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化视阈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应用现状与持续建设研究

2024-06-07姚友明郑州张琦赵永兰余鑫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区域化策略研究

姚友明 郑州 张琦 赵永兰 余鑫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一流课程‘建、用、学、管创新实践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2174);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课题“数字课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3JGZ1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姚友明(1965—),男,硕士,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研究、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与管理;郑州(1985—),男,本科,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市高校课程资源中心)部门主任,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在线教育;张琦(1981—),女,硕士,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资源建设二部副主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赵永兰(1987—),女,硕士,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干部,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在线课程等;余鑫(1994—),男,学士,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资源建设二部干部,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建设。

摘  要:近年来,教育部通过系列有效举措,大力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全国各省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建设了大批一流本科课程,如何做好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对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值得深入分析和持续研究。文章以重庆市为例,开展对区域内已建成的一流本科课程的数据统计、情况调查和分析整理,对取得的成效亮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为下一步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提出了方法建议,旨在为各地高校开展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与应用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化;一流课程;持续建设;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063-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大学是科学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因势而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1]近年来,教育部通过系列有效举措,大力实施“金课、金专、金师、金教材”建设行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2]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自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倡议提出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对照“两性一度”要求和标准,转换教学理念、梳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和配置,通过让课程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忙起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近年来重庆市围绕“建标准、搭平台、推应用、促共享”工作思路,扎实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级一流本科课程161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校均数居全国前列。为充分发挥已获认定的一流本科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掌握重庆市已获认定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与应用情况,按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等文件精神,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全市一流本科课程在持续建设与应用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下一步持续优化课程建设与应用策略,推动一流本科课程服务培养一流人才,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与应用的情况

(一)总体情况

1. 课程持续建设经费投入

课程建设持续投入是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的重要支撑,对激发广大教师参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积极性,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3]经调研,全市各高校课程持续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一流本科课程资源更新建设、课程团队师资培训、数字平台支撑服务及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据统计,近三年来重庆市已获认定的1613门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总投入为11000余万元,持续建设经费投入在150万以下的高校占比最高,约为41.7%,经费投入超过751万元以上仅占20.8%(如图1所示)。

图1  近三年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经费投入分布情况

(1)社会实践课程持续建设经费支持情况

据统计,重庆市已获认定的社会实践课程共计73门,持续建设经费(未含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比最高,约占33.3%,经费投入10万元以上的约占12.3%。

(2)持续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经费情况

据统计,重庆市已获认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计170门,持续建设投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比约为57.5%,超过一半以上的课程投入经费较少。投入5万至10万的约占12.3%,投入30万以上的占7.5%。

(3)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持续建设经费支持情况

据统计,重庆市已获认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共计415门,持续建设经费投入在3万以下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为53.2%,投入经费3万至6万的约占21.8%,12万以上的约占7.4%。

(4)线上课程持续建设经费支持情况

据统计,重庆市已获认定的线上课程共计407门,持续建设投入经费5万元以下的占比65%,占比最高,其次是投入经费在5-10万元,占比16.8%,占比最少的是投入经费20万元以上的,约占5%。

(5)线下课程持续建设经费支持情况

据统计,重庆市已获认定的线下课程共计548门,持续建设投入经费2万元以下的课程数量占比最多,超过40%,投入经费在2-4万元的位居第二,超过20%,投入经费为8万元以上的位居第三,约占20%。

2. 在渝本科高校已获认定课程分布情况

(1)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分布情况

据统计,在渝高校分两批次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248门,已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高校20所,约占在渝本科高校数的69%,还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高校9所,约占在渝高校数的31%(如图2)。

图2  在渝本科高校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数分布情况

(2)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分布情况

据统计,在渝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1613门,数量在10门以下的高校有3所,占比约10.3%。91门以上的占比约10.3%。

3. 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教学资源年更新情况

课程资源持续更新是促进课程迭代完善,推动一流本科课程长期向好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调研,在已获认定的1613门一流本科课程中,约有787门课程教学资源年更新率在10%以下,占比48.7%,约有40余门课程教学资源年更新率在50%以上,以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为主,占课程总数的2.5%(如图3所示)。

图3  市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资源年更新率分布情况

4. 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成果产出情况

近年来,在渝各高校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课程内涵水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产出大量成果,有力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据统计,重庆市各高校依托已获认定的一流本科课程,共立项各类教改项目3000余个,出版教材1000余种,公开发表课程建设与应用论文3500余篇,取得各级各类教学成果1300项,形成教学案例5000余个,支撑教师团队获奖4000余项。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的产出也说明全市在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中,积极鼓励一线教师研究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图4所示)。

图4  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成果产出情况

5. 参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教师团队结构情况

一流师资是一流教育教學的基础和保障,一流课程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师资队伍支撑。经调研,全市参与一流本科课程教师团队数1万余人,约占全市本科高校专任教师总数30%。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4]据了解,重庆市参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教师团队,正高职称总数超2000余人,占比为24%,副高职称总数超3000余人,约占总人数的33%,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总团队人数一半以上,为全市打造“叫好”又“叫座”金课打下坚实师资基础(如图5所示)。

图5  参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教师团队结构情况

6. 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专业类分布情况

重庆市已获认定的一流本科课程排名前十的专业类中,计算机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是课程相对较多的专业类,反映了当前区域内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计算机类与新兴产业紧密衔接,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专业的基础性学科,课程数量在全市课程中占据首位,共计62门。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共计61门,位居第二,其后依次为:临床医学类、法学类、工商管理类、教育学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和土木类等(如图6所示)。

■图6  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排名前十的专业类分布情况

(二)课程持续建设与应用成效及亮点

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问题。课程建设与应用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是支撑高质量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调研,在渝各高校认真落实教育部、重庆市委市府要求,在重庆市教委指导下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建设与创新应用,取得了系列成效明显、亮点突出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顶层设计+课程体系+资金投入”,组织推进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各高校基本建立起了一流课程建设配套政策体系,以管理、激励、考核、培训为主线,建立全链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教师激励制度,增加一流课程在教师评聘中的权重,量化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任务指标,营造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良好氛围,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唯科研、唯论文”现象,有利于更好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二是重庆市有20所高校均建立“国家-市-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培育体系,占学校总数68.9%,课程协同建设和培育体系完善,一流课程辐射作用与带动优势进一步发挥。三是课程建设经费持续投入。近三年来在渝高校持续投入专项经费支持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课程建设活力进一步激发,课程应用效果进一步发挥。

2. “高效探索+课程设计+平台集成”,数字化支撑更加明显

一是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坚持结果导向,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专家讲座与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三结合”方式,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生探索研究兴趣进一步激发、创新教学环境逐步建立。[5]二是课程种类均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为16500门,目前已公布10868门,完成数量占总目标数69%,重庆市市级课程建设目标为2000门,目前已公布1607门,完成数量达到总目标80%,建设速度较国家一流课程建设速度略高。三是线上平台优势彰显。五大类课程选课总人数超517余万人次,其中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线上课程选课人数为465万人次,占总选课人数90%,在线平台优势进一步发挥,课程优化动力增强。

3. “教授带头+成果产出+后劲增强”,课程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更加科学。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教师团队人数一半以上,整体师资水平较高,职务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更好发挥“传帮带”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夯实本科生教学质量。二是课程产出成果不断涌现。依托课程出版教材、发表论文、立项教改、形成案例、师生获奖等成果持续产出,育人效果明显,课程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进一步显现,也将有助于推动“一流课程”支撑“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三是课程发展后劲增强。各高校校级一流课程共计立项3000余门,各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备课、磨课、赛课等推动更多优质课程、一流课程“突围”,形成“校级—市级—国家级”课程进阶培育体系,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课程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4. “教师培训+社会服务+专业培育”,“两性一度”效应更加凸显

一是采用“内培外引”,各高校建立分层次、多平台、多形式、立体式教师培训网络,实现教师职业培训和信息素养培训全覆盖,发挥教授、专家“传帮带”作用,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增加政府、企业之间互动,及时了解与掌握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现状,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对一流专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课程作为教学最基本单元,是构成专业的基本单位,一流课程是一流专业的基础,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的核心。[6]此次调研显示,一流专业覆盖率高,一流课程发挥了带动作用,更好地拉动了一流专业“线”的发展。

二、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中国大学普遍性的短板与瓶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单位应切实用好“立、评、用、管”四字诀,持续深化一流课程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阻碍课程发展“藩篱”,真正做到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7]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全市一流本科课程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课程结构综合分布不均

重庆市认定的市级一流本科课程,五大类课程建设难度不同,据统计,建设及认定难度相对较低的线下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共计621门,已经接近总目标。而线上课程、虚拟仿真、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难度较高的课程,共计建设986门。按照《关于实施重庆市高校一流课程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截至2023年建设400门线下及社会实践课程,已超过总目标要求,剩余三类课程建设目标是1600门,完成率占总目标的62%,离总目标差距较远。

(二)资源共享机制成效不显

校际资源共建共享不足,课程建设仍“以我为主”,存在障碍与壁垒,导致应用目的和效果、范围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其一流课程开放共享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校际共建、校企共建、区域共享等联盟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共建共享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8]课程之间共享机制不完善,课程类别不同,导致资源展示方式不同。除线上一流课程外,其余类别课程除该课程建设单位外,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法便利获取课程信息,或者获取渠道来自论文或者课程案例集,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三)在线课程优势发挥不足

相较于线下课程,在线课程由于学分认定、学分转化等原因,选课学生数量较少,课程优势未充分发挥,课程优化动力不足。除重庆高等教育智慧平台由政府引导建设外,各高校采用其余市场化数字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一定付费形式使用,商业化倾向比较普遍,导致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成本费用高,数字化课程大规模推广受到一定限制。

(四)课程持续更新能力受限

一是部分线上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率稍显不足,涉及修改频率较高课程时,课程资料修改完善具有一定滞后性,及时、全面更新并丰富课程内容的能力还需加强。二是部分线下一流课程,尚未开拓线上授课渠道,无法广泛地实现教育共享。三是课程负责人由于退休、工作调动等存在一定流动,团队负责人变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迭代,而一流课程在获得认定后,一流课程质量标准如何继续维持,还需进一步的指导。

(五)教师用“数”赋能水平不足

一是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不够、经验积累不够、宣传推广不够。二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数字化创新不够,对实现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学转变、有效融入信息化及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更好融合的研究不透,意识和水平还不足。

三、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与应用策略

(一)优化“规划先行,引领发展”课程建设体系

一是要加强对数字化课程质量和推广指导力度,贯彻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要求,在新增的“1000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中,重点向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三大类课程倾斜,完善在线课程质量评估标准,推进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式发展。二是要切实做好统筹工作,科学配置课程体系。加强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对学校数字化课程改革建设的支撑,科学配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数量分布,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要完善日常服务机制,建立专业化日常咨询、服务,协助解决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困难和障碍,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四是在强化教材建设管理上“走深走实”,以示范引领一流教材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形态、高水平数字教材建设。同时依据区域和地方经济与社会最新变化、理论研究最新发展,提升教学资源年更新率,完善并更新教学视频库、教学案例库等,实现“教研”相互助益上“走深走实”。四是要加大对教学成果孵化力度,充分理解教學成果概念依据、聚焦教学成果核心要义、提炼教学成果关键要素,努力产出一批高水平课程教学研究成果。五是要组织开展一流课程建设专项培训,加强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在保证课程建设数量的同时,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二)构建“持续追踪,奖优罚劣”课程淘汰机制

以结果为导向构建“定期评比、持续监督、及时淘汰”良好动态课程建设机制。一是强化综合分析,制订一流课程的评价标准,建立课程退出机制,深入分析优质课程与学生整体学习贡献度、课程更新率与课程效果,及时清退教学效果低效、教学价值不显且持续改进不利的课程。二是建立监测机制,促进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形成良好动态资源建设机制,确保一流课程具有旺盛生命力,持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市课程中心指导作用,健全退出程序,由各学校研究提出建议,报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审定,切实解决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结果利用率不足等问题,确保一流课程长远发展。

(三)探索“多体联动,协同运行”课程应用模式

一是强化务实合作,建立区域一流课程联盟,破除区域壁垒,增进校际合作和互助,在比较中明确差距,在借鉴中促改进,提升区域课程运作效能。二是强化专业共建,以专业类为基点,由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单位进行立项,统筹协调各专业教指委委员所在高校进行合作,凝聚优势力量协同共建一批一流课程群,提升课程质量、降低课程运作成本,推动课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三是强化资源互补,开展校级课程选修和专业选修,实行校际实验室共享、校际间学生联合培养、校际教师互聘,实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推进跨校一流课程选课实践,创新实行学分互认课程运作模式,进一步发挥一流课程示范性和应用价值。四是组织一流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与交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鼓励课程负责人或其他成员依托课程总结先进教学经验,以发表教改论文、教学案例等形式进行推广、应用。对暂未获评一流课程的其他课程,对标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鼓励学校投入资源加强建设与持续培育。

(四)强化“数字改革、精准高效”课程提升服务

一是重塑教学形态,围绕数字应用能力、数字管理能力、数字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观摩、微课大赛等活动,提升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在线互动、课程优化以及融合应用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助力产学研发展,多维度引入地方、企业资源,调动学会、研究所等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参与一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借助社会资源开发高质量一流课程教学材料,实现课程建设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三是以课程为基本抓手,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平台建设,突出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共同打造教学成果,共建共享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和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课堂质量和课程资源质量,促进教学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四是增强高校教学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全面融入、主动对标,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决策部署,对推动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需要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任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与应用,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将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 创新高校学术评价体系[EB/OL]. (2022-11-22). http://www.cssn.cn/jyx/ jyx_jyqg/202212/t20221227_5574406.shtml.

[2] 趙铸. 深入实施“三个突出”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21(01):1-5.

[3] 于卫红. 我国部分省域“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施意见”量化分析[J]. 航海教育研究,2020,37(02):1-7.

[4] 段利华,陈本辉,王斌,等. 以组建三个中心为抓手,全面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J]. 大理大学学报,2020,5(11):107-112.

[5] 范盟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6] 郭宝龙.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IT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1):9-12.

[7] 余剑锋,谢治华,唐文谦,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程训练课程建设研究与探索[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1):94-95.

[8] 聂建峰,蔡佳林,徐娜. 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问题分析和改进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4):60-65+79.

(责任编辑:黄文波)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区域化策略研究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