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植爱农情怀 护航国家粮食安全

2024-06-07

学会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机械化工作者

访谈专家:赵秘书长,您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理顺学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党建工作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

赵凤敏: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于1963年。学会秘书处挂靠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机院”)。农机院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农机院的组织结构中,学会秘书处属于单设机构,工作独立运行。学会秘书处专职人员12人,人事关系都在农机院。

2015年之前,学会秘书处与农机院其他部门成立联合党支部。2015年10月,在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党委的指导和推动下,在农机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学会秘书处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同时接受农机院党委管理,党支部现有7名党员。学会秘书处党支部目前没有专职的党务工作者,大家都是兼职干党务。比方说,贾老师是秘书处编辑部的编辑,在党支部兼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示精神,落实“两个全覆盖”工作部署,2016年12月,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的指导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在理事会层面成立功能性党委。第十二届理事会有理事149人,常务理事 49人,学会理事长担任理事会党委书记。

从1963年至今,学会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陆续设立了30个分支机构,包括4个工作委员会和26个专业分会。各分支机构发展状态参差不齐,换届时间也不一致。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的设立情况与各分支机构自身发展情况密切相关。2022年,我们探索建立了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在分支机构层面成立功能性党组织,在分支机构换届之际,推进成立党的工作小组。截至2023年底,已有20个分支机构成立党的工作小组。

访谈专家:我们了解到,担任学会领导职务之前,您就是一位出色的科研专家。如果请您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感受,用一句话来谈谈您对学会党建的认识和体会,您会怎么说?

赵凤敏:厚植爱农情怀,护航国家粮食安全。

访谈专家:为什么这么说?

赵凤敏: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必要条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再次明确了农业科技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是我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会,是由全国农业机械领域科技工作者及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学会拥有1.4万多名个人会员,185个团体会员,分支机构学科内容涵盖农业机械化、拖拉机、排灌机械、畜牧机械及耕作机械等领域,是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团结引领本领域科技工作者,是学会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对农业机械学会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行业特点决定,农机作业过程非常艰苦,比如,光是到了麦子收割时节,收割机奔驰在田地里,尘土飞扬,一天劳作下来,人身上都是麦芒和灰尘。农机科技工作者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种出粮来,否则就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即使实现了农机工作环境机械化、智能化,农机科技工作者也得跟土地打交道。现在有了无人农场,农机科技工作者可以在室内远程控制机器进行翻土松地、播种覆膜、施肥浇水、打药杀菌以及收割贮存等农田管理工作。但从根本上说,农业机械片刻都不能离开土地,农机科技工作者只有下到田间,深入调研,现场试验,拿到第一手数据资料,才能够研发出适用的农机装备,才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好对策、好建议。

在艰苦的农机作业过程中,产出科技成果不是一日之功,只有热爱才能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是对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亲切鼓励和殷切期待,对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广大农机科技工作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讲,我们农机科技工作者,首先要厚植爱农情怀。厚植爱农情怀的表现是什么?就是下田,在地里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因为不下田就设计不出好用的机器。只有爱农、学农、知农、事农,才能真正兴农。爱农情怀是本领域科技工作者具备的首要精神气质。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气质,我们才能更好地护航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厚植爱农情怀,护航国家粮食安全是学会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既是学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会党建工作的落脚点。

访谈专家:请您就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谈谈学会是如何厚植爱农情怀,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

赵凤敏:近年来,为了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增强党建工作引领力,学会以“党建+”为抓手,推动学会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党建+人才培育”为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引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大力营造农机人才发展良好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才是最寶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农机人才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原动力和第一资源。

首先,要尊师重教,激励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农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为了激发广大农机教师培育农机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会联合高校等有关单位,每两年评选一次“最美农机教师”,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机教师学习最美、争当最美。2013年以来,江苏大学毛罕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王德成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胡炼教授等多位农机教师获评“最美农机教师”。评选“最美农机教师”,不仅向全社会展示了农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也对激励全国农机教师精心培养农机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项活动引起有关媒体高度关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其次,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相关领域的博士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力军。为了激励农机专业青年学子潜心科学研究,厚植爱农情怀,2023年,我们以“筑梦农机 逐梦未来”为主题,举办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来自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等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在读博士生代表参加交流研讨。论坛期间,学会名誉理事长罗锡文院士与博士生代表面对面交流。罗院士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他攻坚农业机械关键技术53年,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奋斗难题,培养了无数爱农、知农、事农的“新农人”。罗院士认真听取博士生代表们对研究成果的介绍,并给予细致的点评和指导。青年学子们纷纷表示,与罗院士这样的科学大家面对面交流,不仅在学术思想上得到提升,而且深切地感受到院士治学严谨和脚踏实地的科研品质,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

第三,农机专业技术人才是促进农机技术创新、支撑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申请并承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面向全体学会会员开展培训。围绕“智能农机技术创新与发展”等内容,已连续举办五期高级研修班。参加培训的会员们一致认为,通过专家授课、专题研讨、学员沙龙、微论坛、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农机装备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不仅加深了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解,提高了政治站位,而且拓展了工作思路,提升了专业技能,受益良多。

二是以“党建+学术交流”为着力点,瞄准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开展学术活动,助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而农机装备现代化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中国是世界农机制造大国,也是农机使用大国。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从种植到收割,美国农机装备齐全,拥有7000多种农机产品,而中国目前仅有4000多种农机产品。那么,針对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现状,补什么?怎么补?学会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该做什么?早在2017年召开的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上,罗锡文院士就指出,我国农业生产区域跨度大、品种多、生产模式各异,应着眼于“全程、全面”机械化的总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并指出21类农机装备是补短板的发展重点。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首要业务工作,是学会的看家本领。围绕推动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学会团结引领本领域科技工作者,多次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我国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19个省区市,涉及1400多个县市区,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但是,各省地貌不同,丘陵山区坡度不同,土壤黏度不同,种植方式及作物品种也必然不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很多的困难。2020年,我们召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论坛暨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农机专家,围绕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助力脱贫攻坚,补齐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进行学术交流探讨。2022年,学会举办第四届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大会,紧扣行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围绕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有效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学术研讨。不久前,学会发布《关于征集2024年度农机装备团体标准计划项目建议的通知》明确指出,在没有国家、行业标准情况下,凡有利于促进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现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标准项目,均可建议制定农机装备团体标准。

实践证明,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充分发挥人才汇聚的优势,以“党建+学术交流”为着力点,瞄准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开展学术活动,不仅仅是学术思想交流,更是学术方向指引。科技工作者做科研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世界眼光,胸怀“国之大者”。引领科技工作者把个人职业生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把学术探索与国家战略发展重大需求结合起来,这是学会党建工作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引领科技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和最优途径。

三是以“党建+科创中国”为探索点,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打造的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品牌,旨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2020年,按照中国科协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的总体部署,遵循“建组织、搭平台、赋职能、促科创”的基本思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组建“科创中国”国家农业机械科技服务团。科技服务团由国内农业机械领域的38位著名专家组成,聘请学会名誉理事长罗锡文院士为科技服务团团长,聘请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学庚院士、学会副理事长赵春江院士和学会监事长方宪法研究员为科技服务团副团长。

猜你喜欢

农业机械机械化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与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