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技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探析
2024-06-06刘炼
刘炼
摘 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快速发展,艺术与科技之间融合得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思考新的发展趋势。文章使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梳理当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共性问题、未来数字媒体艺术行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相关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等,旨在了解和把握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所存在的真问题,指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出一条具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和可供高校执行的具体方案措施,为各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改革;科技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1-0134-04
近年来,现代艺术的创作越来越少不了科技的助力,艺术与科技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最初的对立逐渐转变为合作。两者不断加强融合的背景之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正朝着拥抱数智化,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迈进。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特点之一便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知识涉及计算机、艺术设计、动画、视频编辑等方面,符合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属性使得学校的教学和课程整体设计有着一定的难度。特点之二是行业发展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科技的发展能够直接影响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交互工具、通信设备、传播形式等方面的技术进步都能引起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变革和更新,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化、智能化的时代,高校必须不断进行课程优化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刻把握和认识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结合科技为先时代的背景和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化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培养出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艺术科技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近两年,针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李强、罗添、王晶晶、丁勇在《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现状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师资专业背景单一、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产学研体系、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支撑跨学科共享实验平台的解决方法。[1]郭原恺在《数字媒体之下如何创新艺术教育》一文中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艺术教育内容较为落后、艺术教育定位不明确、缺乏艺术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建设等,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艺术教育内容的创新、找准艺术教育定位、建设艺术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等创新方法,提出在艺术教育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优势,积极利用新技术实现艺术教育内容的创新,结合艺术相关专业,确定艺术教育位置。[2]杨旺功、赵一飞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强调在教学环节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加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方向培养,加强艺术设计中的工学思维和文化素养,由于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改变导致设计和思考方式的改变,这必然要求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数字技术和知识,还需要有技术背景的人才加入。[3]田永涛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探析》一文中分析了中国数字媒体教育的现状,强调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跨界特点,让不同专业的师生尝试混合教学,开拓思维边界,提出未来数字教育发展重心是注重综合应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4]以上文章的观点集中在宏观上向人们展示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课程教学的具体做法鲜有提及。针对现在数字媒体艺术学生普遍缺少人文素养、学科交叉不够深入等问题未有提及,本研究将着力分析这几点,提供相关參考。
二、艺术科技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问题
距今为止,国内上百家综合类院校和艺术院校均开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专业规模庞大,但教学和课程的发展却略显滞后,并且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共性问题:其一是课程设置老旧,不符合时代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对于新的科学技术没有及时地纳入课程之中,许多学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往往还是照搬艺术设计类课程,数字媒体艺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与艺术设计类课程有了较大的区别,需要将之前的课程构架推翻,重构课程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其二是学科教育中交叉融合程度不深,数字媒体艺术正是因为其学科交叉属性才得以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早期计算机技术的加持到现在人工智能的介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持续地拓展着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延伸了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但这一特点并未体现在教育上,大部分学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还是以艺术类课程为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课时不够,难以满足5G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其三是过于强调技术课程而忽略人文素养的塑造和专业基础的培养,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软件和人工智能的挑战,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强调人的自主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尤为重要。其四是对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引导不够,现代社会是一个与科技强链接的时代,学生在教育阶段将专业与科技理念相融合,能将所学所思与科技发展相结合,为走入社会增加竞争力。
三、艺术科技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发展
通过分析上述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不足,结合当前新时代的行业发展要求,本研究提出以下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措施。
(一)增设数智化课程
大部分高校在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方面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使用对比现在行业的最新趋势早已陈旧不堪,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专业教育中高层次的探索创新研究水平还不够。[5]例如近几年热门的数据可视化、VR技术、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数字媒体艺术行业之中,但在教育领域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却鲜少可见,学生们想学习较新的技术大多通过自学或自费课程的方式进行。缺少数智化课程的高校要通过向其他优秀高校学习、邀请相关行业专业人才入校教学、与行业公司合作培养等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使之与时代发展相匹配。有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VR技术、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但也存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数智化课程与原专业课程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要全面统筹课程纲要,全方位构建数媒智能化课程,不仅要将新的科学技术引入课堂,还要花心思将之与原基础课程相互融合,在满足学生对行业前沿相关技术知识的需求的同时,有效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发展。
一方面进行数媒智能化课程的全面构建,另一方面数媒智能化课程构建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要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更新和完善。近年来,各类人工智能软件层出不穷:AI绘画工具“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AI动画捕捉合成工具“VFX Reveal”;AI建模工具“Shap-E”;AI对话工具“ChatGPT”“文心一言”等。AI软件已经逐步进入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之中,虽然部分软件的使用成熟度还有待提升,但已有业界人士预言几年后越来越多的基础性的数字艺术设计行业设计师会被这些人工智能软件所取代。当代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需要掌握多个人工智能软件方能顺应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浪潮,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教材陈旧、教学人员非专业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须引进行业高层次人才,了解行业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软件,进而在课程中加入人工智能软件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尽早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随着数智艺术的出现,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跨学科交流,将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需要学会运用人工智能,让艺术在发展的道路上呈现更多的可能性。[6]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未来或许人们无法准确预测,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将与时代发展紧密连接的数智技术、人工智能软件等方面的学习和应用融入到教学课堂之中,教会学生将科学技术服务于自身设计。
(二)深化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黄心渊在接受《传媒》期刊采访时说过:“总体上来说,‘交叉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一个关键词。[7]各专业从纯文科或艺术学习,开始走向文工交叉、艺工兼修,文艺工打通,多学科融合,走一条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艺科的发展道路。”高校要始终以交叉融合的专业特点为导向,构建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新时代艺术科技融合背景下的跨学科培养不仅仅是不同学科教学上的简单相加,更需要从“相加”走向“相融”,让不同学科的课程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深化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保障跨学科联合培养课程的不断更新,在课程之中加入哲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内容,全面构建学生复合型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例如启用跨专业导师联合项目制,由多位不同专业的导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实行自主式、探究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学习、软件操作、数据分析、媒介融合等多种学科课程类型贯穿于学生课程体系之中,培养学生从“学”到“做”的能力。在这个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除了善用校内资源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之外,还要借助外部力量,丰富教育资源配置。例如寻求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与校外科技企业沟通交流,与校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生对接,在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双重作用下进行艺术与科技方向的跨学科联合培养。
(三)重视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的培养
虽然现在的时代发展趋势是推崇科技、推崇算法、推崇数据,但驾驭软件和数据的主体最终是人,在任何时候对于科学技术的推崇都不能不重视人文学科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不断开发数智化课程的同时,还要兼顾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思维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型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人文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生将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最终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素养的专业数字媒体人才[8]。可见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可以增强人的创造力,能够提升艺术作品的内涵,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才能够经受住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冲击。
过度的强调软件工具和辅助设备的重要性容易使教师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学习重点的偏差。以数字艺术作品创作为例,因为近年来如前文提到的“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人工智能软件的兴起,许多人认为艺术设计的门槛降低了,在人工智能软件的参与下没有任何艺术设计基础的人都可以进行数字艺术创作。实际上真正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后不难发现,简单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也许不难,但是想要应用人工智能软件创作出高水平的数字艺术作品却也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从资料库的收集到关键词的选择再到作品的优化调整,每一步都建立在使用者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且从长远来看,没有经过长期的艺术思想、设计理念、人文知识等专业基础的熏陶,空有手上功夫而无思想高度,培养出来的是技术突出但创新不足的“匠人”。想要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人文素养、专业基础和软件技能的培养一定缺一不可。
艺术教育迭代更新的前提是艺术基础教育,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不可阻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能力的飞速提升,倒逼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们回过头来深刻检视人文素养、艺术理念、美学等基础知识的构建,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只有如此方能在科技为先的数智化时代扮演主动引导的角色,而不是最终被人工智能所淘汰。
(四)引导科技理念的形成
以近两年大热的“元宇宙”概念为例,为了将“元宇宙”与高校学科教育之间关联起来,有学校进行了不少尝试,前有2022年9月南京信息工程学院将该校原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后有中国美术学院在2023年4月建校9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暨2023“国美发布”仪式上,重磅发布了洞天: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和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等等。除了开设与元宇宙相关联的学院、网络社区之外,各大高校也在近两年纷纷开展元宇宙论坛,开设与元宇宙相关的课程、专业、学院,展现出积极拥抱新兴概念的趋势,将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在课堂内、实践中、讲座上呈现。这些尝试使得高校学生对于“元宇宙”这个新事物有了全方位了解,并能将其与之所学的专业进行融合,也能更加方便地获取科学技术的最新资讯和行业发展最新趋势。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的应用,众多学科的发展都在借助着科技发展之力进行教育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观念的协同创新,而在诞生之初便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教育模式,其发展也早应在时代发展的驱动下进行着模式、方向上的深刻转变。课程和教学的发展在顺应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的同时应挖掘专业特色,主动与时代接轨,不断地进行更新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本研究阐述了一些艺术科技融合背景下新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期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李强,罗添,王晶晶,等. 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包装工程,2020,41(A1):140-143.
[2] 郭原恺. 数字媒体之下如何创新艺术教育[J]. 艺术评鉴,2020(13):128-130.
[3] 杨旺功,赵一飞. 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9):108-110.
[4] 田永涛.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探析[J]. 大观,2020(04):93-95.
[5] 曾敬,黄志芳. 数字化时代媒体艺术教学的新发展——评《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研究》[J]. 传媒,2023(06):100.
[6] 陈华辉. 对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的思考[J]. 大众文艺,2022(20):57-59.
[7] 魯艳敏. 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字媒体人才——专访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教指委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黄心渊[J]. 传媒,2021(05):9-11.
[8] 陈叶蕾,刘婷婷.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3(07):83-85.
(荐稿人:赵前卫,南京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牛雪璐)