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导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与治理策略

2024-06-07贺东航涂敏

关键词:问题导向工作方法治理

贺东航 涂敏

摘 要:问题导向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工作方法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具体围绕“反腐败斗争”“精准扶贫”和“中国式现代化”等开展工作,运用问题导向方法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进程。具体而言,“反腐败斗争”凸显了问题导向在解决腐败进程中的实际效果;“精准扶贫”举措的实施及其脱贫价值,强调了扶贫工作中问题导向的关键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路径,彰显了现代化进程中问题导向的治国策略。概言之,通过问题导向这种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和解决治国理政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有效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治理;问题导向;工作方法

作者简介:贺东航(1967—),男,湖南益阳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党政建设与国家发展等相关问题研究;涂敏(1983-),女,湖南浏阳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BKS097)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4)03-0001-08

收稿日期:2024-02-05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必须坚持”被确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特别是其中的“坚持问题导向”这一策略,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工作方法。2012年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围绕当前社会的突出特点和实践要求,找准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着眼点。面对时代问题,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还要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即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累积已久以及新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在新时代所实施的“反腐败斗争”“精准扶贫”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等战略举措,生动地体现了问题导向的实践应用,问题导向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原则。

一、“反腐败”战略下的治理实践:问题导向视角下的举措分析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早在1988年至1990年,时任中共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四下基层”问题导向的工作机制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亲身实践并加以概括的一项工作方法,指的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宁德位处闽东,当时是福建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习近平同志到任伊始,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调研,写出了《弱鸟如何先飞》的调研报告,苦苦思索“弱鸟先飞”之道,首次概括了以“问题为导向”打开闽东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工作方法 習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页。。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也提出问题导向的重要性,在《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一文中指出:“对这些时代问题,首先要从时代的高度、大局的高度去看待、去研究,科学分析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分析成因,寻找对策,科学解决。”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环境变得复杂,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腐败问题突出,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紧张。如果不惩治腐败以维系民心,党的合法性将面临根本考验。针对这一严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孙海洋:《坚持辩证思维》,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1页。

为此,中国共产党以“问题为导向”启动了一系列反腐败的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需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孙海洋:《坚持辩证思维》,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1页。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孙海洋:《坚持辩证思维》,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1页。。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败斗争是从具体问题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入手的,可以用“小问题、大文章”来形容。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九三学社中央的座谈会上,介绍了“八项规定”制定得比较具体的缘由。“八项规定”很具体、不抽象,从禁止拿红包到禁止收取购物卡,从禁止公款吃喝到禁止公款旅游,从禁止公款支付高额礼金、礼品、庆典、高档烟酒、珍稀药材、天价茶叶、文玩玉石,到严禁利用公务之便谋取私利或插手司法活动和经济活动,这些均是针对腐败现象的具体问题抓起改起,坚持正确的方法和路径,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积小胜为大胜,从而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习近平:《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问题为导向来破解贪腐行为。例如针对违纪行为往往集中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时间节点的现象,中纪委提醒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在节假日不打招呼、随机确定暗访路线。再如,中央纪委出台禁令,不得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新华社:《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法院网,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8/id/3472053.shtml.;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送往政府机关的“特殊快件”进行重点监控,防止“隐形送礼”现象的发生。

从具体事情抓整改和落实,治标优先于治本。当问题发生时,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分析查找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进行解决,即治本;二是先采取应急措施,解决或控制住眼前的问题,即治标。但是,治本往往需要时间,治本往往不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腐败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其有多方面原因,如果先治本,存在不确定因素,有时甚至需要伤筋动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腐策略采用的思路是先治标,即先想办法从后段进行补救,以治标的方式杜绝。在治标的同时,让制度跟进,相继出台法规和条例进行细化和落实。中纪委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为指导,紧盯重点事和重点问题,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推动反腐,构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1+20”制度框架,对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规范,先后出台50多部涉及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改革、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党内法规,使得“中央八项规定”成为“铁八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逐渐形成。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充分肯定了这场斗争的成效,“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2022年第11期。,“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2022年第11期。具体如表1所示。

二、精准扶贫战略下的民生治理:问题导向下的脱贫实践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对各个贫困地区的环境差异和贫困家庭的不同情况,采用的一种科学且有效的方法,通过精准地识别贫困对象、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以及进行细致的管理,以实现精确的扶贫策略。

中国首次大范围实施扶贫开发政策是在1986年,从中央到地方层级均正式建立了专门负责扶贫的机构。这一时期,制定了以开发为主导的扶贫策略,确定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328个国家级贫困县。当时主要采取粗放式的扶贫模式。粗放扶贫是一种“大水漫灌式”的救济式的扶贫,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持续性不断地投入,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识别不精准张翼:《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扶贫中的低质、低效等问题,不但难以让贫困户真正摆脱贫困,甚至还出现争跑“贫困帽”等乱象。粗放式扶贫未能搞清楚贫困户致贫的真正原因,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到需要因地、因村、因户制宜的问题,陷入“年年贫困年年扶”的怪圈。由于中国剩余贫困人口日益呈现出分散性和多样化特征,粗放式扶贫容易忽视扶贫对象的分散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县一级扶贫部门很难直接与贫困户产生实质性互动,导致组织层面的村级主体缺位曹湘怡,张凤阳:《从组织视角看精准扶贫:兼论贫困治理“中国模式”的原创性》,《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大家心里要有一本账,要做明白人。要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日、30日),《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1页。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座谈时,进一步提出“要建档立卡摸清每户致贫原因,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赵承,霍小光,张晓松,等:《习近平的扶贫故事》,《人民日报》,2020年5月20日。。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出现“精准扶贫”一词,中国的扶贫方式开始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在同一年的12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这一文件提出了建立一个精准扶贫机制的新要求。2014年4月,国务院扶贫办推出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强调通过建立详细档案来明确扶贫对象,为实施精准扶贫策略奠定了基础。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全球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明确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页。,以“如何精准发力”“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为牵引,拉开了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

其一,注重“质”的提升。通过填补粗放式扶贫存在的问题将精准识别制度化,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到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上。在构建精准扶贫的组织方面,将扶贫主体移至村级单元,让驻村帮扶工作队与贫困户进行直接接触,瞄准以往粗放式扶贫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扶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其二,精准获取贫困人口信息。基于“建档立卡”平台,搭建可持续脱贫的监控手段,通过贫困状态的变动提高识别准确率,进而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动态信息系统。

其三,制定明确的退出机制。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退出”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确定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表,以保证退出过程的有序进行;其次设立一个缓冲期,在这段时间内继续实施脱贫政策,即便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也不立刻取消支持;再次,执行严格的验收程序,确保所有脱贫措施都符合既定的标准;最后,逐户进行审核确认,确保每个家庭的脱贫状态都得到了准确记录袁文先:《脱贫攻坚:决战在今年》,《红旗文稿》,2020年第1期。。

在精准脱贫的一环一环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召开系列脱贫座谈会,每次围绕一个主题,以问题为牵引来推动精准脱贫。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要求集中力量攻克“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问题。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座谈会,强调着力解决此类突出问题。2020年底,中国在决战脱贫攻坚上取得了決定性胜利。当年12月,中国政府宣布,在现行标准下,农村已经全面脱贫。具体如表2所示。

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精准”这一核心理念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这不仅反映在扶贫脱贫战略的指导思想中,也同样适用于对其他重要工作的指导。举例来说,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暴发,病毒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高,面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党中央迅速动员,将在精准扶贫中积累的精准策略和方法应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指示,出台了精准施策、精准防控的重要措施,使得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迅速稳定下来,防控阻击取得阶段性胜利。2021年,针对就业形势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定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47页。。2022年,针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他也提出“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20页。。

三、“现代化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路径

在20世纪以来的各国发展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更具有争议性。现代化象征着时间上的分界,它代表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根本性转变。从历史上讲,它主要指近代产业革命以来,以德法英为主的西欧国家和美加为主的北美国家为实践模本和目标,寻求新的国家发展的过程。由于德法英美加这些国家都属于西方国家,所以现代化常被认为是“西化”的过程,将政治制度的选举、经济制度的放任市场化、思想多元自由化、方式的个人化等视为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有过深思熟虑。1979年3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中共中央党校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97页。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中第一次提及“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71页。。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0页。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再次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现代化之问”——“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页。

“现代化之问”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回应”,这种回应主要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展开的。众所周知,从现代化理论来看,它是“二战”后西方学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但学者们发现,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后发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就不太合适了。事实上,这一由西方开启的现代化道路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来自实践和价值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受自身文化惯习的影响。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走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文明史意义,我们应当有更为“本土化”的自觉为人类开辟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模式的形成基于以下关键事实: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以极高的速度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之路。这种现代化的速度、效率和成果显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有效性和特色。

党的二十大重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它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政治命题。作为政治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在于总结经验,指明未来,其焦点是解决中国发展道路、模式和动力问题,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同时针对当今世界西方主导现代化的危机,提出一种可替代性的现代化道路模式。这一“现代化之问”包含五个特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探索,现有的现代化理论尚未充分考虑中国这样人口发展特性与现代化的独特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现代化之问”,准确把握了人口要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在“现代化之间”的引领下,探寻人口要素与现代化两者关联的路径与机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科学研判,如人口结构、分布、素质等基本面,这是布局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底座。同时,“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我们要兼有规划性和阶段性目标。因此,要识别人口规模巨大给现代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打造惠及十几亿人的普惠性现代化道路,挖掘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多维要素的积极作用,应对人口总量减少和结构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在每个阶段和时期中设定一个实际可行的具体目标,使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活力和可持续性,这些都需要基于国情来推进和挖掘人口要素对现代化的作用杨菊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亟待回应的关键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7日。。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改革开放4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重新阐释,从原本单一的发展主义目标上升到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共同富裕目标和政治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采取了发展主义的做法,考虑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的情况,实施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带后富”的實践,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服务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但“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3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依靠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推进共同富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夯实共同富裕,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全体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这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布局的重点也是其难点。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持续和长期的努力,而且还必须制订和执行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盛世豪:《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7日。。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带了民众精神生活的滞后。这是全球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从一开始,现代性便具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能动的、有远见的、进步的、预示着空前的丰富、自由与满足。另一幅同样清晰可见的面孔是冷酷无情,暴露出疏远、贫困和污染等许多新问题”王惠:《当代中国:社区发展与现代性追求》,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页。。但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决策。进入新时代,新一届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发展理念的战略高度上加以审视,体现了新时代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新高度。从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不断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成为政府关注的内容。为了深入理解精神生活的本质,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成为关键,特别是在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上。这包括如何克服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均衡和不充分,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如何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给精神“补钙”;如何繁荣文化事业以提供给民众更为丰富、高质量和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如何提高全民道德素养以提升民众的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等。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求,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发展模式。进入新时代以来,针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为导向,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了系列生态环保政策:针对“生态考核”的软指标问题,出台了硬核的考核督查,建立生态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政策,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干部实施问责政策。针对长期存在的“生态补偿”问题,从制度上多点突破,实施了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等。针对《巴黎协定》中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问题,把这两项纳入中国生态文明的整体布局,以倒逼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型,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石泰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2年第2期。。当前,仍然存在着生态系统性与治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构建激励共容、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王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成就、矛盾挑战与实现路径》,《管理世界》,2023年第3期。,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来有效破解。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涉及中国现代化之路与世界互动的问题。众所周知,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战争”“殖民”的基础之上的,西方各大国现代化崛起时都曾引发过世界大战。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会克服西方现代化“霸权”问题,是因为中国文化有“协和万邦”的基因,新中国成立后就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后,将“和平与发展”确立为我国外交的主线,并进行了制度保障,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和平环境田飞龙:《中国式现代化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探索》,《天府新论》,2023年第3期。。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问题导向,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绿色倡议”“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建构”等,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当前,一些国家从政治到外交、从经贸到核心技术对中国进行打压,搞针对中国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这些挑战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存在。面对这些外部环境所产出的问题,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工作,为全球提供和平发展的中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等“六个坚持”,提供了认识外部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引导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现代化的正确路径(见表3)。

四、结语

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少做和不做与问题关联不大或与问题无关的无用功。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始终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核心,专注于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根本性问题、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以及党建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党中央不断提出旨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一做法体现了一个关键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和需求,更好地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一种工作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其工作和决策过程中,十分重视重点关注和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就是强调从现实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根源,然后制定和实施解决方案。这一工作方法与目标导向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论,目标导向着眼于预设目标的实现,而问题导向更注重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挑战。在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意味着在各种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识别和解决问题作为核心。这包括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结果不断优化政策。进入新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问题导向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关键方法。作为一种工作方法论,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推动了党的工作的深入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了重大公共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安排了政策先后出台的时间和顺序和执行先后,合理分配资源,反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政策的措施和建议。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对脱贫任务进行了优先级排序,专注于关键和重点任务,在关注重大和紧要问题上进行攻坚战,在面对紧急和困难问题时打歼灭战,在针对薄弱环节时进行持久战。这样保证了工作的节奏、强度和质量,集中精力解决主要和关键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在反腐败斗争攻坚战中,党中央要求党员干部要有责任担当,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出台了多项党内法规和条例,纠治了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答好了“人民之问”。

最后,“问题导向”不仅是一种政策制定方法,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人类事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情怀。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是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延伸,也是对其进行创新性转化,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协调的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强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这包括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吸取其中的教训,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国探索并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也着眼于全球视野和人类共同发展的需求。

Problem Oriented:the Working Methods and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the CPC in the New Era

He Donghang,Tu Min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

Problem orien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ot only as a distinct feature of its governance but also as a practical requiremen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specifically revolve around three major policies: anti-corruption effort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se strategies use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to effectively advance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process. Specifically, the 'anti-corruption efforts'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problem orientation in tackling corrup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ts value in poverty reduction emphasize the critical role of problem orient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e the strategic governance approach of problem orient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summary, through the method of problem orient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n more precisely identify and resolve key issues in governance, thereby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governance;problem-oriented;work methods[責任编校 陈浩天]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工作方法治理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高校班主任工作方法及其重要性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把党的宗旨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