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IE模型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2024-06-07陈娴高翔赵秋燕
陈娴 高翔 赵秋燕
【作者简介】陈娴,一级教师;高翔,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赵秋燕,高级教师。
【基金项目】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新课标、新教学、新学校”实验专项课题“小学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以‘菜地竞标展示牌为例”(SX2024Z099);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实践研究”(FJJKZX23-604);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SZJ22032)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文章针对目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因难以跳出传统分科教学和线性教学惯性思维导致“跨而不合”“跨而不深”的問题,构建基于ADDIE模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框架,并以“明月几时有”为例,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实现“跨且合”“跨且深”,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ADDIE模型;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素养;月相变化
一、背景与问题
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倡导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新趋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由此涌现出许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和课例,然而很多课例存在“跨而不合”“跨而不深”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难以跳出传统分学科教学的惯性思维,导致学科难以整合。比如在以“中秋月”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中,语文课学习关于“满月”的诗歌,美术课完成“中秋”主题绘画及月饼盒子的制作,音乐课学习童谣《月亮月光光》,科学课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依然基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模式,各学科出于知识本位完成任务,致使学科内容仅进行表面简单拼凑,无法达到围绕特定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这一目的,难以触及不同学科背后的育人价值,导致“跨而不合”。
二是难以突破传统线性教学设计的桎梏,导致学科思维难以聚合。比如,有教师在实施“月出时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指导六年级学生通过回忆科学课中月相变化规律及数学课中植树问题来解释月出时间差的原因,并以此判断古诗中描述的月相。在这个案例中,月相方面辨析属于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科学概念,用于寻找月出规律的周期公式推导是五年级数学的素养要求,而植树问题无法清晰地解释月出时间差的原因,并且所选的诗词也是学生在四、五年级语文课中学习过的。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传统的线性教学设计较难做到以评价为中心,对于教学目标、内容的适切性无法动态评估,教学缺乏素养导向下立体周密的考量,从而使得学科思维发展无法形成合力,导致“跨而不深”。
为了突破上述困境,笔者选择ADDIE模型进行实践研究,以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切实有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激活学生的多领域认知、多维度思维、多层次感悟,促进跨学科素养形成。
二、基于ADDIE模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框架
ADDIE模型是应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模型,其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评价)五个阶段,分别与Analysis、Design、Develop、Implement、Evaluate相对应,因此得名ADDIE模型。[2]ADDIE模型包含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订)、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怎么判断成效(学习评价的实施)三个部分。[3]笔者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和ADDIE模型进行适切性比较。在特征方面,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科目为锚点、以主题为抓手、以实践为路径、以素养为导向的综合学习形式,具有学科理解性、关联整合性、高阶拓展性、实践合作性等特征[4];ADDIE模型是基于系统论、以学生为中心的非线性教学设计模型,具有整体关联性、阶层递进性、以生为本性、创造重构性、动态发展性几个基本特征[5]。由此可知,两者都具备整体性、进阶性、生本性等特征。在环节方面,跨学科主题学习倡导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思路,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综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复杂问题,实现知识、思维的综合;ADDIE模型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标要求重构、调整学习内容,通过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各个环节内容,促进思维聚合。笔者根据两者特征与环节方面的契合度,基于ADDIE模型搭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框架(如图1),以规范的流程实现有融合、有深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对于ADDIE模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在分析环节,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确定适合的主题;在设计环节,需要围绕主题重构统整跨学科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开发环节,根据主题学习的需要创设合适的学习支架及多媒体资源支持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实施环节,基于证据评估推进学习活动,评价反馈调整教学活动。最后,教师通过评价合理调整及修改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等环节,让整个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核心素养的发展为落脚点,关联起各学科要素,使之融通系统化为一个新的具有复合价值的学习结构。如此,有效避免了传统分科教学内容杂糅和学习活动孤立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习从分科走向统整,达成“跨且合”。模型的非线性结构能动态监督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监测学生是否处在深度学习状态,使得整体教学能够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思维聚合,实现“跨且深”。
三、ADDIE模型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基于ADDIE模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适切性,笔者按照上述框架,设计适用于五年级学生的案例——“明月几时有”。
(一)分析:深入分析,确定主题
主题是整个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核心支点。教师依据ADDIE模型的首要环节进行层层分析,从整体框架上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点,确定主题。首先分析学习环境,遴选主题“月亮”,其次分析课程标准中该学段学科核心素养,聚焦主题“月相变化”,然后分析学业要求,明晰主题“探究月相变化”,最后分析学情,确定主题“明月几时有”。
1.分析学习环境,探寻耦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习环境主要包含课程环境、物理环境、技术环境、心智环境、社会环境五个维度。对于课程环境的分析,教师可以探寻学生在不同学科中所学知识的耦合,为主题的选择提供方向。本例中,基于第三学段科学课本内容,对照其他学科该学段知识点,发现科学课中“认识月球”“昼夜更替”涉及探究“月亮”,可以与语文课中鉴赏月(《暮江吟》《枫桥夜泊》)、美术课中欣赏月(“彩墨世界”)、数学课中观察物体的方式(“观察物体”)耦合,由此初步遴选出主题——“月亮”。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教室、实验室、户外场所、科技馆、一体机、平板等为主题学习提供稳定的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确保在稳定的心智环境中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生。
2.分析核心素养,明确耦合
教师可以基于科学课程标准中与“月亮”相关的核心素养,辐射数学、语文、艺术课程标准(如图2),明确素养要求的耦合点。一是多领域构建“月亮”概念,如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涉及“月相变化”的概念建构,其中包含的周期规律及方位变化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有所要求。二是多维度思考“月相”的奥秘,如科学课上探索月相变化的推理论证与数学思维中的推理意识耦合。三是多角度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如科学素养中对于月相研究所需要的模型建构能力,需要迁移数学素养的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应用意识。四是多层次感悟“月”的意蕴,“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出现在许多诗歌、国画作品中,其中亦可发现月相的变化。由此明确耦合,将主题聚焦于“月相变化”。
3.分析学业要求,明晰耦合
教师可以通过梳理相应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明晰耦合。在与“月相”有关的知识框架中,学生需要在理解月相周期变化(科学)的基础上,阅读诗歌想象画面(语文),判断月相。在探究“月相变化”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够基于观察和数据,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推理意识(数学);还要能够运用模型模拟地、月、日的位置关系(科学)。在感悟“月相”方面,学生需要能够想象诗歌大体描述的情境(语文),感受国画魅力(艺术)。综上,可进一步明晰主题“探究月相变化”。
4.分析学生学情,夯实耦合
本例采用SWOT法全面分析学情,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需求,以夯实耦合。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进行学情调研,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学生自身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梳理出“S(优势)”及“W(劣势)”。其次,根据上述课程标准分析,明确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的知识技能,即“O(机会)”。然后,从各学科教师對于五年级学生的质量分析中总结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即“T(威胁)”。最后,归纳出SWOT学情分析表(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教师可以从WT策略中确定需要通过激励性评价规避学生的消极影响;从ST策略中得出需要挖掘学生潜力并尽量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WO策略中发现可以借助“建模探究月相变化”进行统整,解决由于学科之间割裂导致的知识和思维难以迁移的问题;从SO策略中夯实耦合,围绕“月有阴晴圆缺”建模探究月相变化、月出时间等问题,由此确定主题“明月几时有”。
综上,“明月几时有”主题基于核心素养和学业要求凝练而成,是学生普遍能理解的概念,具有通约性。教师通过学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进一步确定主题,确保研究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生活性和进阶性。这些特性确保了跨学科主题的适切性。
(二)设计:依标定评,以评促学
在设计阶段,教师可以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制订跨学科教学目标,明确预期结果,根据目标确定评估证据,依据评估证据逆向设计学习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完成学科上的“跨”,内容上的“整”,目标上的“融”。
1.制订教学目标
基于ADDIE模型动态“分析—评价—设计”特征,教师可以以学科素养为锚点,归并、统筹制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目标(如图3)。教师通过采用“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活动+表现程度”的基本语式,判断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需要经历什么(典型活动)、运用了何种技能(知识运用、社会性技能)、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素养提升)[6],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具象化。
2.确定评估证据及教学环节
以上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目标为统领,结合跨学科学习的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等特征[7],基于“教—学—评”一致性,通过ADDIE模型非线性特征中“目标—设计—评价—实施”的交叉联系,笔者将教学目标分解、转化为评估证据,逆向设计基于评估证据的学习活动,以评估推动教学,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高质量进行(见表2)。
3.选择教学策略
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需要选择以下教学策略。一是以现实问题为情境展开跨学科主题学习。真实的问题能让学生沉浸于学习状态,在团队合作中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本例中从学生发现有时即便天气很好也无法观察到月亮展开学习;以教辅材料中白居易从傍晚夕阳西沉观察到弯月初升进行辨析,可以促进知识与思维的联结、生成与迁移,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二是以“教—学—评”一致性为载体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可以结合ADDIE模型的特点,拟订清晰的教学目标,确定评估证据,让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逐步推进、层层深入。三是以“学为中心”为核心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整个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获得系统的综合思维。
(三)开发:开发资源,保障学习
经过分析和设计两个步骤后,进入ADDIE模型中的开发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前两个阶段的结果开发课程资源——创建学习支架“‘明月几时有研学手册”,自制结构化的实验探究材料,制作配套的辅助多媒体资源(课件、微课等),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中,作为学习支架的研学手册,包含知识型支架、实验型支架、信息型支架等内容[8],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化原有认知图式,生成新的行为程序和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运用多学科观念和思维解决问题,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跨且合”。比如,研学手册中让学生观察记录月相及提供月出时间的知识型支架,可以直观展示月相规律及月初月落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建模得出月出时间的通式T=6+(n-1)×0.8(T为月出时间,n为农历日期,如农历初三时n=3),帮助学生将知识网格化、思维可视化,从而聚合深化学生思维,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又如,研学手册中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月相变化模型及应用模型描述、解释、预测月相变化的实验型支架,让学生不仅获得了结构化的知识,还巩固了学科实践能力,达到“活知识”与“活技能”的跨学科学习目标。再如,研学手册中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画出国画中“月”这个信息型支架,促进学生转换思维方式和分析视角,建立起语文情境、科学观念及数学问题之间跨学科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四)实施:学习中心,深度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ADDIE模型“设计—评价—实施”的特点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首先,教师基于“学习中心”理念,将教学环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其次,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和评估证据,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串联与整合。一方面可以结构化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学科思维迁移的机会,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最后,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度、学习行为的投入度、学习内容的理解度、学习结构的关联度、学习应用的迁移度等,让整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深度学习中推进。
(五)评价:贯穿连接,保障课例
评价作为ADDIE模型的核心部分,贯穿整个教学流程。教师根据每个阶段的评价结果,反思前面一个或几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使整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变成一个自我修正的系统。本例中,教师可以基于评价维度及指标,通过学习性评价搭建问题解决、活动规则等评价支架,作为评估证据推进教学活动;借助表现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长期观察月相的坚持性,提出问题和设计制作模型的主动性,搭建数学及物理模型的成效,合作學习的配合度等方面出发,综合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调控、诊断、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跨学科主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使用课堂观察量表,从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内容适合度、教学过程是否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跨学科主题学习预期等维度出发,观察记录执教教师的教学效果,借助评价表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本课例实施后,教师根据量表数据,从主题学习目标设定的适切性、学习支架建构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思考学习环境是否可以优化,学习活动中哪些问题可以避免,学习评价是否有效等问题。由此,对本课例教学设计进行了以下优化:一是简化数学模型,强化物理模型的建构;二是联合综合实践、劳动等其他学科教师,增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指导性等。
四、小结
ADDIE模型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指导流程。在“明月几时有”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通过分析能更好地确定主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现有的认知水平、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要求开展,在设计、开发、实施主题学习中,基于评价不断反思和调整,让各学科在学科观念、学科思维、学科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不断地交叉、渗透、迁移,最终打破学科间壁垒,弥合学科间界限,增强学科间整合,达成“跨且合”“跨且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谢风梅. 核心素养导向下应用“ADDIE”模型的初中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D]. 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3.
[3]程豪. 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式研究:基于ADDIE课程教学模型[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8(2):56-62.
[4]伍红林,田莉莉. 跨学科主题学习:溯源、内涵与实施建议[J]. 全球教育展望,2023(3):35-47.
[5]尹仕琪.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复数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6]徐广华.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基本要点、设计理路与呈现样态[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9):13-17.
[7]张桂凤. 跨学科项目中设计能力评价工具的研制与实践[J]. 创新人才教育,2023(1):45-50.
[8]余胜泉,胡翔. STEM 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2015(4):13-22.
(责任编辑:罗小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