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媒文化”
2024-06-07汪志
汪志
说起“媒人”两字,结了婚的人再熟悉不过,未婚的也应听说过。正所谓“明婚正娶”“三媒六证”,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对男女从素不相识到终成眷属的过程中,大都有媒人的身影,这是一种文化传统。而从古至今,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论男女,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找到终身伴侣,那么家中的长辈就会四处张罗,请人帮忙说媒。
说媒又叫做媒,就是通过媒人从中说合,让男女双方共结秦晋之好。而旧时对做媒的“媒人”,民间一般对其有“八个”雅称。
一是“伐柯”:这个雅称来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怎样去砍那斧柄呢,没有斧头不可能;怎样娶那妻子呢?没有媒人是不行的。《中庸》也有“执柯以伐柯”之说,后来人们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
二是“保山”:《红楼梦》第119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当时人们称媒人为“保山”,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
三是“保亲”。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保亲的堪信凭,搭配的兩下里相应。”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正旦云】我正来与你保亲。【外旦云】你保谁?【正旦云】我保安秀才。【外旦云】我嫁了安秀才呵,一对儿好打莲花落。”明汤式《一枝花·劝妓女从良》套曲:“明放着玉镜臺主婚,金花誥保亲,不愿从良的也算得个蠢。”保亲,即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过“门户帖”,双方各用一红纸折子,写上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等,由媒人传递,即《仪礼》中所说的“问名”。随后,男女双方长辈选择吉日和适当场合互相探视,了解对方家庭财产状况、家庭名声、姑娘品貌、姑爷身世等,以便确定是否门当户对。
四是“冰人”:这个名称来自《晋书·索紞传》中的一个故事,晋时有个叫索紞的,善于解梦,预卜吉凶祸福。有一次有一个叫令狐策的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个人说话。不知是何征兆,就要索紞为他解梦。索紞分析了一下梦境的情节,即对他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适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后来令狐策果然给一个太守的儿子做媒,又碰巧把婚事说成了。所以,“冰人”即成为“媒人”的代称。
五是“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孟子滕文公》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
六是“月老”:唐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奇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妻。”后来便有了“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
七是“红娘”:本是唐元稹《莺莺传》中的主人公崔莺莺的侍女。《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莺莺的侍女红娘从中设谋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为《西厢记》杂剧。宋代秦观《崔莺莺》:“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影动。夜米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同时,此种称法更含有褒义,表露出对媒人的重视、友好和赞扬。
八是“红叶”:这个别称来自一个爱情故事。唐僖宗时,有个叫韩翠苹的宫女渴望得到正常的人间之爱,便冒着生命危险在红叶上题诗,让红叶随着御河的水传到宫外。有一个书生在偶然中拾得题诗的红叶,为其中的幽情所感动,也题诗于红叶之上,借流水传到宫中,韩翠苹常偷空到御河边,因此也得到了题诗红叶。后来天作良缘,后宫放宫女3000人,两个有情人终于在民间相见,结为伉俪。韩翠苹感慨万端,又题诗一首道:“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情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此后,人们便把媒人又称为红叶。
关于媒人,笔者儿时看过两部与“媒”有关的影片,至今还记忆犹新。一部是人人皆知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黄梅戏《天仙配》。说的是天庭的七仙女私自下凡,要嫁给卖身葬父的董永,董永怕连累七仙女死活不应允,最后在七仙女步步“紧逼”之下,仍以没有媒人为借口拒绝,想不到七仙女使用仙术让一旁的“槐荫树”开口说话当媒人,演绎了美丽而凄惨的“树为媒”。另一部为评剧电影《花为媒》,讲的是王员外做寿,远近亲朋悉来道贺,员外之子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一见如故,相生爱慕,遂私定终身。无奈李父极力反对,不欢而散。王家找来媒婆阮妈为儿子说亲。阮妈一口应允,来至书香门第张家,张家有女名唤五可,才貌双全,风流多情。王俊卿执意要娶表姐,坚决不应这门婚事,由此忧郁成疾。阮妈主张带王俊卿去张家花园与张五可见面,因其染病体弱,故引王俊卿表弟贾俊英来至张家,遂引出“花为媒,双姝争俊郎”的经典戏码。
不管是“树为媒”或“花为媒”,在旧时,封建社会中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的婚姻大多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其中,媒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观念下,请媒人绝大多数是男方家的事,若女方家对婚姻也有意,则可以双方派人互访。有时,女方的条件占优势,甚至可以委托媒人介绍,让男方“倒插门”,这叫“入赘”。在旧时一般称男性媒人为“月老”,女性媒人则称为“媒婆”或者“大妗姐”。
而当下的新社会,讲的是情投意合,志向相同,自由恋爱,媒人只是牵个线,搭个桥。虽然现在是21世纪了,人们都崇尚自由恋爱,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媒人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而是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牵线搭桥人。俗话说“中间没人事不成”,在当前的农村地区,多数婚姻是通过媒人从中撮合的。在绝大部分地区,即便是自由恋爱,只要双方的家庭距离不是太远,也要临时请一个“名誉媒人”从中传话,商议各种结婚事宜。因为,农村人还是相信,只有“明媒”,才能“正娶”。所谓“媳妇娶进门,媒人跑断腿”。
买房置地要中人,成婚结亲要媒人;雨水靠天上落,姻缘靠媒人撮;无针不引线,无媒不成亲;媒人,媒婆,两头撮合。一个好的“媒人”能促成一桩美满的良缘,自然也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夸赞。毕竟婚姻不是一场儿戏,是每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由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变成一家人的一辈子幸福事,当然应该由衷地答谢每一个“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