字媒体平台,使鲁锦文化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在虚拟空间获得广泛传播。通过开发云节展、云演艺、数字文旅等数字化体验场景,进一步促进鲁锦文化的分享、互动和消费等。消费者通过观看、评论、转发、消费乃至改编、创作等行为,能有效促进鲁锦文化记忆的形成乃至鲁锦“走出去”,从而不断凝聚鲁锦文化认同、增强鲁锦文化自信。

四、鲁锦数字化传承的路径分析

鲁锦数字化传承的路径应采用当代数字技术手段,包括采集与处理、存储与展示、营销与传播等技术,将鲁锦传承的内容复原再现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化表现形态,并以全新的形式进行解读、保存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得鲁锦数字化传承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传承方式的优势,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鲁锦图案纹样的数字化存储

鲁锦图案纹样的数字化存储路径涵盖多个关键步骤,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元数据标注与数据库的建立、三维模型建立、云端存储等。首先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如采用相机或扫描仪对鲁锦图案纹样进行拍摄或扫描,随后将所获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如使用Adobe Photoshop、GIMP等图像处理软件处理鲁锦图案纹样的对比度、颜色等,以确保图像的质量,使用Adobe Illustrator等专业图形设计软件将采集的图像数字化为矢量图形,并对鲁锦图案纹样进行必要的编辑和修饰。其次进行元数据标注与数据库的建立,如将数字化的鲁锦纹样、材料信息等保存到数据库中并进行详细标注,以便后续的检索和管理。最后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与云端存储,使用三维扫描仪对鲁锦进行扫描,以获取更为立体的纹样信息,随后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将扫描到的点云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从而更全面地对鲁锦图案纹样进行云端存储。以上步骤对实现鲁锦图案纹样的数据备份、远程访问与共享提供了路径,对促进相关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有重要意义。

(二)鲁锦织造工艺的数字化展示

鲁锦织造工艺的数字化展示路径较为广泛,如虚拟展览平台展示、数字孪生展示等。首先对鲁锦织造工艺进行采集与处理,如采用摄像设备对鲁锦织造过程进行录制,随后使用Adobe Premiere Pro等视频工具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分析与处理,获取鲁锦工艺的详细信息,以便后续的研究与应用。其次对鲁锦织造工艺的展示路径进行扩展,除现存的鲁锦博物馆、纺织展会等传统的展示场所外,还应打造线上展示场所,以满足当下数字化社会的需要。如使用Unity3D搭建虚拟展览平台,数字化播放鲁锦传承人从原材料采集到上机纺织成锦的织造过程。为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还可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来实现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对应,通过声光电技术、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文旅临场体验沉浸化、交互化。

(三)鲁锦文创产品的数字化营销

鲁锦文创产品的数字化营销路径较为多样,如虚拟工作坊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线上+线下”营销等。首先,通过虚拟工作坊提升鲁锦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传承者与数字艺术家一同创作产品,从而推动传统手工艺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打造高品质、高颜值、多类别、多创新的鲁锦文创产品。与此同时,分别创作具有“实体产品”与“数字产品”两种属性的鲁锦文创产品进行营销,并通过Adobe Muse创建交互式鲁锦文创产品的数字档案,方便消费者线上查询并了解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设计灵感、民俗文化等信息,有助于提升该产品的销量。其次,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鲁锦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發布鲁锦文创产品信息、行业资讯、客户案例、网络直播等内容,与潜在客户建立互动和沟通。最后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吸引消费者参与产品制作的某一环节,如鲁锦原材料的染色、鲁锦图案设计等,让消费者通过线上设计或者线下实操的途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构建起消费者与鲁锦文创产品之间的感情桥梁从而促进鲁锦文创产品的营销。

(四)鲁锦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鲁锦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正在日益增加,如新媒体传播、娱乐游戏传播等。首先,借助新媒体传播能够彰显鲁锦民俗文化的微电影、纪录片、电视剧、歌剧、舞台剧等作品,利用新媒体实时性与交互性的优势,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传播。比如可以尝试将鲁锦民俗文化中的民间嫁娶仪式编排成舞台剧,采用鲁锦织物进行布景,演员也身着鲁锦制成的特色服装,整场演出通过色彩绚丽、纹样丰富的鲁锦布景表达出鲁西南民间嫁娶的热闹氛围以及鲁西南人民对美好婚后生活的期盼。其次,可以将鲁锦民俗文化融入到娱乐游戏的设计中,在与玩家的互动中完成鲁锦民俗文化的传播。比如将描述鲁锦工序的一段《棉花段》歌谣嵌入到游戏设计当中,歌谣的内容为“奇溜嘎嗒去轧棉,一边出的是花种,一边出的是雪片。好使的车子八根齿,好使的锭子两头尖,纺的穗子像鹅蛋。打车子打,线轴子穿,浆线杆架着浆线椽。沌线棒棒拿在手,砰砰喳喳沌三遍”。将其描述的工艺过程编入记忆类娱乐游戏的设计当中,考验玩家的记忆力,在娱乐的过程中参与非遗的制作,了解和体验非遗,从而在游戏中扩大鲁锦民俗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任雪玲,葛玉珍.鲁锦的艺术特色及基础纹样解析[J].丝绸,2009,(06):45-48.

[2]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J].民俗研究,2023,(06):69-81+154.

[3]潘鲁生.保护·传承·创新·衍生——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2):46-52.

[4]范玉茹.黄河文化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研究——评《黄河与中华文明》[J].人民黄河,2021,43,(03):161.

[5]任雪玲,洪凭,屠恒贤.鲁锦溯源及其艺术特色[J].纺织学报,2008,(03):51-55.

[6]范晓丽.推进儒家廉政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J].红旗文稿,2018,(20):35-37.

[7]穆慧玲.解读鲁锦的儒文化印痕[J].纺织学报,2013,34(05):111-115.

[8]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鲁锦项目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52-57.

[9]刘畅.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南京民俗博物馆的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8,(05):103-107.

[10]崔笑梅.城镇化进程中鲁西南地区鲁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装饰,2017,(11):33-38.

[11]陈国强,李倩倩.鲁锦织造技艺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发展——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中国鲁锦》[J].毛纺科技,2022,50(09):131-132.

[12]刘娟,王宏付.典型鲁锦纹样的织造方法解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30(06):28-31.

[13]刘飞,刘水.鲁西南地区鲁锦图案的艺术特征及功能性探析[J].丝绸,2021,58(01):85-91.

[14]陈国强.鲁锦三维虚拟文创设计作品[J].上海纺织科技,2023,51,(06):97.

[15]安丰.鲁锦纹饰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设计,2020,33(15):143-146.

[16]黄永林,宋俊华,张士闪,等.文化数字化的多维观察与前瞻(笔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01):52-69.

[17]许大海.-城鲁锦文化的调查与研究[J].装饰,2006,(12):120-121.

[18]潘海霞,王亦敏.元宇宙语境下贵州地区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2):93-99.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