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分析

2024-06-07李钟辉

剧作家 2024年3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沂蒙山民族化

李钟辉

摘 要:民族歌剧作为当代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推动中国歌剧体系发展的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戏曲形式产生了碰撞,这就意味着当代民族歌剧中演唱元素必然要面对观众进行创新性的改变。艺术反映生活,民族歌剧蕴含了多样化的民族精神。本文从民族歌剧的创新性、创作性、演唱性这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例,探讨民族歌剧作品艺术特征的创新化应用,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民族歌剧的艺术创作提供有益路径,同时为中国民族歌剧文化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民族歌剧;民族化;《沂蒙山》;美声唱法;应用

纵观我国的民族歌剧艺术研究多是集中在舞台演绎与声乐演唱方面,对于民族化元素和艺术特征的创新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歌剧艺术在西方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在演唱方法的应用方面。民族歌剧中的传统唱法与西方歌剧美声唱法各有所长,在长时间的发展融合碰撞中,二者相互借鉴共生。本文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例探索当代民族歌剧艺术创作应用的时代进程。

一、民族歌剧的创新性

歌剧艺术最早出现在欧洲,它作为戏剧和音乐融合的产物极具西方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唱法上辽阔清脆,在演唱时需要保持声音流畅[1]P16。在美声唱法没有进入中国时,民族歌剧的各类唱法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但美声唱法的传入给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尤其是在演唱呼吸时,美声唱法更加注重思想上的共鸣,让演唱者的声音能够灵活地呈现。这种科学的发音也解决了传统民族歌剧演唱中调性的难题,给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上升空间。在当代歌剧的声乐演唱中一些演员借鉴了美声唱法,突破了传统唱法的限制,在声乐演唱表现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同时也推动了民族歌剧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在表演中一直使用传统唱腔,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民族歌剧如《梅娘曲》《黄水谣》等作品较多地融入了美声唱法的技巧,同时保留着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这些多元化的应用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但当代的美声唱法民族化应用发展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美声唱法既无法取代民族声乐,也不能独立于民族唱法而存在,所以学者和表演者们在探索两种唱法共存的方法、将美声唱法引入民族歌剧的同时,也要传承民族声乐特有的精华,既增强声乐表演的感染力,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当代民族歌剧的融合性

纵观我国百年以来的歌剧艺术发展史,西方歌剧文化对近现代中国民族歌剧影响极为深刻。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当代民族歌剧多采用传统声乐的演唱方法。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较多地吸收了民族戏曲的演唱方法[2]P31,这种吸收表现在演唱声音的圆、脆、甜、水、亮方面,演唱的发声方法上需要演唱者做好协调配合,声带、气息和腔体都能做到灵活多变,真正实现以声带情,声伴腔行,声情并茂。传统的民族歌剧演唱则是要求演唱者存多气、深吸气、足运气等,与西方美声唱法中的完整发声方法和理论体系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

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来说,传统民族歌剧演唱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结合各民族的不同唱法。但每个民族的唱法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较为冗长和杂乱,缺少系统性,没有固定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美声唱法则带有科学的发声体系,每一个流程之间都相互连贯、逻辑清晰[3]P19。可以说美声唱法的融入让民族歌剧演唱体系的脉络更加清晰,理论更加完整。尤其是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融合后,演唱曲目的吐字更为清晰,演唱声音更加沉稳。在音乐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声乐的发展也需要兼容并蓄、优势互补,可以说美声唱法的融入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必然,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交流,让民族声乐擦出更绚烂的火花,让民族声乐的发展之路更为宽广。

三、民族歌剧中的演唱性

1.带有民族风格的美声唱法

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如藏族的篝火寓意快乐与幸福,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则是寓意将好事传递给他人。这些不同的文化也通过歌曲的形式传递演绎出来。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最初融入民族歌剧时肯定会与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的摩擦。所以在歌剧演唱时,表演者需要注重美声唱法与歌剧民族风格相结合,以演唱曲目表达的民族文化为基点进行二度创作[4]P6。歌剧《沂蒙山》的创作风格融入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段,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也使得作品整体的情感氛围很强,尤其是表演者通过加长线条旋律的演唱来表现曲目中的人物情感和歌唱性,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来展现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歌剧的整体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整部歌剧的背景乐队伴奏也较多地使用了带有柔和色彩的分解和弦,与传统的中国歌剧相比缺少了传统的五声调式伴奏,其中涉及到的曲目《等着我,亲爱的人》《海棠呀,让她去吧》《世上哪有这样的情》中的人物演唱都采用卡农节奏完成,通过节奏的强化来提升作品的戏剧性,这一处理方式在演出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让整部作品既体现出时代认同感又不乏民族特色,使得中国民族歌剧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不再突兀。

2.舞台演唱中的民族化吐字发音

民族歌剧在舞台演唱方面比较注重“以腔带字”和“声音优美”。一些演唱者将美声唱法和带有民族化吐字发音的技法相融合,在演唱中既注重声音的“通透”[5]P26,又能体现美声唱法中的“空灵”,真正做到脑腔、鼻腔、咽腔的共鳴,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语言发音与汉语有着一定的差异。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所以演唱者通过美声技巧发韵母和声母的音调时就会有些困难,同时也加大了美声的演唱难度,加之还有一些多音字和同音字要区别,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演唱者在练习前用“读”的方式熟悉歌词,再用美声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这样美声的唱法加上民族化的吐字能够让观众听得更加清晰。在民族歌剧《沂蒙山》中共有四十个唱段,现场的演唱形式涵盖了混声合唱、二重唱、四重唱等样式,旋律歌调丰富多彩,唱段《沂蒙山小调》中的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山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在演唱者注重美声唱法与民间戏曲元素融合的同时还要咬字清晰才能够将后面那个“哎”字的韵味表达出来,再加上清亮和舒缓的旋律,让表演中的美声唱法民族化发音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效果。

3.舞台演唱中民族元素的呈现

民族歌剧的舞台表演中表演和演唱二者是互补的,只有表演和演唱到位才能够实现曲目的完美舞台演绎[6]P33。在表演过程中声乐作为重头戏需要演员与肢体语言配合来完成曲目的表达,表演者既要注重吐字、发音的练习还需要融入一些民族化的表演元素。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当代民族歌剧的中西合璧,既体现了音乐文化的世界性交融,同时也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进步。如民族歌剧《沂蒙山》的主创在音乐和剧本的原始创作中设定了较高的艺术标准,需要演唱者在二度创作时必须跟上艺术节奏,始终秉承高标准的艺术表演理念才能将作品的内涵生动地演绎。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对中国经典民族歌剧的进一步传承,尤其是在展现民族革命精神方面,作品以民族戏曲表演为基础,即通过戏曲唱腔来展现革命英雄人物的意志和气节,真实地还原了沂蒙山区百姓的生活和历史特色,让作品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与此同时,作品中的重唱需要民族声乐歌唱家与美声歌唱家在演唱时实现有机融合,让声音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穿透力,以此来表达一种爱国情怀,同时给观众带来视听的感官体验。

4.美声唱法表达民族化情感

近年来,伴随着“国潮风”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歌剧作品融入了传统民族声乐和美声演唱,这不仅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独特的情感表达,也体现了文化中的包容互通,这种互通的情感表达让作品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感人[7]P21。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主要是以民族抗战为主线,讲述了抗战时期沂蒙山人民与八路军生死与共、同甘共苦、团结奋进的感人故事,以情景演绎的方式来表达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这种沂蒙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化情感。在《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经典唱段中,“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粮,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儿,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亲骨肉,血洒战场”,这句歌词就适合通过美声唱法来演绎,歌唱音色集中明亮,通过圆润、宽广、浑厚的女中音塑造带有柔情和革命大义的百姓形象。这一句句朴实的歌词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刻画了沂蒙山区百姓的淳朴,同时也折射出了抗战时期军民之间的革命情和战友情,既有民族旋律也涵盖了美声唱法,实现了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表达,增强了受众的接受度,同时也推动了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

民族歌剧《沂蒙山》既有对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也有美声唱法的融入,以戏曲唱腔展现了革命人不屈的意志,以美声唱法唱出了不同层次人民的心声。这种生活化的演唱与表演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在揭示作品内涵的同时,为民族歌剧的全方位艺术呈现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随着近年来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歌剧表演中声乐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恰当的应用,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8]P5,民族歌剧唯有兼容并蓄、融合发展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差异,形成了独具地域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因地域文化的影响,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也与歐洲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灵活运用,实现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式应用,为我国民族歌剧的表演积累更多的技巧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国峰:《美声唱法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产业与科技》,2017年第14期

[2]符灵燕:《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3]阚学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艺术评鉴》,2017年第1期

[4]李璐:《改革开放以来美声唱法中国化发展进程的探究》,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宁大光:《中国民族歌剧声乐“美声化”趋势的研究与探索》,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章迪:《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5期

[8]吴蔚:《论张权美声唱法民族化之探索》,《闽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沂蒙山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沂蒙山小调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浅论西洋歌剧对中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影响
“歌、表、舞”复合型教学模式下中国民族歌剧演员的培养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