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生态学学会:培树学会科普品牌 提升公众生态素养

2024-06-07庄琰

学会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学会

庄琰

立足社会需求,在社会层面全面开展科普工作是全国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衡量学会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十四五”规划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生态学学会充分重视科普工作,详细制定科普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打造不同形式的品牌生态科普。

学会结合社会需求和科普工作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根据生态学科的特色,对学会科普品牌活动进行定位。自2011年起,学会连续12年开展“中国生态科普行”活动。举办“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关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科普作品大赛等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中,“中国生态科普行”最早源于“生态科普校园行”,主要面向青少年层面,后根据社会需求逐渐拓展受众群体,从青少年扩展至社区、农村及自然保护地,依据不同需求开展不同主题和类型的科普活动。

“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由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发起和组织,邀请生态科普专家集中讲授科普知识,每年在不同地区设置主会场,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颇受公众欢迎,堪称科普盛宴。

“关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科普作品大赛则是为了顺应开展生态科普品牌活动的需要而举办。它面向社会,尤其是高校、研究所生态学专业的师生,激励他们创作生态科普作品。大赛征集的图文、视频及动画类作品,将应用于学会品牌科普活动。

此外,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生态日等节点,学会都围绕社会关注的生态热点开展科普活动。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学会承担了“新时代生态科普耀中华”专项活动、“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品牌生态科普活动。在长期开展品牌科普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科普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面向不同群体策划举办生态科普活动

中国生态学学会举办的科普活动根据生态学科的自身特点,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整合生态科普资源,结合时下社会热点,取得广泛影响。面向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特点和关注点,学会策划举办不同类型的生态科普活动。

在提升青少年生态科学素质水平方面,学会主办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活动,为昆明市中小学生安排了10个分会场,组织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多位科普专家,进入云大附中会展学校、明通小学、昆明三中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其中,《生态文明与科学传播》《生态文明时代的科普之路:生态学家的历史担当与智慧》《滇金丝猴的故事》等特邀科普报告内容丰富、科学性和趣味性兼具,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在提升农民生态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方面,学会面向农民群体,在浙江杭州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余杭区、临平区等地举办科普活动,内容涉及林农生产、稻渔共生、乡村旅游、企业文创、妇女健康等方面。活动以讲座、咨询、圆桌会议、生产困难解惑、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等形式开展,同时免费赠送作物品种种子数百包、各类农业生态实用书籍近百册,协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核心科普基地上的电子宣传栏。学会开展各类生态科普助力“三农”发展活动近20场,制作多部农业科普专题视频,并在当地媒体进行同步宣传,线上线下受众超过5万人,活动先后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农网及杭州电视台等重要媒体报道,并被网易、搜狐等各大网站转载报道,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在提升工人绿色产业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学会与黄陵县人民政府、延安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深入企业,在瑞能煤业开展“建设生命友好型”企业科普活动。活动中,学会举办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讲座、“生命友好、科普育人”展览,并发放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资料,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建设生命友好型企业的理念,使企业员工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助力矿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有了新理解、新认识。

在提升老年人生态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方面,学会走进社区开展生态科普讲座,围绕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从“低盐、低油、低糖”等“三低”引申到“低碳”生活的健康生活理念,通过讲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碳元素、大气中的碳的分布与循环,引申到如何通过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来减少碳的排放,以及PM2.5和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听众真正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如何实践低碳生活及其重要意义,受到老年朋友的欢迎。

在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生态科学决策能力方面,学会与贵阳市乌当区科技局、区科协等单位共同主办第五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贵阳乌当分会场,开展生态旅游培训活动,向当地人大、科技局、农业农村局等领导干部普及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全域旅游等概念,分享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众多生态旅游胜地案例,展示生态旅游的成功典范以及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宾馆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还针对乌当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提出结合民族文化、目标人群、开发潜力等特点,综合考虑打造乡村旅游典范的方案,为乌当区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和全域旅游提供意见,对提高乌当区生态旅游服务整体水平、开展全域生态旅游起到了促进作用。

集聚各方力量打造科普品牌活动

学会重视科普工作,已形成一支优秀的科普人才队伍,直接服务于各类品牌科普活动。

学会下设科普工作委员会,共有来自各地生态学会及分支机构的科普专家30多人;办公室设科普部,科普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科普项目及活动的组织、协调与实施;拥有3个科普传播专家团队,共41人,从事生态科普理念的传播;组建了近百人的科普志愿队伍,为开展学会科普活动和进行项目实施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学会致力于推动生态科技成果的科普资源转化机制,支持生态科普资源创作,加强科普资源积累和共享,为开展品牌科普活动提供资源保障。经过多年的科普工作,学会已形成条理清晰的科普活动流程。

学会充分发挥科普专家团队的作用,组织整合专业委员会、地方生态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力量,组建品牌科普活动筹备委员会,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完善工作;制定活动具体方案,采取讲座、展览、参观、体验、实践、演示、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并与公众展开互动;利用新媒体等媒介,在举行线下活动的同时,开展线上直播、转播、视频展示等科普传播,扩大活动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尤其是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活动的社会效益。

第五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由学会与芜湖市科学技术协会、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在活动筹备期,学会组建筹备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和实施具体工作,确定“生态文明——健康生活,绿色发展”的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方案。由于活动在新冠疫情期间举办,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线上为主,特别邀请光明网和“科普中国”作为媒体支持单位。活动特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讲授科普知识,包括《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微生物视角》《借助自然的智慧防控污染》《农村水环境治理技术研发与模式构建》等专题报告。活动开幕式及科普报告在光明网、B站等平台同步直播,总播放量达377万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学会在芜湖市以及国内一些城市还组织了近10个分会场的线下活动,包括走进学校开办讲座、举办展览、开展互动实践等。

联合多方协作提升科普活动质量

学会积极与全国生态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兄弟学会和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机构共同合作,扩大科普品牌的宣传效应和力度。

“中国生态科普行”活动与相关单位长期合作,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例如,学会与重庆生态学会联合,走进渝开学校、北碚状元小学、晏阳初中学等30多所中小学举办节水节电讲座、“珍爱生命之水”科普讲座、水环境科普主题展览、科幻画展评、机器人小达人个人作品展,以及鹭鸟的认识与保护、为植物挂牌等活动,共有3000多名师生参加。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联合,在华南植物园开展夜观活动,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生物的生存状态,与自然建立亲密情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在雁栖湖校区开展3D打印大赛、生物多样性日宣传、VR校园行、“简单说科学”科普征文比赛、对话科苑系列讲座等活动。

学会充分发挥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优势,开展联动科普活动。在2023年中国生态学学会全国生态日系列科普活动中,学会组织了全国生态日科普教育基地联动活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荔浦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等17家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参与。学会还组织了生态科普讲座、自然博物馆参访、生态诗歌朗诵、“外来入侵物种和树木保护知识大闯关”、测量植物胸径、野外考察、标本展览、科学实验秀、自然笔记制作、环保时装秀、生态研学和课堂、野外观鸟、科普进乡村和社区等的活动,受到广泛欢迎与好评。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和阶段目标,按照计划实施具体任务,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并对活动实施开展阶段性评估。活动中,工作人员及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活动结束后,学会及时对品牌科普活动进行总结,评估社会效益,吸取经验教训。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学会设立科普专项机制,具体地说,就是建立推动学会品牌科普活动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和科普资源转化的机制。

学会通过长期立项,激励生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学会品牌活动,扩大学会品牌科普活动的受众面和受众区域,丰富品牌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支持和鼓励生态科普资源的创作。学会提供品牌科普活动建设支持75项、科普活动资源包支持47项。2014—2023年,学会生态科普行品牌科普活动共举办100多场次,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受众72.4万人次。同时,学会通过申请中国科协科普专项,开展品牌科普活动,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助力学会品牌活动创建。

学会还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发科普工作人员的热情。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典赞·科普中国”基层科普工作者、年度科普人物和活动团队等,对工作优异的科普工作人员及分支机构予以奖励。科普工作委员会获评学会先进集体,多名科普工作突出的人员获评先进工作者,以此激励科普工作者以更大的热忱参与品牌活动建设。

【经验启示】

学会品牌科普活动建设,需要通过长期规划,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不同合理定位。

围绕社会及学科的热点,整合生态科普资源积极策划。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科普志愿队伍。

积累、支持开发科普资源,集聚力量,制定详细活动方案。

用好新媒体,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扩大品牌活动的与宣传。

积极与其他相关单位协作,让品牌科普活动更具影响力。

制定计划和阶段目标,开展阶段性评估,总结品牌科普活动经验。

设立科普专项和奖励机制,激励科普工作者积极参与品牌科普活动和建设,促进品牌科普活动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学会
科普活动结硕果 广泛好评树品牌——2023年湘科普“四进”活动精彩不断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会分享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学会分享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